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流通行业发展蓝皮书(2018-2019)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国际宏观环境及其对中国石油流通行业的影响

(一)2018年国际政治环境分析

2018年,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转变。美国总统特朗普用一系列“美国优先”政策,破坏全球经济一体化,着手修改或重新制定国际规则,让美国成为全球治理的最大变数。与之相对,中国展现大国担当,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与方案,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石油流通行业来说政治因素的影响越发凸显。

1. 政治格局深刻转变

(1)美国视中国为首要竞争对手。

2018年,美国在经济领域对中国持续施压。

一是提高关税,强化全球贸易壁垒。自2018年4月4日开始,美国总统特朗普要求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依据“301调查”先后对中国输美500亿美元、1000亿美元、500亿美元、340亿美元、2000亿美元和160亿美元商品分别征收25%的关税。针对美国的贸易政策,中国商务部也实施对等的应对措施,并寻求与欧盟和日本等一同在世界贸易组织(WTO)框架内解决与美贸易争端问题,而之前与美国达成的天然气、原油投资、采购协议也一并取消。

二是对某些行业领域实施制裁,限制或扼杀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以危害国家安全为由阻止华为进入美国电信市场,以违反对伊制裁为由一度停止中兴的芯片供应,以危害美国相关企业利益为由制裁福建晋华。

三是在多个领域与中国展开全面竞争。为有效应对中国的发展,美国要求所有与其签署自贸协议的国家不得与非市场经济国家签署贸易协定,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深感忧虑,对中国在非洲、南太和南美等地区的投资项目更是顾忌颇深。

(2)美国退出国际化组织。

特朗普政府奉行“美国优先”政策,自其上任以来先后退出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巴黎气候协定》、《中导条约》、联合国人权理事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伊朗核协议》、万国邮政联盟,对《美韩自贸协定》《北美自贸协定》重新谈判,甚至威胁退出世界贸易组织。

(3)美国重拾对伊制裁。

11月3日,美国宣布重启对伊朗能源领域的制裁,并扩大制裁范围。欧盟及法、德、英三国对美国此举“深表遗憾”,又指近期正加紧推动建立对伊结算“专门机制”,确保伊朗继续出口石油和天然气,同时呼吁欧洲企业不要屈服美国压力,以确保欧盟的能源安全。伊朗方面则表示对美国的新制裁并不感到担忧,并将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维护伊朗的国家利益。11月5日,美国公布对伊制裁豁免国家名单,豁免期为180天。

(4)美国及其盟友持续压迫俄罗斯的政治、经济空间。

自2018年初以来,利用所谓“俄罗斯干预美国大选”、俄罗斯双面间谍被投毒事件等,美国、英国等联络或者强迫其他国家持续加大对俄经济制裁,向国际社会施压要求取缔或者抵制俄罗斯世界杯;利用波罗的海三国、乌克兰和波兰等国与俄罗斯的传统矛盾,在地缘上对俄持续施压。

为应对以上困难,俄罗斯利用举办世界杯的机会开拓国际交流空间、提升自己的国际形象;与中国签署货币互换协议,降低经济制裁的风险;改善与欧盟特别是德国的关系,加强与欧洲的能源合作;在国际能源市场加大与OPEC的联动,稳定油价,提高自己的市场份额。

(5)美欧分歧加剧。

美国在政治上继续谋求一超独大,与欧盟的多极化需求有着方向性的矛盾。美国的反恐政策造成中东、非洲地区产生大量难民,而这些难民的首要目的地就是欧洲。所以自2016年以来,欧洲的难民危机持续发酵,对欧洲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治安造成严重威胁,英国脱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防范非法移民,反非法移民的法国右翼政党差点在选举中获胜,德国默克尔政府因难民政策被国内对手持续攻击,组阁压力巨大,右翼或者极右翼浪潮席卷整个欧洲,严重放大欧盟的分裂主义倾向。

欧盟各国与俄罗斯之间的能源合作由来已久,而且潜力巨大,如德国50%~75%的天然气来自于俄罗斯。“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是一条将要通过波罗的海沿岸国家或其专属经济区的天然气管道项目,其中包括俄罗斯、芬兰、瑞典、丹麦和德国等国家。该项目预计会修建两条从俄罗斯海岸穿越波罗的海通往德国海岸的天然气管线,总输气量每年550立方米。德国专家估计:2030年,欧洲需要进口4000亿立方米天然气。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欧洲需要可靠的合作伙伴,“北溪-2”项目投产后,能够额外提供550亿立方米天然气,这将丰富欧洲的能源供应。

目前,美国极力阻挠“北溪-2”项目,除了有在战略上打压俄罗斯的考虑外,更重要的是现在俄美在欧洲能源市场上处于竞争态势,如果欧洲加大进口俄罗斯天然气,势必影响未来美国对欧洲出口液化气,这对美国来说是难以接受的。与此同时,如果德国或者欧盟接受美国的液化天然气方案,势必增加能源成本、也会加深俄罗斯的战略顾虑。

美国通过北约控制欧盟的防务,通过波罗的海三国、波兰和乌克兰双向施压俄罗斯和欧盟,要把欧盟硬生生推到与俄罗斯对抗的第一线。为应对以上棘手问题,德、法两国目前正在谋求组建欧洲部队以便脱离北约的控制,实现防务自主。

总之,美欧分歧在石油流通领域主要表现为能源市场份额争夺、能源进口安全、能源政策自主等方面,以德国为首的主要欧盟国家希望通过与俄罗斯的能源联系、反对对伊制裁等一系列动作重塑自身的能源供应体系,这对国际能源流通是积极而有益的;而对美国来说,通过政治胁迫等一系列手段打压俄罗斯、伊朗和OPEC,争夺欧盟能源市场以期实现自身能源霸权的目的,必然将加剧国际能源市场剧烈波动、能源流通渠道受阻等一系列问题。

2. 传统地缘政治错综复杂

(1)朝鲜半岛局势。

2018年,朝鲜半岛形势逐渐回暖,局势发生了引人瞩目的变化。4月27日、5月26日、9月18—20日,朝鲜领导人金正恩和韩国总统文在寅举行3次会晤,并签署了多项有关半岛安全稳定的军事协议、共同宣言等文件,特别是9月18—20日的会晤,活动规模空前,政治氛围浓厚,取得丰硕成果。

6月12日,朝美两国领导人在新加坡举行了历史性的会晤,这是几十年来朝美关系的重要突破,会晤后双方发表了联合声明;同时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在3个月内连续3次访华,并表示将尽快访问俄罗斯和韩国。朝韩、朝美领导人会晤后,各方开始落实有关协议、宣言、声明等文件内容,半岛形势仍发展逐渐向好。

综上,朝鲜半岛目前局势平稳,但美朝矛盾仍然突出,矛盾的焦点仍是朝鲜弃核和美国解除对朝制裁。如美朝两国找不到解决这一矛盾的合理方式,未来的朝鲜半岛局势仍将受这一矛盾的干扰和影响。

东北亚地区的中国、日本和韩国是全球重要经济体,同时也是能源消费大国,朝鲜半岛局势稳定使东亚石油运输线路免受战火的影响,有利于石油能源流通和石油能源消费。

(2)叙利亚地区局势。

进入2018年,叙利亚政府军及其盟军在俄罗斯的帮助下,解放叙利亚大部分领土,伊斯兰国的威胁已经逐渐消除,叙利亚反对派被压缩在靠近土耳其和以色列接壤地区;而库尔地区被土耳其严重打击,势力削弱,同时美国为谋求与土耳其对话出卖库尔德人的利益使库尔德人进退两难。

俄罗斯和叙利亚政府掌握着战场的主动权;土耳其通过橄榄枝行动严重削弱了库尔德人的势力;美国固守幼发拉底河东岸势力范围,并通过在地中海的航空母舰时刻影响着叙利亚战场的态势。

总之,整个叙利亚整体形势在逐渐向好,但依然战云密布。叙利亚地区靠近海湾、中东产油区,叙利亚局势稳定,一方面使OPEC相关产油国可以免受战火、避免难民问题对原油生产的冲击;一方面叙利亚重建有利于打击原油走私,有利于重建原油生产和消费体系,对全球石油流通领域大有裨益。

(3)土耳其形势。

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一直寻求扩大土耳其的全球影响力,于是利用叙利亚危机插手叙利亚事物,扩展其在伊斯兰世界的影响,利用美国的顾忌持续打击叙利亚北部的库尔德势力,利用美国牧师事件显示自己的外交独立政策。虽受里拉贬值和高通胀的压力,但谋求大国地位、中东地区领导权和自身国土安全的决心不会改变。

土耳其作为中东地区的大国,一直谋求伊斯兰世界的主导权,其参与叙利亚内战、越境打击库尔德人等行动加剧中东区的紧张局势并影响全球石油能源生产,其与叙利亚接壤地区更是石油能源走私的重要通道,这也严重影响了全球能源流通,同时其地理位置优越地处欧亚大陆连接点,是欧盟能源进口、俄罗斯能源外事重要过境通道,对全球石油能源流通影响重大。

(4)沙特阿拉伯形势。

沙特阿拉伯作为中东地区的大国一直寻求成为伊斯兰世界的霸主,为此下场参加也门内战,继续支持叙利亚反对派,持续打压、制裁逊尼派搅局者——卡塔尔,放下阿以矛盾视伊朗为伊斯兰世界头号敌人。

但到目前为止,沙特阿拉伯的行动都没有达到理想效果,能力与实力的不相匹配严重阻碍了沙特阿拉伯的脚步,特别是卡舒吉事件为沙特的老对手——土耳其留下口实,不断被人口诛笔伐,国际社会面前空前孤立,沙特阿拉伯国内的政治体制也有可能发生变化,王储的政治地位岌岌可危。

沙特阿拉伯作为OPEC最大产油国、国际石油出口最重要国家之一,它的一举一动必然深刻影响全球的石油能源流通。

(5)伊朗形势。

伊朗作为中东地区重要能源提供国同样也有一个大国战略,为实现此目的,伊朗人深入介入叙利亚内战,与黎巴嫩真主党、叙利亚政府军、伊拉克什叶派民兵一起共同构筑什叶派之弧,与俄罗斯深化合作共同应对以沙特为首的逊尼派国家、恐怖主义和美国制裁,与中国加深合作、扩展能源市场。

自2018年11月2日起,美国恢复对伊制裁并胁迫其他国家放弃伊朗核协议,欧盟作为协议的缔约方之一对美国的行为表示遗憾,同时也呼吁欧企不惧压力继续参与伊朗的经济事务。美国的制裁势必会对伊朗的政治、经济造成影响,但如何化解危机需要国际社会和伊朗共同努力。

伊朗是世界重要产油国,是中国、日本和欧盟最重要的石油能源伙伴之一。如果伊朗被排除在全球石油能源流通领域之外,那对全球能源供应和消费体系的影响是深刻而尖锐的。

(6)法国形势。

法国与德国并称欧盟政治基石,同时也是欧盟最重要的经济体,始终主导欧盟政治和经济的发展。2018年以来,法国一直在寻求重塑欧盟形象、提高欧盟地位的方法,甚至宣布准备筹备欧洲军队以便实现防卫自主,逐步消除美国和北约对自身政治、军事上的影响。

但马克龙的改革政策施行不足两年便遇到了重大挫折。为履行《巴黎气候协议》,法国政府决定将其国内柴油税每公升上调6.2%,2018年累计上涨23%。燃油税的上调导致了油价暴涨,法国民众负担的燃油成本随之增加,引发了民众的不满和抗议。从11月17日开始,累计超过38万法国人参加此次抗议活动,其间发生大量打砸抢烧等恶性事件,国内政治、经济、治安形势空前严峻。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法国政府一方面增派警力应对抗议人群,一方面取消先前颁布的改革措施向民众妥协以换取政治稳定。

这场突如其来、号称1968年5月以来最大规模的“黄背心”运动,不仅打击了马克龙的执政基础,也令其信心满满的改革政策彻底终结。如果这次改革彻底失败,将导致两大后果:一是三年后极右翼可能上台,从而走向另一个黑暗;二是目前的种族矛盾将持续激化。

目前,德国总理已经无法有效行使权力、法国总统被迫妥协,这一系列的政治事件势必影响欧盟的内部氛围,在德法两国受制于内部之时,欧盟的能源政策和对外政策执行力可能要大打折扣了。

综上所述,2018年的世界政治形式错综复杂,世界格局正在经历巨变。

(二)2018年国际经济环境分析

1. 世界经济面临下行压力

2018年,国际经济正经历规模空前的中美贸易纠纷,中国经济受贸易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下行压力一直很大,美国经济从数据显示经济增长依然强劲,但世界各大投行预计美国此波经济增长已近尾声。受中美贸易战影响,美国高科技行业、农业不确定性持续增强,部分制造业也因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而外迁,美国的三大股指持续下挫。

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使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持续抬头,严重破坏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经济增长前景不容乐观。

2. 地区经济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依然很多

2018年,部分新兴世界国家如阿根廷、巴西、土耳其和发达国家如澳大利亚等都发生了严重的货币危机,本国货币持续贬值、通货膨胀达到两位数,经济发展困难重重。

世界主要产油国步履维艰:委内瑞拉10月的通货膨胀率达到惊人的830000%,国民经济徘徊在崩溃的边缘;俄罗斯一直承受西方国家的制裁,并且经济制裁并没有出现缓解的迹象;沙特阿拉伯受卡舒吉事件影响国内外压力空前加大,原油生产与俄罗斯和美国之间即是伙伴也是竞争对手,关系非常微妙;2018年11月,美国重启对伊制裁,虽然有欧盟背书,但伊朗的经济依然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英国作为世界大国,脱欧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势必会对自身的经济发展造成影响;欧盟是世界经济的重要一级,而法国和德国更是其中的中流砥柱,受制于外部环境,两国的国内经济依然麻烦不断。

(三)2018年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对中国石油流通行业的影响

1. 世界政治格局的改变加剧国际石油流通市场和油品价格波动

2018年9月,美国20年来首次超越俄罗斯成为世界第一大产油国,依靠十年前开始的水力压裂技术,美国页岩油产量得到跨越式提升。随着美国重新成为全球最大产油国,表明页岩行业已经重塑全球能源格局,美国原油正在流向国际市场。为占据主导地位,美国发起了一系列行动。首先,打中美贸易战。中美之间的贸易纠纷使油气开发协议暂时搁置,对中国来说是失去一个重要的进口渠道和优质轻质原油来源,相应的生产、销售、运输和仓储等都要做出改变,而对美国来说失去一个如此庞大的市场对其自身产业发展也是十分不利的。其次,美国对伊制裁和对俄制裁在短期提升了国际油价。但由于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可以有效规避美元结算体系的风险,两国被制裁对中国的影响有限。最后,自中美爆发贸易纠纷以来,中美之间签署的能源合作协议搁置,美国原油失去了中国这个广阔的市场后在全球特别是欧洲的能源市场上与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激烈交锋,引起国际原油价格波动。

而作为主要产油区的沙特阿拉伯,与美国既是盟友也是对手,沙特阿拉伯想通过合理的油价限制美国页岩油的开采并使自己的收益最大。沙特阿拉伯与俄罗斯既是竞争对手也是合作伙伴,沙特阿拉伯领导的OPEC只有与俄罗斯密切合作才能达成减产协议。

2018年,由于政治格局的改变,国际油价深受国际社会政治利益博弈的影响,中国的石油流通行业也在这种影响中积极调整方向,比如加强与俄罗斯等国家的能源合作以降低能源风险,积极调整成品油价格以适应国际油价波动等等。

2. 全球经济停滞,国际油价低位运行

在影响国际油价的诸多因素当中,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往往是导致油价波动的主控因素。自2018年初以来,国际油价呈现上升态势,但受中美贸易纠纷、全球经济增长趋缓、市场供多于求等因素影响,2018年11月国际油价从86美元/桶的高位下跌到60美元/桶左右。国际油价的频繁波动使得中国成品油价格在2018年经历了“13涨11跌1搁浅”的频繁调整,11月以后更是出现了汽油、柴油“五连跌”。

全球经济下行、需求减少必然导致国际油价下跌。这一方面,有利于减少中国原油进口成本,扩大原油进口规模,促成中国成品油价格下调,运输、储存、炼油、石化等行业利润也将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国内的原油勘探、开采成本一直很高,过低的油价必将导致产能压缩、企业效益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