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未来重大事件做出更好的预测
大多数当代经济学家倾向于认为流行叙事“并非我们的研究领域”。如果进一步追问,他们可能会建议你去询问大学里的其他科系,如新闻系和社会学系。但是这些领域的学者通常会发现想要踏足经济学理论的领域颇有难度,因此,在叙事研究和叙事的经济影响之间出现了空白。
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发生之前,没有哪位经济学家对这次萧条的全球传播做出了可信的预测,也只有极少数人预测到了2005年的美国房地产泡沫顶峰或2007年至2009年的“大衰退”和“世界金融危机”。20世纪20年代末期的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经济繁荣将在20世纪30年代达到新的高度,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会出现另一个极端:失业率将永远保持高位,因为劳动节约型机器将永久取代人的岗位。但似乎没有哪项公共经济预测预见了真实的情况:失业率在极高位上持续了十年之后又恢复了常态。
一般来说,研究数据的经济学家在创建抽象理论模型和分析短期经济数据方面有着出色的表现。他们可以准确地预测未来几个季度的宏观经济变化,但在过去半个世纪里,他们的年度预测总体上是毫无价值的。在评估美国季度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在未来一年为负数的可能性时,他们的预测与实际的后续负增长率毫不吻合。根据法腾咨询公司(Fathom Consulting)的一项调查,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自1988年以来在其一年两次的《世界经济展望》中预测了194个国家的469次经济衰退(衰退的定义是指一国的GDP连续下滑一年以上)。其中只有17次是提前一年预测到的经济衰退。他们预测的经济衰退中有47次并没有发生。
人们可能会认为这种预测结果相对于天气预报而言已经算不错了,因为天气预测只能提前几天。但在经济决策中,人们通常要考虑到数年之后。他们计划将孩子送到高中或去大学待上四年,并申请了30年的房屋抵押贷款。因此,我们自然希望自己有时能知道经济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会走强还是变弱。
也许经济预测人员已经竭尽所能。但是,经济事件一次又一次在没有明显起因的情况下发生,看起来我们应该思考能否对经济理论做出一些根本的改进。
我们很少看到专业经济学家在解读过去或预测未来时引用商人或报纸撰稿人对现状的看法,出租车司机的看法就更不必提了。但是,要想弄明白复杂的经济,我们必须将诸多与经济决策相关但相互对立的流行叙事和观点纳入考量,无论这些观点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对传统宏观经济研究方法的批判并不是近来才出现的。经济学家佳林·库普曼斯(Tjalling Koopmans)在1947年撰写了著名的《无理论的测量》(Measurement without Theory)一文,他在文中批评了当时的标准做法,即专门研究时间序列数据——如国民生产总值或利率——的统计特性,以寻找有助于做出预测的先行指标。他希望能有一些理论基于对深层次人类行为的实际观察:
不同于时间序列数据体现出来的观察结果,这些经济理论基于对消费者的动机与习惯,以及对企业盈利目标的了解,这种了解部分基于内省法,部分基于访谈或根据观察到的个人行动得出的推论,简而言之,就是对人类行为及其动机或多或少系统化的认识。
简而言之,正如库普曼斯指出的那样,传统的经济学方法没能考虑到公共信念,即叙事在重大经济事件中的作用。如果经济学家将他们对流行叙事的理解纳入对经济事件的解释,那么他们在预测未来时就能够更为敏锐地察觉流行叙事的影响。采取这种方法之后,他们将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更好的工具来预测和处理这些事态发展。我在本书中提出的观点是,经济学家可以发展叙事经济学这门“艺术”并将之融入他们的“学科”,从而最有效地推动这门学科的发展。接下来的章节将奠定一个基础,让学科和艺术融合,从而形成更加强大的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