当代英国小说中的都市文化困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朱利安·巴恩斯的创作与研究现状

朱利安·巴恩斯是英国当代作家的重要代表之一。1946年他出生于英格兰的列斯特市,出生仅6周他便随家人移居伦敦外郊。他的父母都是法语教师。1968年,他从牛津大学毕业,所修的专业是现代语言。大学毕业后,巴恩斯先后从事过不同的工作,但基本都与语言文字相关。他曾做过《新政治家》(NewStateman)和《新评论》(NewReview)的编辑及评论员,还曾经担任过《新政治家》和《观察家》(Observer)电视评论员。由此看出,巴恩斯与麦克尤恩不同,他没有受到家庭不幸的影响。同时,他与艾米斯从小受名作家父亲熏陶的成长背景也不相同。他的成长史看似平坦顺利,但同时也说明他是在没有受到其他外来影响的情况下,深深被当代西方都市文化浸润的一代青年的代表。

巴恩斯致力于在小说写作方面的多种探索,因此其作品的形式大多有极强的原创性与实验性,是其深思熟虑的结果,也是其创作态度与创作思想的绝妙载体。同时在创作内容上,他注重内容的丰富性与深刻性,希望用自己的文字唤醒他要唤醒的思想,触动他要触动的角落。正是因为巴恩斯在文学创作上的严肃态度与大胆创新,他获得了许多称号,如“艺术大师”“挑战正统文学的元小说家”“思想小说家”和“具有哲学头脑的小说家”等。从这些称号中可以看出,巴恩斯的创作非常丰富,态度严谨、思考深刻。但是要研究巴恩斯的小说并不是一件易事。正是由于其不断的创新与探索精神,导致他的作品风格多变,他也因此被称为“英国文坛的变色龙”。

巴恩斯第一部作品《伦敦郊区》(Metroland)发表于1980年,是一部带有自传性的小说,讲述了伦敦偏远郊区一位名叫克里斯托夫的青年学生从伦敦到巴黎的游历和遭遇,最后又回到伦敦的故事。小说的主题是青年人所怀有的理想主义情结,同时还涉及性忠诚的主题。不过,巴恩斯的母亲对这部小说持批评的态度,认为书中有太多污秽的部分。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名为《她遇见我之前》(BeforeSheMetMe,1983),讲述的是一位历史学家沉迷在其第二任妻子的过往中,逐渐被妒意所控,进而为此复仇的故事。

巴恩斯的下一部小说《福楼拜的鹦鹉》(Flaubert’s Parrot,1984)的出版即刻好评如潮,尤其在法国更是大受欢迎,这使他获得了更高的声誉。这部小说以鹦鹉为切入点,通过叙事、回忆、评论、对话、年表等多种形式,展现了福楼拜的生平、创作及他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在谈到福楼拜时,巴恩斯曾说,“他是我心中最看重的作家,我认为他讲过的关于写作的论断都是最真实的。”[1]这部作品既是一部视角全面、夹叙夹议、写法新颖的人物传记;又是一部情景交融、耐人寻味的小说。这部作品突破了此前他小说里的那种传统的线性结构,标志着巴恩斯创作艺术和手法的创新。1989年问世的《101/2章世界史》(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1/2 Chapters)与《福楼拜的鹦鹉》一样,也是一部以非线性结构谋篇布局的小说,它以完全不同的写作风格质疑被广泛接纳认可的人类历史与知识本身。而此前三年发表的《凝视太阳》(StaringattheSun,1986),则是一部描述英国战后的故事。故事展现了女主人公在处理感情纠葛、现实与道德伦理的关系中,逐渐成长的过程,这部作品其实也标志着巴恩斯在文学创作上的雄心。《尚待商榷》(TalkingitOver)及其姊妹篇《爱及其它》(Love,Etc。)先后于1991年和2000年问世。前者演绎一个当代三角恋爱的故事,小说分别从三个人物的视角轮番向读者叙述自己的观感和遭遇。后者是《尚待商榷》的续篇,即十年后对这些人物的重访。

巴恩斯于2005年出版了《阿瑟与乔治》(ArthurandGeorge)。在这部小说中,巴恩斯又一次把历史上的文学名人作为书写对象。小说题目本身就是两个人的名字,第一个阿瑟指的是《福尔摩斯探案集》的作者阿瑟·柯南·道尔。小说讲述的是对一宗真实的犯罪事件的虚构的调查记录,调查过程自然是由大侦探柯南·道尔来进行的。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小说还记叙了柯南·道尔生活中的一些小故事,由此来指涉19世纪英国社会虚伪本质以及英国式风度的装腔作势。巴恩斯一直是个比较狂热的亲法者,他写下这些讽刺英伦的文字也就不足为奇了。

巴恩斯的最新作品是《终结感》(The Sense of an Ending),于2011年出版。目前已由译林出版社出版了中译本。这本书讲述了一位中年离婚、生活平庸、事业平淡的男子,非常意外地收到一份“遗产”,而这份遗产使他回忆了自己的过去,并努力通过记忆的碎片拼凑起成长的真相,但是却在各种记忆碎片的拼凑中完全丧失了寻求真相的努力。人的记忆无法提供真相、生命的真相被扭曲和掩盖的事实使人面对社会、面对人生产生了无可逃避的终结之感。这部小说语言平实,故事更是平淡琐碎,正是这样的叙述才在最大程度上还原了生活真相,以及我们原本无从把握任何真相的绝望事实。评委盖比·伍德(GabyWood)认为:“(小说)把琐碎的日常生活的困扰书写得如此感人,令人唏嘘的平凡悲剧展现了作家敏锐的洞察力。人们只能依靠碎片的记忆去盲目地面对生活——这才是真正大师级小说的标志。”[2]这部小说为巴恩斯赢得了布克奖,同时也被评论家认为是一部“写得很美”[3]的作品。该小说也曾连续几个星期登上《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榜单。

可以说,巴恩斯不仅在他的故乡英国文坛已经奠定了地位,而且凭借其出色的、独具特色的作品成为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的作家。他曾四度入围布克奖短名单,还获得毛姆奖、杰弗里·费伯纪念奖、古腾堡奖、莎士比亚奖。《福楼拜的鹦鹉》获法兰西梅迪契奖,《尚待商榷》获法国妇女奖,还获得法国艺术文化勋章。2011年获大卫·柯恩英国文学终身成就奖。2011年10月18日,朱利安·巴恩斯以小说《终结感》获得英国布克文学奖。

目前,国内译介的巴恩斯的作品逐年增多,已经相继有四、五部小说的译本问世。其中包括《福楼拜的鹦鹉》《101/2章世界史》《亚瑟与乔治》《终结感》等。国内对巴恩斯的研究也已经逐步展开,但是仅限于起步阶段。目前尚没有关于巴恩斯的研究专著问世,而关于巴恩斯及其作品的研究论文大多集中在《福楼拜的鹦鹉》上。有少数作品涉及了《101/2章世界史》的主题与技巧,随着《终结感》译本的问世,也有几篇文章对这部小说进行了分析。国内主要研究巴恩斯的学者主要有阮伟、罗媛、王一平、张和龙、毛卫强等。《小说的范式与道德批判:评朱利安·巴恩斯的〈结局的意义〉》(2012)[4]、《直面死亡,消解虚无——解读〈没有什么好怕的〉中的死亡观》(2010)和《鹦鹉、梅杜萨之筏与画像师的画——朱利安·巴恩斯的后现代小说艺术》(2009)等寥寥数篇。通过对国内研究界的简单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对于巴恩斯的研究尚处起步阶段,未形成系统而深刻的整体研究,基本还停留在单一的文本研究的发展阶段。这一则是由于巴恩斯是如今依然活跃在文坛的作家,对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尚无定论。二是因为译介的原因,他的作品目前还不能广为中国读者关注和接受。

国外研究界对巴恩斯的研究则要深入和广泛得多。不仅有研究其单一作品的论文发表,一些研究成果对其创作思想、创作技巧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到目前为止,关于巴恩斯的专著就有近十本之多。如1997年出版的JulianBarnes,和2001出版的Narrative in the Fiction of Julian Barnes等。除却这些有相当学术含量的专著之外,国外研究巴恩斯的论文也不断问世,涉及了许多巴恩斯的重要作品。同时,在国外研究巴恩斯的成果中可以看到,他们的研究比较全面,也较深刻。从文学作品到生活背景、从创作指向到批判内涵都有涉及,从巴恩斯开始创作至今的所有作品也都有所涵盖。

通过对上述三位英国当代小说研究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第一,三位作家的研究深度和广度都有待提高;第二,三位小说家的作品与当代都市文化密切相关,是研究与解读当代西方都市文化的典型材料;第三,三位小说家的侧重点与关注点各有千秋,为研究当代西方都市文化提供了较为全面的视角。为了更有条理、更有逻辑地解读这三位小说的作品,更有深度地展现三位小说家文本中体现出的当代都市文化本质,本研究在阐释文本之前,首先需要厘清所要进行阐释的视角与理论,从而使研究更紧密地围绕都市文化的主线进行,既使研究更系统,也使文本的解读的意义与旨归更明确,从而形成更有说服力的结论。

如上所述,本研究旨在从工具理性的角度对当代英国小说中的典型文本进行研究,从而阐释当代西方都市文化困境的根源,并据此提出解决方案。因此,对工具理性的概念、源起及内涵的阐释就成为本研究的重点与起点。

[1] Patrick McGrath,“Julian Barnes”,BombMagazine,October(Fall),1987。

[2] Anita Singh,“Julian Barnes wins the 2011 Man Booker Prize”,The Daily Telegraph,18 October,2011(10)。

[3] Tim Masters,“Man Booker Prize won by Julian Barnes at fourth attempt”,BBC News,18 October,2011。

[4] 《结局的意义》即《终结感》,英文原书名为The Sense of an Ending。该小说在国内的研究界尚无统一的译法现象,也恰恰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该领域研究尚处于起始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