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背景
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活动,特别是发达国家大量消费化石能源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累积排放,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显著增加,加剧了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对全球自然生态系统产生显著影响,如温度升高、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等,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气候变化作为全球性问题,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应对。多年来,各缔约方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实施进程中,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不断强化合作行动,取得了积极进展。
201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一致同意通过《巴黎协定》。《巴黎协定》指出,各方将加强对气候变化威胁的全球应对,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而努力。全球应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峰,并于21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根据协议,各方将以“自主贡献”的方式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发达国家将继续带头减排,并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的支持,帮助后者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
我国是拥有超过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是遭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等多重挑战。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不仅是中国保障经济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粮食安全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度参与全球治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全人类共同发展的责任担当。
世界各国减排目标的实现,最终要依靠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朝更加低碳和节能的方向迈进,而众多能源高密度领域,如交通、高耗能工业生产、建筑等领域的节能低碳行动则尤为重要。从领域和行业的视角来讨论如何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由来已久。钢铁行业是世界许多国家的支柱型产业之一,行业内的材料、信息、技术、工艺和管理等具有许多共性。但各国钢铁行业由于各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不同而处于不同的发展状态和行业水平,加之所处地域特点不同,工艺设备用能特点又千差万别,因此,在提高能效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值得在行业内部互相参照,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推广应用先进措施、成功经验和优秀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