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深圳高新技术产业茁壮成长
一、深圳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增长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欧美等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把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不少一般技术密集型产业向东亚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深圳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确立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发展战略,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特别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新突破口,深圳高新技术产业迎来了第一次发展热潮。1991年至1997年,深圳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以年均65%的速度迅猛增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1991年,深圳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仅22.86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8.10%。到1997年,产品产值猛增到474.51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34.86%。初步形成了七大领域高新技术产业群和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三大支柱产业,出现了一批高新技术骨干企业,一些高新技术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民间科技企业发展方面,到1997年深圳共认定民间科技企业417家,工业总产值72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3%,高新技术产品产值58.4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12.3%。
进入20世纪90年代,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在这期间,全市工业总产值增长4倍,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增长10倍以上。到1993年,高新技术产值增长到77.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4.19%。1994年,深圳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更是猛增到139.27亿元。到1997年之前,深圳已初步形成计算机及其软件、通信、微电子及基础元器件、新材料、生物工程、机电一体化、激光七大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其中,计算机和通信产业的产值占高新技术产值的比重超过75%。
一些高新技术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已占有一席之地。早在1994年,深圳年产微型计算机4.5万台,占全国产量35%;计算机板卡6000万块,占全国产量70%,占世界产量10%;计算机软盘驱动器5万台,占全国产量90%;计算硬盘100万台,占全国产量90%,占世界产量3%;计算机开关电源450万台,占全国产量75%;显示器150万台,占全国产量50%;计算机软盘片2.5亿片,占全国产量50%,占世界产量10%;计算机硬盘磁头350万只,占世界产量16%;打印机20万台,占全国产量80%;程控交换机250万线,占全国25%;电话机产量3000万台,占全国的50%,位居首位;光缆和光纤产量分别达6000公里和5万公里,居全国第二位。
20世纪90年代中期,深圳已吸引了一批内地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如长城计算机集团、联想、新潮、太极等创办开发与出口基地,全市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生产开发的企业达500家左右,形成一批高新技术骨干企业。1991年深圳开始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工作至1994年年底,共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9家,认定高新技术产业群(专用集成电路设计群、多媒体技术开发群)企业27家,认定高新技术项目34项。上述59家高新技术企业分别占全市新技术产品产值、利税的70%左右,成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主体。这些科技开发企业吸引了内地大批优秀的科技开发人才进入深圳,内地科研成果和国外技术不断向深圳迁移,成为特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骨干力量。到1994年年底,深圳已建立起一支超15万人的专业技术队伍,其中高级职称7260人,中级职称10.3万人,初级职称4.4万人。这些人员中,科技人员约占70%以上。到1997年年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三大支柱产业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338.25亿元,比1996年增加24.3%。
二、政府积极引导营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综合环境
(一)制定前瞻性的产业发展规划
1990年,深圳市召开第一次党代会,会议认为要充分利用特区作为技术窗口的优势,建立和运用现代化的信息系统,跟踪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进程,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培育一批高科技产业。充分运用现代先进技术,特别是适用先进技术装备和改造传统工业,努力开发新产品,采用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逐步形成科研、引进、创新、推广和应用相结合的机制。同年,深圳市制定了2000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确定了“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战略方针。
1991年,颁布了《1990—2000年深圳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深圳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以发展先进适用技术为重点,以开发高新技术产品为龙头,推动现有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与技术升级,促进以工业为主导的外向型经济发展与腾飞。建成和完善以替代进口、出口创汇型先进适用技术,高、新技术产品设计、制造及大规模生产工艺开发为主的、科研生产一体化的研究开发体系,推动企业科技进步,把深圳市建设成为中国南方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和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
1993年,制定了《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明确提出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深圳市的经济发展重点产业。同时,从1993年起,市科技局、计划局每年编制和发布下一年度《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指南》,为各单位申报科技项目提供指导。
1995年,深圳市召开第二次党代会,会议提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重点抓好计算机等主导产业,大力培育高新技术骨干企业,提升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在工业产值中的比重。同年,根据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深圳市科学技术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该《规划》指出:到2000年,全市综合科技实力要达到全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平均水平,产业科技水平要居国内先进水平,技术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贡献率达到45%,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年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2010年全市综合科技实力的产业科技水平争取达到“四小龙”的平均水平,技术进步的贡献率达到65%,高新技术产业年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50%。
(二)制定政策和法律、法规,引导和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1991年6月,深圳市政府首次颁布《关于加快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暂行规定》,这是深圳特区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首次提供的法律依据。该部法规规定了深圳特区发展高新技术的技术领域、产品认定及地方、国家和国际标准,明确了组织领导、企业认定、优惠扶持政策等事项。同年8月,颁布了《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
1992年6月,制定《深圳市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试行办法》,市科技局负责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认定范围从开发区扩大到全市,不分经济性质、隶属关系,且认定标准高出国家和省级标准。同时,还对高新技术企业实行动态管理,两年复查一次,对一些达不到标准的企业要取消高新技术企业称号。根据该办法,认定深圳科技工业园内的深圳金科特种材料有限公司、深明技术有限公司等17家企业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深圳开发科技公司、华为技术公司、海王药业公司等13家企业被认定为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
1993年6月,深圳市政府颁布了关于民间科技企业的第一个行政法规《深圳经济特区民办科技企业管理规定》,规定了民办科技企业设立条件、认定程序和组织形式,确立了民科企业的法人地位,进一步放宽政策,规范管理,并逐项落实了民科企业的税收、户口、职称、出境等各项鼓励与扶持优惠政策。为此,深圳吸引了大批国内外科技人才,形成了一支生机勃勃的高新技术产业大军,促使深圳民科企业步入发展的快车道,迅速成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1994年1月,制定《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暂行办法》,在原《深圳市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试行办法》的基础上,将高新技术企业划分为开发型、生产型和应用型。文件对开发型、生产型和应用型高新技术企业的年总产值、年销售额、人均总产值分别制定了标准。至此,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深圳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深圳市高新技术项目的认定和管理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1996年,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上规模、上档次,深圳市制定了《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三个一批战略》,将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确立为高新技术的三大支柱产业,同时确立了26家高新技术重点企业和19个创名牌产品,并在资源配置、人才引进、政策扶持等方面向进入“三个一批”(形成一批支柱产业,创办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创造一批名优产品)计划的企业和产品实行倾斜。
1997年,深圳针对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同时面临珠江三角洲周边城市和东南亚国家激烈竞争的现状,结合特区实际,制定了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的战略。即将一批民族品牌高新技术产品推向国际市场;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的经营活动国际化,形成一批跨国经营的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引进国外高新技术大公司并促成其本土化;广泛参与国际分工,使深圳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全球高新技术制造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此项战略出台不久,先后有IBM、COMPAQ等几十家外国高新技术企业来深圳投资办厂或设置办事处。康佳、华为、中兴等公司的产品在占领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开始进军国际市场,日渐扩大销售范围。
1997年12月,为扶持起步中的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发展,制定和颁布了《深圳市高新技术项目认定试行办法》。将高新技术项目分为开发型高新技术项目和生产型高新技术项目,并对认定条件、程序进行了规定,进一步加强了对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项目确认的指导。
(三)营造高效、全方位服务与良好、宽松的生产及社会环境
加强政府部门横向之间的协调,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优质服务。1991年,深圳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协调和推进产业化工作。1993年,《深圳经济特区加快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暂行规定》更是以法规的形式规定了“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主管部门和职责,始终把为企业服务作为科技管理工作的重点来抓。在提供服务中,以市科技局为主,从计划、财政、税收、国土、治安等多方面入手,多部门联合做好服务工作,多为企业办好事、做实事。1997年,为了让中国农业大学的一项“863”项目落户深圳,几个月内,市科技局李连和局长七上北京进行协调。政府良好、廉洁、高效、全方位的服务,有力地促进了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技术市场体系是深圳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的重要保证。1993年,深圳成立了技术市场促进中心、无形资产评估事务所和质量认证中心,分别承担技术市场政策法规咨询服务,技术市场管理及技术市场服务,无形资产评估、咨询、科研和培训,以及质量体系评审和注册等主要职能。其中,深圳市无形资产评估事务所的创办,被我国理论界誉为“这一领域的超前探索”,使深圳在企业股份制改造、外商的无形资产入股和转让、国内的技术贸易、国外技术引进、企业变更破产清算和相关的司法保护实践中遇到的大量无形资产评估问题迎刃而解。1995年至1996年,深圳又成立生产力促进中心和知识产权事务中心两家机构,分别承担推广高新技术应用、协助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培训、咨询及研究等职能。健全的科技服务体系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环境和宽松的社会环境。
深圳还积极推动技术贸易的发展。1996年,深圳市先后组织了全国60所重点高校及中科院的科教成果发布和项目洽谈会等一系列大型的技术贸易活动。在荔枝节期间还增设了技术交易分会场,吸引海内外高新技术成果到深圳实现商品化和产业化。市技术市场形成以来,出色地扮演了“二传手”的角色,充分发挥了“科技红娘”的重要作用,先后与全国12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联系,搜集高新技术项目万余个,同深圳市近200家企业进行技术挂钩,使一批高科技成果进入企业,“孵化”成为产品走向市场。全市技术交易总额自1993年以来,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1997年达到3.5亿元。
20世纪90年代以来,深圳积极探索不同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路子,并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对外商投资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及民营科技企业实行与国有企业相同的待遇,在科研立项、科技贷款、入户指标、微利商品房指标、高科技用地等各项政策上一视同仁。二是通过试点、推广,引导和鼓励国有经济与其他经济成分联合,探索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公有制新的实现形式。以中兴通讯公司为例,由于实行了国有民营的经营方式和产权结构,使双方的优势互补,公司规模迅速扩大,效益不断提高,1997年公司销售额超过10亿元,成为上市公司中业绩最好的企业之一。国有资产在5年中增值100多倍。
(四)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科技投入体系
通过政府投入的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金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市、区财政拨款的科技三项费用(新产品试制费、中间试验费、重大科研项目补助费),作为政府的导向资金。1991年,制定了《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明确规定市、区、县的科技三项费用要占当年财政预算的1%—2%,市级科技基本建设投资原则上应占市级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2%—3%。从1992年到1997年,市级财政拨款三项费用达3.08亿元,年均递增25%以上。支持项目862个,配套科技贷款5.5亿元,带动企业自筹资金31.9亿元,新增利税60亿元,节汇创汇17.7亿美元。此外,在企业组建市级以上工程技术开发中心时,市政府还出资加以扶持,每个中心支持500万元,引导企业再配套500万元至1500万元,通过建立工程技术中心,带动企业和整个产业的技术开发。
20世纪90年代初,深圳在鼓励技术研究开发方面也做了不少努力,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比如,高新技术企业可提取销售收入的3%—10%作为开发费用;高新技术企业试制新产品的单台设备5万元以下者可进入成本,5万元以上者经税务机关批准也可进入成本;高新技术企业引进技术项目投产之后,可免征3年所得税;以及高新技术企业人员出国出港指标,可享受特殊优待等。这些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企业提高技术水平的积极性。
为科技企业提供贷款和风险融资。1992年经市科技局与人民银行深圳支行、市投资管理公司协调,成立了科技贷款协调小组,每年科技贷款指标5000万元,实际贷款额达到9000多万元,每年都支持了10余个项目,年增产值6亿至8亿元,年增利润1亿至1.5亿元,受到金融界和企业界的普遍欢迎和好评。同时,为探索高新技术与金融资本有机结合的路子,1994年,成立了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服务有限公司,专门为高新技术企业或民办科技企业申请金融贷款提供担保服务,对技术成熟、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项目,政府还采取投资参股经营的办法。到1997年年底,该公司累计担保贷款8.7亿元,支持了中兴、华为、奥沃等5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60多个高新技术项目和民办科技企业的发展。
实行对高新技术企业优先安排股票上市的政策。深圳市政府积极创造条件,对于国家分配的上市指标,优先考虑有较高技术含量和较好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带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华源实业公司、天马微电子公司、科健股份公司、开发科技公司、中兴通讯公司等高新技术企业先后在深交所上市交易,筹集了大量社会资金,使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壮大发展。
三、重大历史事件回顾
(一)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座谈会在深圳召开
1993年年初,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谢非率队到深圳调研高科技产业发展情况后,当即决定在深圳召开“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座谈会”,加快推动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快高新技术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进程。6月,座谈会在深圳银湖召开,谢非主持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省委常委、副省长和20个市的党政一把手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对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给予了肯定,在深圳产生极大反响,形成了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共识,大大提高了全社会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积极性。
会后,广东省制定了《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粤发[1993]9号)。该规定从高新技术产业的运行机制、资金投入、税收政策、进出口监管、建设用地、国际合作与交流以及用人政策七大方面入手,提出了33项具体政策,形成了系统、完整的高新技术产业政策体系。这是广东省首次完整、单独阐述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的纲领性文件,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包含许多制度创新内容。例如,提出了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按企业化、商品化、市场化的要求,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新技术开发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运行机制。发展不同经济形式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主体。省、市各专业银行每年从新增贷款规模中划出不少于10%的资金作为高新技术产业政策性专项贷款,实行优惠利率,用以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优先批准高新技术企业发行债券、股票和股票上市,鼓励以股份合作形式兴办高新技术企业等新办法和新举措。这标志着广东高新技术产业进入了一个全面推动的新阶段。
“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座谈会”后,深圳市委市政府积极规划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度,认真指导。时任深圳市领导厉有为、李子彬等多次召开高新技术企业人员座谈会,并深入企业考察,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与问题,市科技局、规划国土局、人事局、住宅局、税务局、外事办、人民银行等在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用地,高新技术项目的贷款,高新技术企业技术人员的户口指标、住房及赴港长证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造条件。此次座谈会对深圳高科技产业的战略定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此,深圳高科技产业进入持续高速发展的阶段。
(二)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成立
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深圳第一个开发区——深圳科技工业园附近,相继组建了深圳市高新技术工业村、京山民间工业村、中国科技开发院、国家电子技术应用工业性试验中心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同一区域出现数个功能相同的开发区,在管理上又隶属于不同部门,如不加以整合,各个开发区之间争夺资源、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的局面将难以避免。
如何趋利避害,把同一区域出现四个功能相同,但在管理上分别隶属于不同部门的开发区统一起来的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1996年5月,深圳市政府二届三十二次常务会议做出决定:对深圳湾畔原有的深圳科技工业园、深圳市高新技术工业村、京山民间工业村、中国科技开发院、国家电子技术应用工业性试验中心、深圳大学、第五工业区实行一区多园的管理体制,组建“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吸引和开办高素质、高水平的企业及科研机构。成立由市长李子彬为组长,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德成,副市长郭荣俊,副秘书长刘应力为副组长的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领导小组,由科技局、计划局、经发局、规划国土局等19个部门负责人为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管理。新的园区交通方便,地理位置优越,位于特区西部,北起广深高速公路,南至滨海大道,东起沙河中路,西临麒麟路、南油大道,占地11.5平方公里。实行开放式管理,加强政府行为,标志着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一个崭新的管理体制的形成。新的管理体制也给深圳高新区带来了旺盛活力,深圳高新区由此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同年9月,国家科委批准该区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1997年6月,深圳市政府讨论通过了《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规划纲要》,内容涉及高新区发展的目标、功能和体制。根据该规划,高新区的发展目标是建成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高新区的功能定位为成为深圳市大规模、高效益的高新技术产业区;企业运行机制的试验区;科技成果的转化区;国内、国际经济技术的合作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教育区。高新区产业发展的重点是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四大产业,其中电子信息产业是高新区的重点支柱产业。高新区的产业布局分为北区、中区和南区,按照“大分散、小集中、分清层次、区别对待”的原则,北区以工业用地、安置大型生产型科技企业为主;中区以发展新材料、计算机、生物医药工程为主,并改造一批传统工业企业;南区以技术开发型企业为主,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1997年,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35亿元,比上年增长25%,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产品产值的28.5%,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