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李凭箜篌引》中的意境创造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词的境界(意境)为上,有境界则自成商格,自有名句”。(3)那么王国维所谓的意境为何呢?首先让我们先看两首诗。第一首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第二首是畅当所写的同题诗:“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读第一首诗眼前顿然展现出了一幅雄浑壮阔的景象,西沉的太阳依山缓缓而尽,东去的黄河滔滔直入汪洋,而后作者情感之笔又更入一意,要想看得远直至千里之外,那就请你再上一层楼吧!读到这里真是“黄鹄一举兮,知山川之迂曲;再举兮,睹天地之圆方”。第二首诗的四句都写了景,的确表现了楼之高以及登楼所见之开阔,但诗篇除了这点之外,别无其他深意,故无余味可咀嚼,当然谈不上激发读者去想象并创造深远的意境了。与上一首诗相比这首诗似乎少了许多东西,这种东西就是景中所蕴含的意(情),故一个完整的境界(意境)是意(情)与景的完美结合。《辞海》“意境”条曰:“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思想感受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能使读者通过想象与联想,如同身临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常常以意境的高下来衡量作品之成败,但往往过分强调主观感受,流于言秘,造成脱离现实的倾向。”(4)然而反过来,过分地对生活图景进行描绘和临摹,甚至脱离了现实生活而弃其中的“意”于不顾,也同样不能达到一个完整统一的令人深味的境地。
李贺的这首《李凭箜篌引》便是如此,整首诗除了“吴丝蜀桐张高秋”“李凭中国弹箜篌”两句外,剩下的十二句句句都描绘了箜篌乐曲的非同寻常的美妙,也就是说,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做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乐声及其效果的临摹。作者为此用了许多优美的意象,但美则美矣,除了乐声的美妙还有什么?整首诗给人的感觉同畅当的那首诗一样,所不同的只是对生活图景(乐声)的描绘更加奇特而已。然而有人说,“纵观全诗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这种情思和外在物象融为一体,构成了一种赏心悦目的艺术境界”。(5)可是,纵观全篇,除了那种虚化的茫茫无边的美妙(作者对音乐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之外,实在没有办法发现那种情思,难道仅仅凭素女愁、芙蓉泣、香兰笑等就断定寄托着情思,那么这种情思又是什么?是哀愁,是悲泣,还是喜悦?
完美的意境要求诗歌创作既要有鲜明的画面,丰富的想象,又要有充沛的感情,深刻的寄寓,既有画面又有诗意,形神兼备、情景交融,使欣赏者如临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产生共鸣。李贺诗中的诸多意象让读者难以产生共鸣,因为这些意象大多是神话传说,如凤凰是神话中的百鸟之王,而凤凰的声音是什么声音?读者的心里很难产生实感,这会破坏读者对此诗整体意境的把握,因此,此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相比较,同样写音乐的美妙,此诗就不易产生共鸣,原因在于白居易的诗是意(情)景(音乐)相交融,而李贺的诗则除了语言更奇特,想象更丰富外,只有景(音乐)而无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