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2019年我国工业技术创新面临的形势
作为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在过去的一年中,世界经济延续温和增长态势,主要发达国家在经济增长态势、通胀水平和货币政策方面分化明显,纷纷出台了国家级创新战略,争相布局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通信、物联网等关键技术领域。同时,国内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深入,中国工业科技创新领域聚力突破共性技术;制造业质量提升作用显著,工业产品质量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工业品牌经济建设步伐加快,但面临的国际形势依然严峻。
一、国际形势分析
(一)各国在工业领域加强科技创新战略布局
当前,世界经济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各国借助金融危机空档期,纷纷将制造业再回归和创新驱动战略作为争夺未来产业话语权的生命线,全球科技创新竞赛全面展开。
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以来,始终坚持“美国优先”原则,力图削减除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之外的科技预算。但美国国会绕开特朗普政府,表决通过最新的科技预算法案,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科技预算增长幅度创十多年来之最。2018年,美国政府相继发布了《国家太空战略》《国家生物防御战略》《国家量子计划法案》等多项科技战略,力图继续巩固美国在关键技术领域的科技优势地位。
2018年6月15日,日本政府出台了《集成创新战略》,聚焦当前日本面临的最紧迫课题,重点论述了2018—2019年应重点推进的举措,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在创新的社会应用方面推进政府公共投资、财政支出计划的创新化改革。明确提出政府要带头在公共投资、财政支出中积极应用新技术,完善创新创业制度,改革阻碍创新的制度。二是提出建设创新基础、创新创造、创新的社会应用等一条龙社会体系。三是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生物技术、环境能源、国家安全、农业等重点领域,以及网络空间和物理空间相关技术、网络物理安全、自动驾驶、制造业、量子基础技术、基础设施管理、防灾减灾、健康医疗、物流、海洋、宇宙等重要领域。
英国启动“未来领导者研究基金计划”,目的是巩固英国“全球研究人才之家”的地位;2018年5月7日,俄罗斯正式公布了新一期的《国家科技发展计划(2018—2025)》,旨在发展本国的智力潜力,高效组织科研与创新活动,保障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和技术升级,实现知识型经济发展模式;2018年9月5日,德国联邦政府出台了《高科技战略2025》,为未来7年高科技创新制定了目标;韩国发布了《第四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2018—2022)》,主题为“通过科技改变国民生活”;南非科技部发布了《科学技术与创新》草案,以加强人工智能、信息与通信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和先进制造等领域的研究与创新。
(二)全球在关键领域技术创新取得突出进展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主要发达国家深刻反思经济“脱实向虚”发展模式,纷纷调整战略方向,重新聚焦发展实体经济,通过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集中发力高端制造领域,持续加大创新力度,以创新作为制造业振兴的战略支点,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通信、物联网等领域成为各国竞相加大布局和投资力度的重点领域。
在信息技术方面,美国的先进计算技术已经加速,新的组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日本的量子技术取得了全面进步,储存理论取得了新的突破;德国加强对量子科学的基础研究;英国计划建立一个5G测试平台,研制出可模拟人脑的超级计算机;韩国的基础设施处于最前沿,在技术研发方面有许多亮点;以色列将网络安全和无人驾驶作为重点方向,注重无人驾驶的安全性。
在人工智能和先进制造方面,美国开始警惕人工智能的应用风险,并着力挖掘3D打印技术的潜力;德国的“工业4.0”战略继续推动,试图让制造业更智能、更高效;日本验证了AI设计材料的实用性,并制造了低噪声有机晶体管;韩国设立了人工智能基金,开发软体机器人和机器人手臂;以色列扩大了无人机应用,并开发声音机器人。
在新材料方面,美国半导体/超导体材料有了突破,功能材料的应用前景广阔;日本研制新的材料合成方法,并且开发出一种新的黑色涂层材料;以色列研发的双层涂料可以吸收热辐射用于制冷,还开发了可以制造人工骨骼的空间材料;德国率先测量了二维材料的力学性能,并优化了稀土和永磁体的利用率;韩国升级了表面活性剂材料,并在低温下合成大面积石墨烯。
作为全球前两大经济体,近年来,中美制造业竞争激烈程度不断加剧,博弈手段也在日益升级,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成为中美经贸博弈的焦点。美国以知识产权名义发起“301调查”,针对我国涉及航空航天、信息和通信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征收额外关税,同时美国政府已经开始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限制我国对美国高新技术领域的投资并购,目的就是防止我国企业获取美国的高新技术,尽可能延缓或遏制我国在这些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2017年8月,美国总统特朗普以确保“公平和对等的贸易规则”为借口,授权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Office of the United States Trade Representative,USTR)对中国发起“301调查”。2018年3月,USTR发布了“301调查”结果,对中国提出包括不公平的技术转让制度、歧视性许可限制等在内的5项不合理指控。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备忘录,指示有关部门对从中国进口的约600亿美元商品大规模加征关税,并限制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并购。2018年5月22日,美国政府出台了《外国投资风险评估现代化法案》,首次将涉及新兴技术和核心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小额出资和设立合资企业纳入外资收购审查对象,中国在美国境内的投资并购将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2018年5月29日,美国白宫发表声明,要对5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征收25%的关税,宣告中美经贸谈判阶段性失败,中美贸易战逐步升级。2018年9月18日,美国宣布自24日起对中国20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税率为10%,2019年1月1日税率上升为25%,并宣称如果中国针对美国农民或其他行业采取报复措施,那么美国将对约2670亿美元的中国产品加征关税。2018年11月19日,美国商务部工业安全署出台了一份最新的技术出口管制清单先期通知,在生物、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微处理器、量子信息和传感、机器人、先进材料等14类新技术领域实施技术出口管制。
(三)中美贸易战持续升级,知识产权成为博弈焦点
2018年,我国制造业创新体系日趋完善,重点领域创新发展成效十分显著。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推进成果显著,工业强基工程稳步实施,首台套、首批次政策效应持续显现;探月工程实现新突破,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发射。我国工业技术创新能力得到持续提升,《2018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我国首次跻身全球创新指数17强。2018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第一项重点工作,并明确提出了要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工业和信息化部通过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聚焦战略性、引领性、重大基础共性需求,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截至2018年年底,已批复建设了动力电池、增材制造、信息光电子、印刷及柔性显示、机器人、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轻量化材料成形技术与装备及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共10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了90余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初步形成了领域明确、区域竞合、上下衔接的建设格局。
(四)制造业质量提升作用显著,工业产品质量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
工业行业发展质量可以从行业(区域)内质量和行业(区域)间质量两个维度展开。2018年,工业行业内质量稳步提高,在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当中不落下风。以制造业为例,建设制造强国的信心进一步坚定,制造业质量水平进一步提升,在全球产业链地位进一步提高。2018年,工业行业间质量稳步发展,工业各行业在服务、拉动、促进国民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以原材料行业为例,在《原材料工业质量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政策指导下,原材料行业工艺技术、有效供给能力进一步提升,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
2018年,我国工业产品质量水平、品牌影响力等与工业发达国家差距进一步缩小。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测服务等基础能力进一步夯实,可靠性、稳定性、运行寿命、精度保持性、一致性、合格率等指标有所提高,工业产品质量形象进一步改善,高端需求供给能力进一步提高,新业态、新模式及新产品质量发展提速,能够初步满足市场对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产品的需求。
(五)工业品牌经济建设步伐加快,但国际形势依然严峻
2018年是我国工业品牌经济发展的重要一年,品牌经济建设活动频繁,引起社会各界重视。围绕5月10日的品牌日,中央和诸多地方都开展了形式各异的推广活动,包括:5月9日,山东省质监局和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联合举办“中国品牌日”系列活动,并评出福牌阿胶、海尔、海信、青岛啤酒、浪潮等“山东省品牌百强”,以激励企业重视品牌、发展品牌。5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与上海市政府联合举办首届中国自主品牌博览会和中国品牌发展国际论坛,强调加强品牌建设、增加优质供给。此外,还有专业机构、企业等纷纷开展品牌宣传、评比、促销等活动,引起社会对工业品牌经济的重视,初步形成了较好的工业品牌建设氛围。
2018年各地方政府积极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多个省市地区纷纷出台品牌经济推进行动的方案或相关政策文件,探索从创新、人才、高端产业、财政税收等方面支持促进工业品牌发展。例如,2016年浙江省质监局印发《关于印发“浙江制造”品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的通知》,其目的是推动本土制造迈向更高品质、更高水平,将“浙江制造”打造为中国制造的标杆,并取得了显著成效。2018年4月,上海为加快推进“四大品牌”建设,发布了《关于全力打响上海“四大品牌”率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全力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品牌的4个《三年行动计划》。其中,“上海制造”品牌是围绕迈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的方向,实施若干个专项行动,打造上海制造品牌。此外,天津、杭州等地区也发布了类似计划。
随着经济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品牌经济和品牌效应。企业对品牌的培育、管理、宣传等活动积极响应,并寻求可持续、健康的品牌建设方案,已经取得了显著效果。WPP发布的“2018年BrandZ全球最具价值品牌百强榜”榜单显示,中国上榜企业数量达到15家,成为上榜数量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国,品牌影响力得以显著提高。预计2019年,我国将有更多的工业企业采取行动培育自主品牌,将有更多的企业在各种品牌排行榜中脱颖而出。
但是,我国工业品牌经济发展挑战仍存,国际形势仍然严峻。我国虽然是制造业大国,却不是品牌大国,在进出口贸易中,工业品牌的附加值与国际相比差距还较大。例如,我国进口金属切削数控机床平均每台14.7万美元,而出口金属切削数控机床平均每台仅1.24万美元,两者相差近10.9倍。这说明我国工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品牌优势明显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