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秦腔和关中语音
第一节 秦腔和关中方言语音之间的关系
任何一个地方的戏曲、歌谣都是所在地的人文、历史、文化、语言等的写照,是所在地的一种重要的文化项,他和其他文化项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产生和流行于关中地区,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秦腔的韵律(声腔)、押韵(韵辙)、语言(对白、唱词)等都受到关中方言的重要影响,又反过来反映着关中方言的特点。本节重点讨论秦腔和关中方言语音之间的关系。秦腔的旋律唱腔由关中方音决定,其唱词的韵辙也是由关中方音决定的。
一、秦腔唱腔旋律和关中方言语音的关系
秦腔的唱腔、念白等均按照关中方言念唱。其唱词唱腔按照关中方言语音展开,其念白的语音也是按照关中方言语音进行。可以说是秦腔就是关中方言语音的另一种展示,是关中方言语音的产物。
秦腔的韵律和关中方言的声调存在着极其密切的关系,秦腔的韵律由关中方言的声调决定,同时韵律又对唱词的声调有着很大影响。也就是说,声调决定韵律,韵律影响声调。许德宝《秦腔音乐》第一章谈到了关中语言和秦腔唱腔旋律间的关系,他认为:
一句话,各地的剧种均采用当地用语,但这种语言已是戏剧化了的舞台用语。……语言音调的不同,直接反映和体现在旋律音调上,所以说唱词字音的四声及变调是构成剧种唱腔旋律的基本骨架。
……
各剧种唱词的原声调,均是各自唱腔旋律形成的基础,大家通常听到的“字正腔圆、腔由字生”便是这个道理。但有时也偶尔出现个别字不太正(读音)的现象,其原则是不要出现倒字(将词义闹反)就行。采用变调并非单一地运用变调技巧,显示变调手段,而是要将这种变调与唱腔旋律相结合,使得唱腔旋律更加流畅,更加耐人寻味。
……
秦腔唱腔旋律的形成是以唱词各字的原声调为基础的,在确定好唱词各字的声调后,依附基调来产生、形成唱腔旋律。如秦腔《游龟山》中胡凤莲“耳听岸上有唤”这段唱,足可说明或验证秦腔唱腔的旋律是在唱词各字原声调的基础上产生、形成的。
为了验证这一观点,我们拿关中方言的单字声调和秦腔曲谱中的字做了对比,对比结果能证明其说法是对的。下面一段曲谱选自许德宝《秦腔音乐》,曲谱后我们专门制作了对照表,以期能较为直观地展示原字调和曲调的关系。
登山涉水到蒲关
《三滴血·结盟》李遇春[小生]唱
陈妙华 演唱
敏军
振易记谱
唱段单字声调和秦腔曲谱旋律对比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唱词用字的曲调升降和方言原字调的调型一致。不同的则多属于方言中的连读变调,变调后的调型和曲调仍然一致。还有个别字看似原字调和曲调不同,但结合其音节前后的音节看,仍当视为原调。即使有个别字调和曲调不符,但只要不影响语义,也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二、秦腔韵辙和关中方言语音的关系
和其他剧种一样,秦腔是要求押韵合辙的。秦腔的用韵以关中方言为基础音,用韵带有极强的关中方言特色。秦腔韵辙以关中方言为归韵依据,这也是秦腔作为地方戏的灵魂和基础。我们在考察秦腔用韵的过程中,发现不少韵字的押韵是由关中方言决定的。具体表现是按照通语读音某些字应当归属某一韵辙,但在秦腔实际用韵中,他们却归入了另一个韵辙,而这种归法正符合关中方言的实际情况。具体表现如:
(一)"百伯白拍麦脉拆窄摘宅册侧测策得德革格隔刻客塞色责仄额则择泽帛墨貊迫魄国获惑”等字归入"灰堆”辙
以上各字普通话韵母为ɑi、e、o、uo等,秦腔则根据关中方言读音归入灰堆辙。剧作的用例如:
例1.范紫东《软玉屏(前本)》第六回[11]3727:
丁守梅:(唱)几杯闷酒便沉醉。
谁料酒后竟失德。
与朋友特来贺婚配。
为什么倒卧在床闱。
虽然说无心不为罪。
无故落了一脸灰。
这事拖泥又带水。
想说冤屈难表白。
罢罢罢我与你登时下跪。(跪介)
秦贤弟你不要妄生疑惑。
例2.范紫东《女儿经》第二回[18]6688:
朱效虎:岳丈、这是纸笔、我说你写。(殷大咀写)
(唱)借钱之人王若水。
银钱数目整一百。
半年归还将地赘。
三分行息写明白。
中人便是殷大咀。
立写字据有手脉。
例3.《平西羌》第十场[37]345—346:
郑新郎:驸马容禀了!
(唱)论书法龙飞蛇真草俱会,
作诗文作表章件件明白。
即就是为秀才问心不愧,
若用我入科场平地起雷。
敖堂:听你叙说一番,心想任你为我部参事之职,不知意下如何?
郑新郎:哎,驸马不可!
(唱)念小人虽愚笨颇晓翰墨,
年纪幼哪里有奇谋妙策。
怎敢受参事职非常富贵,
无功劳受爵禄从没道德。
敖堂:公主,新郎不肯受职,这却怎处?
金花公主:新郎不肯受职,多因不见嫣香。
敖堂:嫣香走来。〔嫣香上。
嫣香:来来来了!
(唱)虽是他来的好婚姻助美,
诚恐怕拜花堂不比中国。
又改装女相貌满面惭愧,
欲不去当不得主人相催。
伺候驸马。
敖堂:见过新郎。
嫣香:郑兄,你才来了。
郑新郎:哎,好怪也!
(唱)只见她倒叫我如酒似醉,
这件事真蹊跷令人疑惑。
此一位必定是嫣香令妹,
主人唤不敢违即出香闺。
例1中的“德白惑”、例2的“百白脉”、例3中“白墨策德国惑”等字秦腔均归入“灰堆辙”。
以上归入“灰堆辙”各字今关中方言分别读为:德得[tei]、则窄责仄摘择泽宅[tsei]、测册侧策拆[ts‘ei]、色塞[sei]、革格隔[kei]、刻客[k‘ei]、白伯百帛[pei]、拍迫魄[p‘ei]、麦脉墨貊[mei]、国[kuei]、获惑[xuei]、额[ŋei]。《关中方音调查报告》中,也记录了一些例子,如:则[tsei]、侧测[ts‘ei]、色[sei]、格[kei]、客[k‘ei]、额[ŋei]、得[tei]、特[t‘ei]等。高本汉《方言字汇》中也有很多例子,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二)"角海角脚缺却雀确阙榷削雪药鑰约月岳乐鼓乐钥悦觉平爵嚼诀绝穴学杓”等字归入"坡梭”辙
上述各字普通话韵母为üe、ɑo、iɑo等,秦腔则按照方言读音归入“坡梭”辙。秦腔剧作用例如:
例1.范紫东《双凤飞来》第十四回[17]6600—6601:
朱小慧:(唱)手捧饭盌珠泪堕。
好似马前将水泼。
不怨旁人只怨我。
怨我当年做事错。
早知今日无结果。
不该背恩断丝萝。
越思越想越难过。
不如早早服毒药。
怀儿内急忙取包裹。(取药包撒盌内介)
霎时一命见阎罗。
例2.范紫东《萧山秀才》第二十三回[11]4147—4148:
颜夫人:(唱)你二人两下都难过。
说来说去待如何。
李连珠:(唱)这还怪汤郎自逃躲。
旁人待他莫过错。
颜夫人:(唱)既然待他莫过错。
又何必强迫结丝萝。
李连珠:(唱)结丝萝本来还怪我。
爱才爱貌爱文学。
颜夫人:(唱)爱才爱貌爱文学。
我家小姐有成约。
李连珠:(唱)虽然以前有成约。
再娶一房也不多。
颜夫人:(唱)一房两房无不可。
新郎至今莫下落。
李连珠:(唱)为只为新郎莫下落。
才求吕仙分明说。(道士猛从中间出来唱)
道士:(唱)吕仙签上已说过。
命里没汤不得喝。
想要喝汤不见面。
杨姓之人难捉摸。
老道与你拆讲过。
快寻杨姓莫多说。
上述各字正是按照关中方言读音归韵的。高本汉《方言字汇》西安话中,“药”音[yo],“学”音[ɕyo],“约”音[yo],“虐”音[yo]。白涤洲先生《关中方音调查报告》:“关中有三分之二的地方把ye和yo分成两个音位。即决∶角、缺∶确、雪∶学、悦∶药这几对字读的不同,例如西安悦ye、药yo。”从白先生的记音看,泾阳、三原、高陵、乾县等地和西安相同。
(三)"斜嗟”等字归入"发花”辙
“斜嗟”二字普通话为ie韵母,秦腔中则将它们归入“发花”辙。如:
例1:范紫东《琴箭飞声》第二回[11]3924:
卓文君:(唱)十分春色将立夏。
帽影鞭丝乱如麻。
杨柳绿阴系骢马。
锦江春水泛桃花。
豆蔻年华偏守寡。
春梦醒来日已斜。
红颜有泪凭谁撒。
可怜裙钗尚无家。
任凭韶华随风谢。
满地落花谁管他。
说甚么春宵一刻千金价。
只落得远山眉锁泪交加。
例2:封至模《还我河山》第五回[27]299—300:
姚氏:(唱)自古道将相出寒厦,
消磨志气是豪华,
少不努力即老大,
徒唤奈何徒伤嗟。
中原地胡儿任走马,
国难临头要挣扎。
叫一声孙儿你们一个一个发奋为雄努力自勉莫负祖母我期望大,
必须忠义爱国家。
随定你父整天下,
帮助你父把贼杀。
五国城迎回二圣驾,
恢复灿烂锦中华。
讲话中间我的咽喉哑,(眼直,昏厥)
李氏:婆婆!
众孙:祖母!
姚氏:(徐徐缓气)
(唱)只觉得神昏乱气力不佳。
“斜”字《广韵》“似嗟切”,邪母麻韵开口三等平声,今关中方言有两读,一读xié,如西安等地,一读xiá,如澄城、合阳。“嗟”字《广韵》“子邪切”,精母麻韵开口三等平声,今普通话读jiē。我们统计的几百部秦腔剧本中,“嗟”字作韵脚字共出现12次,均入发花辙。高本汉《方言字汇》:“‘嗟’官话大都不读齐齿而读撮口tɕyɛ等音。”白涤洲《关中方音调查报告》50个方言点中,“嗟”的情况分为四种:1.没有出现,如华县;2.读[tɕiɑ],如华县瓜坡;3.两读,一读[tɕyɑ],一读[tɕyɛ],如富平;4.读[tɕyɑ],如西安。经过我们的考察,民国时期西安方言“嗟”字还应有一个[tɕia]读音。“斜嗟”入“发花辙”正反映了关中方言的实际读音。
(四)"路芦楚怒都都城诉做度”等归入"由求”辙
“路芦楚怒都都城诉”等字普通话为u韵母,“做”字为uo韵母,秦腔则归入“由求”辙。如:
例1.范紫东《哭秦庭》第一回[13]4578—4579:
同:(唱)听一言不由人心惊恼怒。
事到了这时节怎好甘休。
你和我八拜交平生有旧。
好朋友到做了临风马牛。
你只管报父仇领兵伐楚。
全把那祖国谊一笔消勾。
我有心为朋友不把国救。
难道说好山河付之东流。
你灭楚我兴楚分途异路。
或尽忠或尽孝各有来由。
我这里上殿去先把本奏。
只恐怕囊瓦贼误国招尤。
例2.《取金陵》第十六回[35]149—150:
郭风云:(唱)自那日仓皇逃虎口,
跋山涉水入皇都。
和阳王荒淫无度,
居深宫不把政事修。
民有冤屈难上诉,
纵然告状也不究。
今幸洪武当皇路,
真是恶恶如寇仇。
为明冤枉宫门走,
只见冤钟悬当头。
放大胆向前去打钟,(打钟)
〔龙套、内侍、武士引朱元璋上。
朱元璋:(唱)宫门鸣钟何情由?
以上各字,今泾、三、高一带分别读为“路芦”[lou]、“怒”[nou]、“楚”[ts‘ou]等。《关中方音调查报告》所列各地语音与今相同,《方言字汇》西安话与此基本相同。这些字秦腔中归入由求辙,正是方音的写照。
除上述情况外,还有一些字在秦腔韵辙归属上有两属的情况,如“姑苏辙”和“由求辙”的韵字混押、“乜斜辙”和“怀来辙”韵字混押、“坡梭辙”和“乜斜辙”韵字混押的现象,这些也多是由某些字的方言语音引起的,具体情况可参看第三章《秦腔用韵研究》第六节“秦腔的邻韵互押”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