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VR技术概述
电影自诞生以来,其美学语言与制作技术的双轨革新,相辅相成地推动着它不断以新面貌示人。一边是一众艺术巨匠,天马行空地展开创作探索,将电影讲故事的本领与催生人类想象的能力,一次次提升到新的高度;另一边则是一众科学天才,通过孜孜不倦的努力将小小的胶片带入了数字化、巨幕化、多体感化的时代。当然,也有人于双重身份间游走自如,成绩斐然,比如卡梅隆(James Cameron),向来醉心于技术研发的他,大力推进新一代立体摄像技术,以一部横空出世的《阿凡达》(Avatar)唤醒了三维电影的全面商业化,营造了一种多赢局面:凭借突破性的影音技术,导演获得了更为自由的创作空间,观众获得了新鲜刺激的观影体验,电影产业则获得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VR是否会成为开创下一个多赢局面的技术原力?2014年,脸书以20亿美元收购VR行业领军者Oculus,并立志将此技术由游戏拓展至其他领域。完成收购后,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在自己的脸书主页上留言:
我们的使命是让这个世界越来越开放与互相连接;Oculus的使命则是让你能够体验到一切不可能。
怀着相当的信心与远见,扎克伯格“坚信虚拟现实将成为继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之后,计算平台的又一大事件,主要计算平台的控制者将定义整个科技行业”。自此,VR进入公众视野。随着资本的涌入,众多厂商不断推出各色VR设备,持续拉低大众初试VR的门槛;Oculus Story Studio亦于2016年推出了第一部VR电影《迷失》,从而由硬件制造到内容生产,掀起阵阵VR热潮,“VR硬件元年”“VR内容元年”等口号不绝于耳。
但若细数VR发展史,便可发现这些“元年”之称颇为值得斟酌,虚拟现实的源起实则可以回溯甚久。在数十年的演进历程中,虚拟现实已经远远超越了一个单纯的技术概念,而与绘画、文学、影视、哲学及心理学等意识领域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大众文化形态。
当本书探讨VR在电影领域的应用时,全面而透彻地掌握此项技术的来龙去脉、独特属性、适用范围、应用规律、技术局限及发展趋势,无疑是展开研究的首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