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
一、健康
正常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是有序及和谐的,表现为机体内部各器官系统之间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协调。健康人除了各器官、系统相互协调及躯体与外界环境相互协调外,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行为方式,并与社会环境保持相互协调。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infirmity),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state of complete well-being)。换言之,健康至少应具备强健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精神状态。
上述关于健康的定义远远超出了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范畴,即医疗行为不只是单纯地治愈疾病或减轻病痛,还包含了提高“生命质量”(quality of life, QOL)。所谓生命质量是个体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体系下,与个体目标、期望、标准以及所关心的事物有关的生存状况体验。因此,健康不仅包括维持生命、保持躯体的完好,而且强调生活的多彩、与社会的和谐,以及自身价值的实现和对社会的积极作用。
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状态与躯体的健康可相互影响。身体健康者常常精神饱满、情绪乐观、勇于克服困难、事业心强、乐于助人、人际关系良好。心理不健康、社会适应差可伤害身体,甚至引起躯体疾病。
二、亚健康
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学者布赫曼提出,除了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之外,人体还存在着一种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间状态,即亚健康(sub-health)状态,又称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CFS)。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人群中真正健康者约占5%,患疾病者约占20%,而处于亚健康状态者约占75%。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处于亚健康状态者已超过7亿,中年人是亚健康的高发人群。
亚健康是机体在无器质性病变情况下发生了某些功能性改变,通过所有必要的体格检查和生化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而人体感觉到多种不适,主诉症状多种多样且不固定,表现为“三多三低”,即主诉症状多,自我感觉不适多,疲劳多;活力低,反应能力降低,适应能力降低。
亚健康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工作、学习负荷过重致人身心疲惫,家庭、社会及个人的麻烦事过多致人烦躁、忧虑,环境污染致人体质下降,生活及工作方式不科学破坏人体正常的“生物钟”等。某些遗传性因素亦在亚健康的发生中具有作用。
亚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此时机体非病、非健康,但有可能趋向疾病或健康,如加强自我保健,合理调整膳食结构,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并配合心理治疗、音乐或生物反馈疗法,亚健康状态可向健康转化。如长期忽视亚健康状态的存在,不予处理,则亚健康可向疾病状态转化。医务工作者要充分认识亚健康的危害性,重视疾病预防,促使亚健康向健康转化。
三、疾病
医生的职责是与疾病作斗争,保障人们的健康。因此,正确地了解疾病的概念是十分重要的。
疾病的概念随着人类对疾病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疾病本身的发展而变化。目前一般认为,疾病是机体在内外环境中一定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因稳态(homeostasis)破坏而发生的内环境紊乱和生命活动过程异常。在多数疾病过程中,机体可对致病因素所引起的损伤产生一系列防御性的抗损伤反应。内环境紊乱,损伤与抗损伤斗争,表现为疾病过程中各种复杂的功能、代谢,以及形态、结构的病理性变化,这些变化又可使机体各器官、系统之间以及机体与外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发生障碍,从而引起各种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的异常,特别是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劳动能力的减弱甚至丧失。
应当指出,不是所有疾病都有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异常。例如,早期的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结核病甚至早期癌症,都可以没有相应的症状和体征。这些早期疾病只是在仔细的检查时才会被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