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信用状况监测评价报告(2019)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信用状况监测与评价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随着大湾区建设不断深入,湾区内城市合作交流更加紧密,加快区域信用建设,对湾区商贸往来、资本流动和产业融合具有重要作用。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信用状况在五个方面取得了成效:

一是信用事件公开水平显著提高。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信用事件公开量9097条,较2017年增加近3倍,其中优良信用事件占97.5%,较2017年提高4.2个百分点。二是信用基础建设不断夯实。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信用制度公开量386项,同比增长278.4%;各城市信用网站和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全开通;统一社会信用代码重错码率较上年同期下降0.52%。三是联合奖惩工作有序开展。截至2018年底,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地方“红黑名单”认定总数超过6万家;联合奖惩案例总数突破1万个。四是诚信文化宣传广泛开展。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均已开展诚信宣传活动,并主动公开市场主体信用承诺,诚信文化气息浓厚。五是信用服务和创新深受重视。截至2018年底,粤港澳大湾区88.9%的城市设立了信用服务机构;55.5%的城市政府应用了第三方信用机构提供的信用产品;88.9%的城市开展了信用创新。

虽然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信用监测状况取得显著进展,但各领域信用监管防范工作仍不容松懈。首先,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非法集资、安全生产事故等重大失信案件频发,对社会和谐稳定造成不利影响,湾区内各城市应针对已发生的重大失信案件,深度剖析案件反映的问题,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严防类似重大失信事件再次发生;其次,2018年全国个别城市发生了劣质疫苗案,给接种者造成极大安全隐患,性质十分恶劣,对于此类重大失信事件,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应提高医药安全重视程度,加大日常医疗药品和防疫药品抽检,严把药品流通准入关,谨防危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事件发生。

(一)粤港澳大湾区城市 2018年“全国城市信用状况监测平台”监测数据,仅涉及我国广州、深圳、惠州、东莞、江门、佛山、珠海、中山、肇庆9个内陆城市,我国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的信用数据暂未监测。信用状况排名

201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综合信用指数排在前三名的城市分别为惠州市、珠海市、深圳市(见表3-3-7)。

表3-3-7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综合信用指数(201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

续表

(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信用建设推进较好方面
1. 不断加强各领域信用管理,信用事件公开更透明

(1)信用事件公开量巨幅增长

“全国城市信用状况监测平台”监测显示,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信用事件公开量9097条,较2017年增长近3倍。其中,优良信用事件8869条,较2017年增长3倍以上(见图3-3-107)。

图3-3-107 2018年和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信用事件公开量对比

从信用事件月度走势来看,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优良信用事件总体呈波动式增长,其中在9月出现最高值,优良信用事件公开量超过1500条;不良信用事件总体处于较低水平,下半年失信事件略有增长,但年底呈现下降趋势(见图3-3-108)。

图3-3-108 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信用事件公开量月度走势

从各城市优良信用事件公开情况来看,2018年深圳市、广州市、江门市优良信用事件公开量分别为1928条、1533条、1212条,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前三名。对比2018年和2017年各城市优良信用事件增长情况,广州市增长近8倍,在9个城市中增幅第一;惠州市和珠海市均增幅超过5倍,分列第二、三位(见图3-3-109)。

图3-3-109 2018年和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优良信用事件公开量及同比增长情况

(2)20个领域优良信用事件占比均有所提高

201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粤港澳大湾区优良信用事件占信用事件总量的97.5%,较2017年上升4.2个百分点,涉及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4个方面21个领域。其中,20个领域优良信用事件占比均有所提高,价格、医药卫生、政府采购和招投标3个领域提升幅度较大,分别为13.7个百分点、13.4个百分点、12.7个百分点(见图3-3-110)。

图3-3-110 2018年和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优良信用事件占比及各领域优良信用事件占比分布情况

分析以上3个领域优良信用事件特点如下:

①稳定价格秩序,维护各方合法权益

201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价格领域,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优良信用事件主要表现为加强民生领域、旅游消费、住房租赁、交通出行等方面价格管控,加大日常执法惩戒力度,督促经营者落实商品明码标价,同时密切关注市场价格动态,对潜在性、苗头性问题及时发布预警,化解各类风险。

从城市信用事件发生情况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中佛山市、江门市、中山市、珠海市未监测到价格领域发生失信事件(见图3-3-111)。

图3-3-111 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价格领域优良信用事件占比较高的城市分布情况

②强化医药监管,保障就医安全

201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医疗卫生领域,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优良信用事件主要涉及两方面:一是针对“长春长生”及“武汉生物”公司问题疫苗事件,有关部门积极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加大排查力度,严审药品、疫苗购进渠道,对质量可疑和不合格药品坚决销毁,切实维护百姓用药安全;二是规范医疗机构行为,有关部门主要通过暗访、双随机抽查、“黑名单”监督等方式,全面整治医疗机构强迫交易、诱导消费、欺诈医疗、胁迫医疗、术中加价等不法行为,着力保障患者就医安全。

从城市信用事件发生情况来看,粤港澳大湾区中江门市、肇庆市、中山市、珠海市未监测到医药卫生领域发生失信事件(见图3-3-112)。

图3-3-112 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医药卫生领域优良信用事件占比较高的城市分布情况

③应用联合奖惩,规范招投标行为

201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政府采购和招投标领域,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优良信用事件主要涉及三方面:一是加大招投标信息公开力度,促进社会公众及时了解商业机会、采购要求以及采购活动进展情况,提高政府采购透明度;二是加强招投标供应商管理,采用信用联合奖惩信息嵌入招投标环节方式,使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寸步难行;三是强化招投标过程监督,推行特邀监督员制度,打造阳光、公开、公平的招标环境。

从城市信用事件发生情况来看,粤港澳大湾区中东莞市、广州市、惠州市、江门市、珠海市未监测到政府采购和招投标领域发生失信事件(见图3-3-113)。

图3-3-113 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政府采购和招投标领域优良信用事件占比较高的城市分布情况

2. 稳步强化信用基础建设,制度体系日趋完善

(1)信用制度体系建设逐步完善

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在互联网上公开的信用制度平均覆盖18个领域,其中珠海市、东莞市、广州市信用制度覆盖领域较多(见图3-3-114)。从各领域信用制度所涉及的城市数量来看,诚信体系建设、工程建设、公共安全公信、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交通运输、金融、流通、社会保障、生产、文体教科、依法行政等11个领域信用制度均已涉及粤港澳大湾区9个城市,相关制度建设较为完善(见图3-3-115)。

图3-3-114 截至2018年底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信用制度覆盖领域情况

图3-3-115 截至2018年底粤港澳大湾区21个领域信用制度涉及城市数量情况

从信用制度公开程度来看,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围绕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4个方面共发布信用制度386项,较2017年同比增长278.4%,信用制度体系建设进程较快(见图3-3-116)。

图3-3-116 2018年和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信用制度公开量及2018年信用制度分布情况

监测数据显示,2018年除金融领域外,其余20个领域信用制度公开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其中生产、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工程建设3个领域信用制度建设备受各城市重视,信用制度公开量均已超过40项。此外,中介会展广告统计、政府采购和招投标、价格、税务、知识产权5个领域信用制度公开量实现零突破(见图3-3-117)。

图3-3-117 2018年和2017年京粤港澳大湾区各领域信用制度公开量及同比增长情况

分析以上5个领域相关信用制度规范如下:

在中介会展广告统计领域,大部分城市着重加强中介服务机构管理,纷纷出台制度规范,如中介机构管理指引、中介机构备案登记管理办法、中介服务超市实施方案等,促进中介机构健康发展。

在政府采购和招投标领域,信用制度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部分城市出台采购信息公开方案,增强招投采环节透明度;二是部分城市发布招标投标市场主体管理办法,建立供应商诚信档案,营造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三是部分城市制定招投标评审环节诚信管理措施,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

在价格领域,部分城市不断加强信用约束,已建立“红黑名单”制度,推行市场主体信用分级管理,规范价格领域市场主体行为,保障各行业价格平稳。

在税务领域,部分城市深入学习国家和省级规范性文件,结合实际情况,及时制定土地使用税税额调整方案,降低企业税收负担,优化营商环境。

在知识产权领域,部分城市为加强专利行政保护,防范各类侵权行为,已建立“红黑名单”管理办法,全面落实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

(2)信用网站和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均已开通

截至2018年12月31日,粤港澳大湾区9个城市均已开通信网站和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较好(见图3-3-118)。

图3-3-118 截至2018年底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信用网站和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开通情况

(3)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转换工作稳步推进

截至2018年12月31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统一社会信用代码重错码率平均水平为0.05%,较上年同期(0.57%)下降0.52个百分点。从具体城市来看,大部分城市统一社会信用代码重错码率均有所下降,其中,肇庆市下降0.75个百分点,在9个城市中处于首位;中山市次之,下降0.66个百分点;江门市第三,下降0.61个百分点(见图3-3-119)。

图3-3-119 2018年和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统一社会信用代码重错码率及重错码率降幅情况

3. 全面落实联合奖惩机制,协同监管格局逐步显现

(1)多数城市“黑名单”和重点关注名单企业占比低于平均水平

①各城市平均“黑名单”企业占比1.63%

截至2018年12月31日,依据国家统一标准认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黑名单”数量占工商企业数量比重(以下简称“‘黑名单’企业占比”)平均水平为1.63%,其中深圳市、珠海市、东莞市等城市“黑名单”企业占比低于平均水平(见图3-3-120)。

图3-3-120 截至2018年底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黑名单”企业占比情况

分析“黑名单”来源,主要涉及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海关失信认证企业名单、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名单、安全生产“黑名单”、出入境严重失信企业名单、统计上严重失信企业名单六类。其中,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占97.2%,其他来源的“黑名单”较少,占比为2.8%(见图3-3-121)。

图3-3-121 截至2018年底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黑名单”来源分布情况

②各城市平均重点关注企业名单占比14.63%

截至2018年12月31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重点关注名单企业占比平均水平为14.63%,其中珠海市、江门市、佛山市等城市重点关注名单企业占比均低于平均水平(见图3-3-122)。

图3-3-122 截至2018年底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重点关注名单企业占比情况

(2)地方“红黑名单”认定数量超过6万家

截至2018年12月31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地方“红黑名单”认定数量超过6万家。其中,认定的地方“黑名单”占63.0%,地方“红名单”占37.0%。从具体城市来看,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广州市、中山市地方“黑名单”认定数量位居前五;珠海市、肇庆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地方“红名单”认定数量位居前五(见图3-3-123)。

图3-3-123 截至2018年底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红黑名单”认定数量TOP5及“红黑名单”数量占比情况

(3)开展联合奖惩的案例数量突破1万个

截至2018年12月31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共归集共享联合奖惩案例13151个。其中,深圳市、佛山市、珠海市归集共享联合奖惩案例较多,分别为4293个、4022个、3093个(见图3-3-124)。

图3-3-124 截至2018年底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联合奖惩案例数量

七类联合奖惩案例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均有涉及,其中失信主体以注销(吊销)等形式退出黑名单的案例,失信主体在“信用中国”或其他信用网站主动开展信用承诺的案例,两个以上部门联合对失信主体实施失信惩戒措施的案例等三类案例较多,两个以上部门联合对守信主体实施守信激励措施的案例、失信主体在限期内主动修正失信行为退出黑名单的案例、在行政管理(公共服务、社会治理)城市应用黑名单产生成效的案例、失信主体主动参加信用修复培训的案例四类案例较少(见图3-3-125)。

图3-3-125 截至2018年底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联合奖惩案例类型分布

分析粤港澳大湾区主要联合奖惩案例类型如下:

粤港澳大湾区失信主体以注销(吊销)等形式退出黑名单的案例主要涉及佛山市、江门市、深圳市、惠州市;失信主体多为失信被执行人、海关失信认证企业、重大税收违法企业等。

粤港澳大湾区失信主体在“信用中国”或其他信用网站上主动开展信用承诺的案例主要涉及佛山市、惠州市;失信主体多为失信被执行人、海关失信认证企业、严重税收违法企业等;公开的信用承诺多与安全生产有关。

粤港澳大湾区两个以上部门联合对失信主体实施失信惩戒措施的案例主要涉及东莞市、佛山市、惠州市、江门市、肇庆市、中山市、珠海市等,惩戒对象多为失信被执行人和海关失信认证企业,惩戒措施主要表现为各地法院、海关、环保局、税务局、旅游局等部门通过取消失信企业专项资金申报资格、限制参加工程项目招投标、加大日常检查力度等方式,敦促失信企业尽快改正失信行为,提高失信成本。

4. 积极开展失信专项治理,部分城市已现成效

截至2018年12月31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中珠海市既没有政府失信被执行人记录,也没有涉金融领域和电子商务领域“黑名单”记录;东莞市、深圳市、肇庆市没有政府失信被执行人记录;江门市没有涉金融领域“黑名单”记录;佛山市、江门市、肇庆市、中山市没有电子商务领域“黑名单”记录。

5. 大力宣扬诚信典型案例,诚信文化建设深入基层

(1)各城市均已开展诚信文化宣传与教育活动

201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粤港澳大湾区9个城市均已开展了诚信文化宣传与教育活动,其中深圳市、广州市、珠海市有关诚信文化宣传与教育的信用事件量较多(见图3-3-126)。具体来看,主要表现为三方面:一是积极宣传诚信道德模范先进事迹,引发公众精神层面共鸣,营造崇德向善浓厚氛围;二是深入校园、企业开展诚信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学生明礼诚信,鼓励企业诚信经营;三是全面落实国家“诚信建设万里行”主题活动,切实提高社会公众信用意识水平。

图3-3-126 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诚信文化宣传与教育活动相关信用事件量

(2)各城市均已主动公开市场主体信用承诺

截至2018年12月31日,粤港澳大湾区9个城市均已通过互联网公布了市场主体信用承诺书,其中佛山市、江门市、肇庆市的市场主体信用承诺数量占工商企业数的比值较高,分别为11.61%、9.77%、9.51%(见图3-3-127)。

图3-3-127 截至2018年底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市场主体信用承诺数量占比情况

6. 重视引导信用服务建设,开创信用应用新模式

(1)归集共享信用服务机构的城市占88.9%

截至2018年12月31日,粤港澳大湾区信用机构涉及多个城市,其中,深圳市信用服务机构数量最多,占44.4%;佛山市次之,占41.2%;其他城市信用服务机构数量相对较少(见图3-3-128)。信用服务机构主要从事企业征信评级、信用系统研发、数据采集等。

图3-3-128 截至2018年底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信用服务机构分布情况

(2)惠州市政府应用第三方信用产品较多

截至2018年12月31日,粤港澳大湾区部分城市政府已应用信用产品,其中,惠州市使用的信用产品数量较多,占45.6%;深圳市和广州市相对较少,均占9.1%(见图3-3-129)。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使用信用产品主要涉及信用报告、信用记录、信用画像、信用信息核查等。信用产品主要用于行政管理、政府采购、诚信示范企业评选等方面。

图3-3-129 截至2018年底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使用信用产品情况分布

(3)88.9%的城市积极探索信用建设创新举措

截至2018年12月31日,粤港澳大湾区大部分城市已深入开展信用创新。如:惠州市建立了“二维码+信用”的粮油溯源系统,运用信用评价方法,全程实行信用监管,让广大群众吃上“信用粮油”。肇庆市建立了信用积分系统,对于高星级的市民,可在合作商家、银行享受相应的购物优惠或VIP通道服务,令守信市民尽享实惠。中山市推行“中介超市”,并在中介机构进驻超市、规范执业、评价等环节实现信用信息应用。

(三)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信用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1. 金融、生产等领域重大失信事件高发

“全国城市信用状况监测平台”监测显示,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部分城市发生多起重大失信事件,主要涉及金融、生产、公共安全等领域。金融领域重大失信事件为非法集资,主要涉及深圳市;生产领域重大失信事件为发生安全事故,主要涉及佛山市;公共安全领域重大失信事件为非法传销,主要涉及广州市(见表3-3-8)。

表3-3-8 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失信事件(201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

2. 环保、公共安全、交通运输等领域失信问题较多

监测数据显示,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不良信用事件分布于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4个方面。其中,商务诚信方面不良信用事件较多,占47.8%。从21个领域来看,除电子商务领域外,其余20个领域均发生了不良信用事件。其中,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交通运输、公共安全公信领域不良信用事件相对较多,占比分别为20.9%、9.9%、8.8%(见图3-3-130)。

图3-3-130 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20个领域不良信用事件分布情况

分析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交通运输、公共安全公信3个领域不良信用事件特点如下:

在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领域,不良信用事件主要涉及大气污染、非法处置废弃物、废水偷(直)排、污染治理不力、环评手续不全、餐饮油烟污染、环保设备缺失、畜禽饲养污染、数据造假等。其中大气污染类不良信用事件较多,占28.0%(见图3-3-131)。因此,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有关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严把空气质量关。

图3-3-131 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领域不良信用事件分布情况

在交通运输领域,不良信用事件主要涉及交通事故、危险驾驶、超限超载、无证营运、拒不履行处罚、交通混乱无序、出租车拒载等。其中,交通事故频发,占35.0%(图3-3-132)。因此,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须加大安全交通、文明出行等主题活动宣传,提高驾驶员及群众安全意识。

图3-3-132 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交通运输领域不良信用事件分布情况

在公共安全公信领域,不良信用事件主要涉及安全隐患问题、火灾事故、涉“黑”案件等。其中,安全隐患问题较为严重,不良信用事件占50.0%(见图3-3-133)。因此,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有关部门亟须加大日常检查力度,防范各类安全事故发生,维保公共安全。

图3-3-133 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公共安全公信领域不良信用事件分布情况

3. 知识产权、价格等领域信用制度建设亟须重视

从各城市信用制度覆盖领域来看,截至2018年12月31日,深圳市、中山市、江门市信用制度覆盖领域低于粤港澳大湾区平均水平(18个),信用制度建设仍需推进。从21个领域信用制度建设情况来看,知识产权、价格、税务、电子商务、法院检察院公信、守信践诺、旅游、中介会展广告统计、政府采购和招投标、医药卫生等领域仍有城市未出台相关制度规范,部分领域信用制度建设尚待完善。

4. 个别城市尚待完善联合奖惩机制

“黑名单”及重点关注名单方面,截至2018年12月31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中少数城市“黑名单”企业占比高于平均水平(1.63%);个别城市重点关注名单企业占比高于平均水平(14.63%)。

地方“红黑名单”认定方面,截至2018年12月31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中个别城市仅共享了地方“黑名单”或地方“红名单”,地方“红黑名单”认定机制不健全。

联合奖惩案例方面,截至2018年12月31日,极少数城市有待加强联合奖惩案例归集共享力度。

5. 部分城市亟须加强重点领域失信治理

政务失信方面,截至2018年12月31日,粤港澳大湾区政府失信被执行人记录涉及5个城市12条失信记录,其中涉及村居委会和事业单位的失信记录分别占比为83.3%、16.7%,表明基层政务失信问题较为严重,亟须加强治理(图3-3-134)。

图3-3-134 截至2018年底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政府失信机构类型分布

涉金融领域失信方面,截至2018年12月31日,粤港澳大湾区涉金融领域“黑名单”涉及7个城市133条“黑名单”记录,主要失信行为表现为严重失信债务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票据诈骗、贷款诈骗、失信被执行人等,其中严重失信债务人相关“黑名单”记录数量较多,占83.5%(图3-3-135)。从具体城市来看,佛山市未完成治理的涉金融领域“黑名单”记录数量较多(图3-3-136)。

图3-3-135 截至2018年底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涉金融领域失信行为分布

图3-3-136 截至2018年底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涉金融领域“黑名单”记录数量分布

电子商务领域失信方面,截至2018年12月31日,粤港澳大湾区电子商务领域“黑名单”涉及4个城市159条“黑名单”记录,其中深圳市未完成治理的电子商务领域“黑名单”记录数量较多(图3-3-137)。

图3-3-137 截至2018年底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电子商务领域“黑名单”记录数量分布

6. 部分城市需进一步推进诚信文化建设

在诚信文化宣传方面,201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中部分城市有关诚信文化宣传与教育的信用事件量低于平均水平(8条),应拓宽诚信文化传播途径,加大宣传力度。

在市场主体信用承诺方面,截至2018年12月31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中部分城市的市场主体信用承诺数量占工商企业数的比值低于平均水平(4.27%),应着力提高市场主体诚信意识,加大信用承诺公开。

7. 个别城市需积极引入第三方信用服务

截至2018年12月31日,粤港澳大湾区少数城市未归集共享信用服务机构相关信息和政府应用第三方信用产品情况,未有效开展信用创新工作。


(1) 本部分主要对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11个地级以上城市的信用状况进行综合分析。

(2) 2018年“全国城市信用状况监测平台”监测数据,仅涉及我国广州、深圳、惠州、东莞、江门、佛山、珠海、中山、肇庆9个内陆城市,我国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的信用数据暂未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