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词古文漫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9章 涉江采芙蓉

作者与标题

作者汉代文人,名字不可考。《涉江采芙蓉》是汉代古诗作品集《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篇,这十九首诗没有独立的标题,习惯上以句首为标题。这种方式古已有之,像《论语》每一章的标题也是,每一章开头的几个字如《论语·学而》第一句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为政》第一句是“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在词发展的前期,词牌名之外大多没有标题,习惯上也以第一句作为标题加以区分,比如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韦庄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在作者本人没有命名标题时,这是一种约定俗成以便称呼和区别的命名方式。

诗歌渊源

《古诗十九首》是在汉代汉族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言诗,在当时是一种新鲜的体裁,主流还是四言诗和骚体诗。但是由于民间对于五言诗歌的成功实践引起了文人阶层的注意和兴趣,文人阶层开始介入五言诗创作。我们发现一个规律,带有音乐性质的新鲜文学体裁大多都是从民间发展起来的。先秦时期的以四言诗为主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五言诗之祖《古诗十九首》,乐府诗,从敦煌曲子词发展而来的词等。屈原的楚辞也是从民间祭祀词曲发展而来《九歌》更是屈原整理创作的祭祀辞。它们都有一个从民间到文人的发展过程。而所谓“带有音乐性质的文学体裁”简而言之就是诗歌,虽然后世在发展过程中诗逐渐脱离了音乐,但诗与音乐的渊源是十分深厚割舍不断的,人们发明了平仄和格律来弥补音乐旋律在诗歌中的作用。

《古诗十九首》的内容

主要围绕两大主题

游子思妇离愁别绪、思念之情。包括《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涉江采芙蓉》《冉冉孤生竹》《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明月何皎皎》《西北有高楼》十一首。

人生无常产生的思考(及时行乐或积极进取或激流勇退)。包括《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明月皎夜光》《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八首。

《古诗十九首》地位

古诗十九首被称为五言诗之祖、五言之冠冕,其原因有三。

一者《古诗十九首》是时间上最早的五言诗集合,开创一代之先。

二者《古诗十九首》的文学水平很高。南朝刘勰:“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文心雕龙·明诗》)南朝钟嵘:“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诗品》)明代王世贞:“(十九首)谈理不如《三百篇》,而微词婉旨,遂足并驾,是千古五言之祖。”(《弇州山人四部稿》)明代陆时雍:“(十九首)谓之风余,谓之诗母。”(《古诗镜》)。古诗十九首继承了诗经的优点,文辞温丽质朴,思想“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善于运用赋比兴的手法。

三者《古诗十九首》感人肺腑。单单文学水平高,地位不一定就高。齐梁体、宫体诗的文学水平就很高,但是它们的地位就很低,常常被当作负面典型。因为诗者,所以摇荡性情,缘情体物,兴观群怨者也。其核心点在于人和人的感情,并非单纯的文字技巧和辞藻堆砌。

清代陈祚明:“《十九首》所以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人情莫不思得志,而得志者有几?虽处富贵,慊慊犹有不足,况贫贱乎?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谁不感慨?人情于所爱,莫不欲终身相守,然谁不有别离?以我之怀思,猜彼之见弃,亦其常也。夫终身相守者,不知有愁,亦复不知其乐,乍一别离,则此愁难已。逐臣弃妇与朋友阔绝,皆同此旨。故《十九首》虽此二意,而低回反复,人人读之皆若伤我心者,此诗所以为性情之物。而同有之情,人人各俱,则人人本自有诗也。但人人有情而不能言,即能言而言不尽,特故推十九首以为至极。”(《采菽堂古诗选》)

古诗十九首的成功,原因之一就是他写出了几乎每个人都会有的感情,从而让每个人心神摇荡咏叹不已。

涉江采芙蓉正文

涉江采芙蓉⑴,兰泽多芳草⑵。(渡过or到)

采之欲遗谁⑶,所思在远道⑷。

还顾望旧乡⑸,长路漫浩浩⑹。

同心而离居⑺,忧伤以终老⑻。

⑴芙蓉:荷花的别名。

⑵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芳草:这里指兰草。

⑶遗(wèi):赠予。

⑷所思:所思念的人。远道:犹言“远方”,遥远的地方。

⑸还顾:回顾,回头看。旧乡:故乡。

⑹漫浩浩:犹“漫漫浩浩”,这里用以形容路途的广阔无边。漫,路长貌。浩浩,水流貌。

⑺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关系,这里是说夫妇感情的融洽。

⑻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主要内容

很明显本诗的主体就是《古诗十九首》两大主题之一的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思念之情。作者是一个漂泊他乡,不得不与同心之人远远分开的游子。他采到了芙蓉花,芳草这些美好的东西之后首先想到的就是把好东西都送给自己的心上人,可见对心上人感情之浓。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位游子不能回到心上人身边,只能带着“相思相望不相亲”这样的无奈与伤痛过完此生。全诗缠绵悱恻,令人既赞叹二人感情之浓,又遗憾两人不能团聚,萦绕于胸不能释怀。爱情与离别是两千年来永恒不变的主题,诗中主人公的遭遇作为和情感,几乎每一个人都能找到与之共鸣的地方,从而对这首诗爱不释手。

语言特点

另外相信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体会到古诗十九首语言风格质朴温婉中的质朴是什么含义。全诗没有难以理解的字词和句子,没有倒装省略等复杂的句法,每一句都平直如白话娓娓道来,这是民歌的遗风。

而至于温婉,全诗中没有激烈的言辞,只是对于生活场景等一些现实的描写。比如写思念伊人,只是通过写游玩之时采到芙蓉芳草马上就想到送所思之人来写感情深厚,将思念融入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足见思念之深,感情是深厚浓烈的,但说出来就好像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与之相对写思念而言辞激烈的如张衡《四愁诗》

我所思兮在太山。

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

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

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我所思兮在桂林。

欲往从之湘水深,侧身南望涕沾襟。

美人赠我琴琅玕,何以报之双玉盘。

路远莫致倚惆怅,何为怀忧心烦伤。

我所思兮在汉阳。

欲往从之陇阪长,侧身西望涕沾裳。

美人赠我貂襜褕,何以报之明月珠。

路远莫致倚踟蹰,何为怀忧心烦纡。

我所思兮在雁门。

欲往从之雪雰雰,侧身北望涕沾巾。

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

路远莫致倚增叹,何为怀忧心烦惋。

再说对感情深厚和无法团聚的描写,此处只是“忧伤以终老”平平淡淡的写出,却透着一股绝不改变的决心与韧性。不需要“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这样激烈的赌咒发誓。

比兴手法

以上是对于这首诗内容本身的解读和赏析,除此之外对于这首诗,甚至是对于每一首泛泛地描写游子思妇离愁别绪、思念之情的诗,都可以解释成文人士子思念君主。比如本诗,所思可以是君主,芙蓉与芳草代指自己的能力才干治国方略道德品质等一切美好的东西,但是由于不被任用甚至放逐在外,所以“在远道”“望旧乡”最后“忧伤以终老”。可以这样解读的原因得益于,香草美人的传统。肇始于诗经的比兴手法,微言大义的表述传统,由屈原发扬光大,并被后人所继承,自古以来很多人乐于以这种隐喻的手法,通过写男女之事来隐喻君臣,如此既不失绮丽婉约,又别有高致。

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

为全诗勾勒出一个恬淡优美的背景,将清丽娇美的芙蓉花送给心上人,这无疑是件每个人都乐见其成的美事。可是心上人偏偏“在远道”形成一个转折,令人为之揪心不已。之后更加求团聚而不得,只能在担忧和伤怀中度过余生,构成一个感人的凄美故事。由于单是“凄”并不感人,满清十大酷刑凄惨无比,邻家大嫂的哭诉也很凄凉,可是他们都不能达到既让人神往又让人断肠的地步,所以采芙蓉赠给所思这样的美,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