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荆秦王轲刺》节析(易水送别)
荆秦王轲刺
本文出自《战国策·燕策三》,《战国策》是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历史。
荆轲是战国后期燕国墨家的侠士。秦王是战国后期最强大国家秦国的国王。公元前229年,秦国派将军王翦领兵攻赵,一年后秦军进入HD,赵国灭亡,秦国陈兵燕赵边界。燕国的太子这个时候就慌了,秦国国力强盛,秦军能征善战,战场上燕国不是秦国的对手。于是太子想了个歪主意,找个人刺杀秦王嬴政,这样至少能让秦国乱一阵子以解燃眉之急。找来找去,找到了荆轲。于是他们开始谋划刺杀的细节。刺杀想要成功要达成几个条件:首先你要能见到秦王,其次你要近距离接触秦王,最后还要能杀死秦王。想要见秦王,唯一的机会就是假意投降求和,用逃往燕国的秦国判将樊於期的人头表示诚意;然后再献上国防地图,这样就能得到近距离接触秦王的机会;最后将一把削铁如泥、并且涂上见血封喉毒药的匕首,藏在地图里,等秦王麻痹大意来看图的时候,图穷而匕首见,一刀刺死秦王。
当一切都准备妥当之后,荆轲临行之时,众人到易水边上送行。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祖饯,古代饯行的一种隆重仪式,祭路神后,在路上设宴为人送行。义同“祖道”。
高渐离,战国末燕国人,荆轲的好友,太子丹的宾客之一,擅长击筑
筑,古代的一种击弦乐器
变徵:五音,宫商角徵,羽大概对应乐现在谱12357,
七音,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吗大概对应现现在乐谱1234567
慷慨羽声,音乐的音律特征,羽声恢弘豪迈,如《好汉歌》;变徵缠绵哀婉,如《卷珠帘》。
为什么白衣冠以送之。
因为荆轲去行刺秦王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难逃一死。我们都知道本文荆轲刺秦王的结果。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左右既前,斩荆轲。
这是失败的案例。
《史记·刺客列传》里记载着好多刺客侠士的事迹,其中有四位特别突出,常被人称为“四大刺客”。分别是荆轲刺秦王、豫让刺杀赵襄子、聂政刺侠累、专诸刺王僚,其中前两个刺杀失败,后两个刺杀成功,但不管刺杀目标有没有死,刺杀的人无一例外没人能逃出刺杀现场,当场被侍卫击杀。其中最有牌面的是聂政,他抵抗了一阵之后知道跑不了,害怕牵连家人,自毁容貌之后自杀。他们的信条都是“士为知己者死”。这是一个必死之局,大家都清楚,荆轲自己也说“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知道自己不能活着回来。所以大家都穿着办丧事的礼服。荆轲以视死如归的气魄和撼动山河的壮举,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侠义之名,使自己的英名万古流芳,太子和宾客也只能以自己的方式对荆轲表示敬佩。
何谓慷慨悲歌?
有感叹有雄壮有悲凉。古语有言“燕赵之地多慷慨悲歌之士”就是从荆轲刺秦来的。个人感觉易水送别这段,最能够为慷慨悲歌作注脚。但是最早这个词出现在《史记·项羽本纪》中“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项羽是江东楚人,可见慷慨悲歌之士,所在多有,并不局限与燕赵之地。只是燕赵苦寒,多有任侠之人,故而成为典范。项羽的慷慨悲歌,与易水送别: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有许多相似之处。悲在穷途末路,前途必死,慷慨在尚有余暇作歌从容就义。一个是英雄末路尚有余威,一个是为酬知己舍身相酬。悲而不戚,勇却徒劳,歌即动人。不禁让人又是同情伤心,又是敬佩崇拜,于矛盾之中心折回回,久久不能平静。
对荆轲不回头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荆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表示意志坚定义无反顾,增加慷慨之意。
荆轲讲义气知恩图报,太子丹授意刺秦他马上答应,舍身忘死,绝不后悔。除此之外他还:
有担当,私见樊於期取得人头。
冲动受不得误会,“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其实之前说等朋友也可能是场面话)
有手段,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知道怎么把事办成。
镇定,秦舞阳差点露馅,荆轲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应变自如,消大祸于无形。
失败了也要说场面话,江湖气。“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实际上我们看这个过程,荆轲上来就直接用匕首刺秦王,也从来没占据上风,说生擒无论是行动上还是能力上都说不过去。
朱熹的评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全文如下: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对于荆轲刺秦的举动赞成还是反对。
反对者:苏洵《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反对的是刺秦的举动。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作为统治者应该把精力放在勤政爱民富国强兵上,其次也应该通过外交手段避免战或者争抗衡强敌,而不是把精力和希望放在下毒刺杀这样的歪门邪道上。急功近利自取灭亡。
赞成者:陶渊明
咏荆轲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赞同的是荆轲为了知遇之恩的义气和情怀奋不顾身舍生忘死的精神。二者并不冲突。反对者没有贬低荆轲,赞同者也承认秦王是豪主,荆轲剑术太差。有的人说荆轲是反抗暴秦,是反对战争倡导和平,是要拯救国家危难。这就言过其实了,秦国之所以国富兵强,就是因为变法之后法度严谨赏罚分明。这对民众来说比昏聩懦弱贪婪无度的政府要好得多,这个时候只是强秦,还不算暴秦。而荆轲本人的性格咱们也分析过了,他就是一个侠义心肠的汉子,朱熹说他匹夫之勇一点都不冤枉。什么反对战争倡导和平也是无从谈起,天下纷乱已久,他从来都没有为和平付出什么努力。燕国也不是他的祖国,荆轲本是齐国庆氏的后裔,后迁居卫国,始改姓荆。荆轲漫游曾路经秦国榆次,与盖聂谈论剑术,让盖聂一个眼神吓跑了。荆轲漫游赵国HD,鲁句践跟荆轲士博戏,争执博局的路数,鲁句践发怒呵斥他,荆轲却默无声息地逃走了,于是不再见面。四海为家,这种行为是地地道道的江湖人物,还是不怎么光彩的江湖行为。但是江湖人有仇好办,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有恩难偿,到了燕国田光和太子丹对自己太够意思了,于是只能肝脑涂地地报恩。因此荆轲易水送别慷慨悲歌流传千古感人至深,对于荆轲本人来说,实是因为义字当头,明知必死也不得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