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燕园景观及人文底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燕大新闻馆

在斯诺墓所在的土丘以南,坐落着由三栋卷棚硬山顶的仿古建筑组合而成的建筑群,以室外的连廊相连,自东向西分别命名为亨利楼、章桂堂和伟利楼。建筑形制采用灰色砖墙配以中国传统的红色花窗,在丛林绿草的掩映环绕中显得异常美丽、幽静。这里曾作为北京大学生物系的教学楼,现在是北京大学陈守仁国际研究中心(香港联泰国际集团主席陈守仁捐资重建,2007年完工)。东边的亨利楼就是当年著名的燕京大学新闻系的所在地——燕京大学新闻馆。

亨利楼

现陈守仁国际研究中心

虽然新闻馆所处的位置相对幽僻一些,不太为今天的人们所注意。但实际上,今日的寂静并不能掩盖往昔的热闹。如果查阅相关资料,就会发现当年这里也是名流云集、热闹异常的场所。大师名儒曾在此设坛讲座,后来才俊也曾来此执经问道,共同研讨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现实和未来,共同创造了燕京大学新闻系的辉煌时期。

在中国,燕京大学是第一个创办新闻系的大学。燕京大学新闻系初建于1924年,中间因为经费短缺曾一度停办。1929年9月,又重新建系。当时建立新闻系的指导思想是:“借着鼓励许多受过良好教育、有理想的人从事新闻工作,以协助中国发展高尚、富有服务精神及负责任的新闻事业。”在当时的中国,新闻事业尚处于雏形阶段,燕京大学新闻系的创办不啻是一件开山辟泽、筚路蓝缕的大事。在它的带动下,全国各大院校先后设立了新闻专业,使当时的新闻学呈现出百花争艳的良好局面。一时之间,从事新闻事业的人才也如雨后春笋一般地大量涌现出来。

新闻系建立之初,学生寥寥无几,首届毕业生竟然只有赵恩源一人。此后,由于校方的努力,加之毕业生离校后表现突出,在社会上大受欢迎,对新闻系的赞誉之声也就纷至沓来,新闻系也因此声誉日隆,成为当时很能吸引青年学子的热门专业。在这个过程中,时任燕京大学校长的司徒雷登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在他晚年撰写的回忆录《在华五十年》第四章“燕京大学——实现了的梦”中颇为自豪地提到:

我自己特别偏好的一个系或许是新闻系。托事部准许我设立这个系,但却明确表示不负担任何经费方面的开支。新闻系后来所经历的坎坷,可能正是我喜欢它的原因。由于报纸在中国人生活中的位置日显重要,能把新闻编辑方法与新闻道德的高水平带入一个方兴未艾的事业之中,实在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从一开始,新闻系就成为最受欢迎的一个系,报考的学生之多,完全能够与经济系相媲美。中国中央新闻社派往世界各大国首都的代表,有一度几乎全是燕大新闻系的毕业生。而在中国各个报社任职的燕大新闻系毕业生的表现,也可堪称卓越。

燕京大学新闻系之所以能够成为“最受欢迎的一个系”,与它的师资力量很强有很大的关系。在建系之初,教职员人数虽然不多(通常只有四五个人),但各个精明强干。从1931年开始,新闻系就开始大量聘用校内外的专家和国内外有影响力的资深报人、报业专家和著名记者来系里做兼职教师或办讲座,如张东荪、刘廷芳等著名教授都在新闻系兼过课。著名美国记者斯诺也曾在燕大新闻系教授过“新闻特写”和“旅行通讯”两门课,给当时的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日看来,当时燕京大学新闻系的教师真可谓是极一时之盛。

高水平的教学造就了一批高质量的优秀学生。后来在中国新闻界和外交界颇有建树的萧乾、区棠亮、陈翰伯、蒋荫恩、朱启平、龚澎、黄华、钱辛波、白崇义、李延宁等人,都是燕大新闻系的毕业生。他们毕业后在社会上的卓越表现,不仅为新闻系增添了光彩,也为母校燕京大学赢得了赞誉。

抚今追昔,我们不难想见当时的新闻馆内,师生相聚一堂,教学相长,切磋学问,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动人情形。

建国以后,燕京大学的建制取消,新闻系也并入北大中文系,后又调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曾在中国新闻史上领一时风骚的燕京大学新闻系的辉煌便到此结束。新闻馆从此也与新闻话别,告别了昔日的辉煌景象。可喜的是,2001年5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隆重成立,新闻学也故地重来,又一次落脚燕园。相对于别的院系的学生,今日新闻系的学生大都知道此处有一新闻学的“圣地”——新闻馆。这里北面小山背后不仅长眠着他们的先驱和导师埃德加·斯诺,更铭刻着中国新闻学的一段光辉历史。先驱总会引导后来,历史终将告诉未来,燕园的新闻学终会重塑昔日的辉煌,而新闻馆又将再一次成为历史的见证!

(文/杨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