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大学生阅读现状评析及“分校阅读”推广理念
自1999年大专院校进一步扩大招生数量以来,我国自然人口中的大专院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长。1998年,我国本专科毕业生为82.98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9.8%;而到了2017年,本专科毕业生为735.83万人,扩张近9倍,毛入学率达到了45.7%,全国高等教育总规模已经增长至3779万人。大专院校毕业生正成为我国青壮年人口的主要构成群体,其知识品质和文化素养也将主导我国青壮年人口的整体水准。
大学生阅读是全民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新闻出版总署、文化部、教育部、国家广电总局等多个中央、国家机构的倡导下,全国各地开始组织全民阅读活动。2012年,“开展全民阅读活动”被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自2014年至今,“全民阅读”已连续多年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显然,与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类似,中国已经将“全民阅读”(National Reading Promotion)视为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文教战略。不仅如此,全民阅读更被视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方式。
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看,大学生在“书香宝宝—学龄儿童—青少年书生—学习型父母”的“阅读人口可持续发展链条”之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我们不妨从以下三个角度充分认识大专院校学生阅读的重要意义:
首先,我国的青少年在所谓“应试教育体制”的压力下普遍缺乏丰富而多元的课外阅读,进入大专院校的学业理应完成从“知识型考生”到“学识型书生”的过渡,用深阅读、精阅读、泛阅读等途径提升思考、思辨的能力,并形成继续学习乃至终身学习的习惯,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快速发展。
其次,我国人文教育存在严重缺位的问题。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言:“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在大学教育中倡导阅读经典著作和人文著作,有助于大学生拓展人生视野,构建人文情怀,提升审美意识,塑造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最后,大专学生在毕业数年之后就会建立小家庭并生儿育女,大学期间的阅读经历则是他们未来可以顺利转变为“学习型父母”的基石。让每一个大学生带着对阅读的情意走出校园,是未来建设书香家庭和书香社会的重要基础。如果当今大专院校学生普遍远离阅读,那么下一代人可能越发远离阅读。国外有学者将这种现象命名为“彼得效应”(Peter Effect),意即阅读的指导者们自己都不具备“阅读的热情”,他们也无法给予孩子们“阅读的热情”。我国有悠远绵长的“耕读传家”和“诗书继世”的人文传统,孕育了众多人才。如果今天的大专院校学生远离阅读,失去了继承中华民族阅读传统的“文化自觉”,那么我国未来一代人的童年文化底色、知识结构和道德素养会直线下降,直接影响到我们民族未来的竞争力。
总之,阅读是人类认知事物的主要方法,是大学生形成知识结构的基本途径,有助于形成深度思考及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诚如著名阅读推广名师、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朱永新先生所言:“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因此“书香校园”不仅是中小学教育的建设目标,也是大学教育发展的永恒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