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心理误区
我们需要克服对陌生人的不信任感,拉近从“陌生人”到“熟人”之间的距离。现实中,几乎所有人都明白处理好外界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不能只在熟人间进行价值交换,要向外开拓陌生的区域。但是,基于根深蒂固的不信任,人们总是找不到有效的方法。
“我不相信那些戴着面具的人。”正像杨先生说的,人们有如此坚固的心理城防,习惯了用警惕的目光审视身边的人和事。强烈的主观色彩与狭窄的视野会让人陷入尴尬的境地:
我们需要弱关系,但又习惯性地拒绝与陌生人深度接触。
所以,选择信任陌生人的人越来越少了。这一心理认知如同一粒生根发芽的种子,一旦种植在内心,就会茁壮而不受限制地成长。它会逐渐成长为一种属于全社会的社交文化,就像我们在马路上不敢帮助那些求助的路人一样。
“谁知道他会不会骗我呢?”
拒绝陌生人,直接掐断了我们社交关系的延伸,越来越局限于自己的熟人关系网,在强关系中维持自己的价值。
如何才能跳出“不信任”的心理误区?
崔先生是一名在北京工作的白领,他说:“近十年的工作生涯,让我深感人际关系的微妙与重要。从普通的职员到现在的中层管理者,让我获益匪浅的不是名校的光环和强大的亲属后援团,不是高质量的朋友网,也不是人们常说的工作能力,而是我在为人处事时的信任与耐心。”
在他看来,一个人在工作中扮演着三种不同角色:同事、管理者和下属。不同的身份,对于工作和人际关系的期望也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具有和各种人相处与交往的能力,而不只是待在一个熟悉的地方。亲人与好朋友构成的熟人关系网固然安全,但一直待在里面会让自己失去与这个精彩的世界深度沟通的机会,会错过许多好机遇。
这些年来,崔先生努力工作的同时,也不断地努力学会与不同的人交往。起初,他对职场中的社交怀有极大的敌意,因为总有朋友和亲人告诫他:“不要轻易信任别人,他们会利用你!”这让他在工作的前两年小心翼翼,从而举步维艰。他的脸上写着“我很小心”和“我不相信你”,和同事、上司与客户的关系都很一般,拓展业务时也处处碰壁,没有多少机会。
“这种心理会让你与别人产生许多误解。有人说我自命清高,也有人怪我不通人情,毕竟人们愿意与我结识,我却大门紧闭。虽然在不信任的环境中会有许多纷争与危险,但同时也存在彼此依靠和互相需要的微妙关系,而我需要面对和处理这些关系。一旦我能迈过这道坎,对事业会是有力的助推。”
崔先生想通这个问题,缘于一次工作失误。老板对一个业务下了死命令,要求公司必须签下订单,但他却搞砸了,客户非常生气,不准备与公司签约。崔先生惴惴不安,这件事处理不好,他肯定会丢掉工作,卷铺盖走人。
这时伸手相助的,不是他一直以来信赖的亲人和朋友,而是公司销售部门的一个“不起眼”的新人小马。小马刚到公司两个月,工作十分卖力,任何事情都积极表现,但由于是新人,表现的机会很少。看到崔先生在办公室焦躁不安,小马便主动过来询问。得知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小马自告奋勇,表示愿意尝试一下,他与那位客户以前有过一面之缘。
不久,问题就得到了解决。崔先生发现,小马其实是说了谎,他并不认识客户,但他通过其他的渠道打通了客户的关系。没有人知道小马还有这本事,崔先生很幸运地得到了帮助。由于拿下了这个订单,崔先生和小马都得到了公司的表彰,两个人在这件事情的合作中获得了共赢。
崔先生说:“从那天开始,我反思了之前的社交态度,也总结了经验。小马在当时对我而言是弱关系,但他帮我渡过了难关。如果不是他主动询问,我真不知道公司竟然有人可以和那位客户建立这么特殊的关系,别人也不清楚。我想,我不能忽视任何一个人,哪怕他毫不起眼,因为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用正面的词汇定义“弱关系”。错信一个人的代价有时是惨重的,但从崔先生的经历来看,收获总是大于风险。问题在于,你将采用何种态度对待此事。如果想成为事业中的佼佼者,修得好的人缘是关键。多交朋友,少树敌人。这个道理我们都知道。但是,用积极正面的态度面对社交才是基础。在提到弱关系时,你想到的词是什么?是“风险”、“骗局”,还是“机遇”和“收获”?社会鱼龙混杂,但你首先要有一个阳光的态度。相信自己会从中受益,才能最终受益,运用弱关系为自己积攒无形的财富。
为自己的社交策略提前做好全面的规划。尽早地对自己的人际关系与社交策略进行布局,而不是遇到问题时才发现自己“无人可用”。一份全面的规划,意味着我们要把熟人、陌生人和所有的边缘关系纳入统一的社交战略——每一个联系人和潜在的关系都是同等重要的,他们可提供自己需要的信息。当你全面地拓展关系,积极发掘各个领域、层次的社交时,若干年后,你将收到回报——一通电话、一个邮件就可以解决正令你感到棘手的问题,快速实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