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鸿门宴
鸿门宴
本文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十表(大事年表)、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史记》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散文家。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写成《史记》。是受苦受难之后自强不息的典型代表人物之一。他编写历史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的成就:《史记》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旦日:明天。飨(xiǎng):用酒食款待,这里指犒劳。
鲰(zōu)生:浅薄愚陋的小人。鲰,本意小鱼。
道芷阳间行:偏僻的小路内:间道。间行(从小路走)。
分析樊哙的性格特点(忠心、粗中有细)
明知道鸿门宴上可能会有必杀的风险还是跟随护卫刘邦,是其忠;闯入项羽中军大帐,怒目而视,斗酒彘肩“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是其勇;借由项羽赐酒将“谣言”挑明,并且瞬间占据道义制高点,是其智;刘邦假意上厕所,在去留之间犹豫不定的时候,樊哙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劝刘邦果断离去,是其断。
刘邦为何能死里逃生。(先得到讯息,项羽举棋不定,属下意见不一)
第一要归功于事先得知鸿门宴的目的。翻开史书,我们会发现有许多小事影响了历史的发展方向,我不知道现在最先进的理论称之为什么,在古代,人们把这个叫做天命。不过这天命可不是纯粹的迷信,你得不得天命还是要看你自己的努力。比如在鸿门宴事件中,张良如果没有救过项梁,项梁就不会过来给张良报信;如果刘邦对张良不怎么样,或者刘邦残暴无道,导致张良怨恨甚至仇视他,张良就不会告知刘邦这一关乎生死的信息。掌握了信息,就掌握了先机,如果刘邦按照原来的打算试图争取汉中王,那么他必将死无葬身之地。
第二就是项羽对于杀不杀刘邦态度并不明朗。一方面刘邦是个难缠的对手,铲除刘邦是个永绝后患的好办法;但是另一方面自己实力要比刘邦强上不少,并不惧怕刘邦,再加上没有正当的理由杀人,如果这样做了会失去道义上的立足点,不能杀一人失天下人心,曹操不杀刘备也是为此。
第三就是项羽的部下对于是否杀刘邦也是意见不一:范增主张杀刘邦,项梁主张不杀。一个是军师“亚父”,一个是亲叔叔,说话都十分有分量,这使得原本就举棋不定的项羽更加难以决断。
范增与项羽有何嫌隙,为何为何到头来被挑拨利用(范增自大,项羽刚愎)
在日后,刘邦运用反间计使项羽猜忌范增,计谋能够成功的原因在鸿门宴中就已经初见端倪。项羽出征以来屡战屡胜,如今更是消灭秦国成了天下最大的诸侯,已经滋长了骄慢之气,并非对范增言听计从了(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再加上项羽此人容易冲动,证据是他一听到消息未经确认便要出兵(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听完项梁一面之词又马上许诺不杀刘邦(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范增又妄自尊大,对项羽傲慢无礼,甚至称呼项羽为“竖子”,这种称呼和骂人没什么分别(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并且范增也有越权行为,在项羽没下决定之前擅自做主(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一个冲动刚愎,一个自大无礼,二人的关系自然容易挑拨。
项羽不杀刘邦而失去天下,是这样吗?(没野心,没城府,不可沽名学霸王)
并非如此,项羽的实力远远超过刘邦,在鸿门宴之后,项羽有不止一次的机会置刘邦于死地,但最终都没有赶尽杀绝。因为项羽想恢复春秋时期的格局,自封西楚霸王,像春秋五霸一样做诸侯之长,并没有一统天下之志,因此不需要对其他诸侯赶尽杀绝,可以说项羽的失败是观念上的失败。秦始皇统一六国使中国历史从封建时代走进了帝国时代,项羽的行为就好像袁世凯复辟一样是在开历史的倒车,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合时宜的。再加上项羽虽然勇武过人却胸无城府,好面子、重虚名,为了“表示清白”直接将为他提供消息的曹无伤说漏给刘邦(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这种性格特征也容易使他在信息战中占据不利地位。
分析刘邦的特点(有野心,低得下头,听得进劝)
根据范增的言论和刘邦的实际作为,刘邦起事早期也不乏贪财好色之举,但入关之后却约法三章秋毫无犯,已经在考虑争取人心,他说“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很可能就没有这个鲰生,是他自己有做关中王甚至进取天下的野心。但是当刘邦看到实力上的差距而清醒的时候,也马上能果断放弃,并且为了补救放得下身段、低得下头(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在面对问题与选择的时候,对张良和樊哙的建议也是能够从善如流。在个人能力上,刘邦不如项羽;但是在识人用人、择善从之上,项羽不如刘邦,而在争取天下这件事里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对此刘邦曾有言“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