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流通行业发展蓝皮书(2018-2019)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成品油对外贸易现状及前景展望

2018年中国成品油进口量总计3348.1万吨,较上一年同期增长13%,国内包括成品油、原油和其他产品在内的石油净出口量上升。2018年,中国成品油出口量为5863.5万吨,较上年同期增长12.4%。柴油成为成品油市场主要的出口油种。2018年,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运行在合理区间。

预计2019年,中国经济将稳步增长,但新能源汽车、清洁能源与共享交通等影响不容忽视。陆续扩建和投产的炼厂项目将会加剧国内成品油供应过剩的局面。在供能过剩的国内成品油市场中,成品油出口仍为主要解决方法。

(一)2018年中国成品油进出口现状分析及“两权”对成品油进出口的影响

2018年中国GDP增长速度有回暖的迹象,2018年中国GDP总量为90.03万亿元,较2017年增长6.6%。由于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及共享单车等因素的影响,成品油的总需求增长乏力。对于企业来说,进口成品油仍存在一定的利润空间。2018年成品油出口量整体呈增长趋势。

1. 2018年成品油进口现状分析

(1)成品油进口现状。

成品油进口量增长,进口结构以煤油为主。2018年中国成品油进口量增长趋势明显,但成品油非国营贸易进口允许量仍为1620万吨,与2017年成品油非国营贸易进口允许量相同。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来看,2018年成品油累计进口额同比增长40%。2018年第三、四季度成品油进口数量的增长呈波动趋势,但总体来说,2018年成品油的进口额保持增长的趋势(见表7-1)。

表7-1 2018年中国成品油进口额统计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2009—2018年各年度国内成品油进口数据统计见表7-2。

表7-2 2009—2018年中国成品油进口统计

续表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

(2)成品油进口分析。

2018年国内成品油进口量为3348.1万吨,较上一年增长13%。近五年中国的成品油进口量持续显示减少趋势,2017年成品油进口总量出现正增长(见表7-2)。2018年成品油进口量进一步增长,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①GDP增长,经济回暖,成品油总需求增长。2018年中国GDP累计量突破90万亿,达到90.03万亿元,同比增长6.6%。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366001亿元,增长5.8%。经济的稳定增长,使得成品油总需求量也随之增长。

②中国成品油质量全面升级,独立炼厂供给为难。2018年6月28日,《重型柴油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的公告正式下发,2019年1月1日起全国实施国Ⅵ车用汽油a阶段、国Ⅵ车用柴油标准,同时全面供应符合国Ⅵ标准的车用汽、柴油。对于独立炼厂,成品油升级在装置改造上需要的资金量巨大且投资回收期较长,资金缺口较大。2018年独立炼厂产能依旧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但随着全国油品质量的不断升级,以及2018年1月2日国家税务总局出台《关于成品油消费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公告》的影响,淘汰了一部分技术落后的炼厂,导致国内成品油供给量缩水。

③欧佩克减产协议再度延期,限制成品油供给。2017年12月1日,OPEC国家和俄罗斯等非OPEC国家协议将已实施的减产计划再度延长9个月至2018年12月底。对比2017与2018炼厂功能数据,该政策给国内炼厂带来了持续性的影响,限制了国内炼厂供能,也减少了一定的成品油供给量。

综上,2018年,由于中国经济增长,GDP总量较上年增长6.6%,中国成品油需求增加;但2018年油品质量的进一步升级和部分政策影响导致成品油的供给量却减少。与2017年相比,2018年成品油进口量进一步增长。

2. 2018年成品油出口现状及分析

2018年中国国内成品油市场仍然供能过剩,国内市场竞争激烈。2018年一般贸易出口配额共计下放4050万吨,加工贸易出口配额下放750万吨,共计4800万吨,较2017年同期配额量4134.6万吨增加465.4万吨。2018年成品油出口量大幅度增加,势头强劲。

(1)成品油出口现状。

①成品油出口量增加,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

2018年中国成品油出口继续保持增长,一般贸易出口额占比再提升。据表7-3显示,2018年中国成品油出口总量达5863.5万吨,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2.4%。由于炼厂在中国东部地区分部较为密集,地理位置便于进出口贸易,配套出口设施便利,因此东部地区成为中国成品油进出口的主要地区。据中国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成品油出口呈现增长趋势。

表7-3 2009—2018年成品油出口量与出口额统计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

②成品油出口市场以亚太地区为主。

当前中国成品油主要出口国家集中在亚太地区,其中以东南亚国家为主。汽油和柴油出口的主要地区重合较高,均为亚太地区;煤油出口的主要地区为北美地区。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2018年,中国汽油出口量排在前三的国家为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占比分别为67%、8%和8%;中国柴油出口的主要市场为新加坡、香港和菲律宾,占比分别为23%、18%和16%;中国煤油出口的主要国家为香港、美国和越南,占比分别为32%、15%和8%。整体考虑,全球炼厂投资增速最快的地区为亚太地区。预计亚太地区的成品油供能将逐年增长,亚太地区成品油市场竞争将加剧。

图7-1 2018年我国汽、柴、煤油出口分布

来源:中国海关总署。

③2018年成品油出口结构保持不变,柴油仍为主要出口油品。

2018年,中国成品油出口结构保持不变,主要油品为柴油,占总出口量的31.7%。我国主要的成品油出口的油品为:柴油31.7%、煤油25.1%和汽油22.1%(见图7-2)。

图7-2 2018年我国成品油出口量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

(2)影响成品油出口量的因素分析。

中国成品油出口量大幅增长,主要由于国内成品油的需求增长逐步缓慢以及成油品的供应大幅度的增加,因此炼油产能过剩极大地推动了成品油的出口。

①成品油消费量下行,成品油替代品需求上涨。

首先,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影响了油品的消费。柴油的消费量不断下行,2018年以来,柴油表观消费多次出现负增长,5月柴油表观消费量增速同比下降6%。由于各行业落后产能和污染企业的淘汰整改,直接从终端上影响了柴油的消费需求。同时,受天然气等清洁能源、LNG车辆保有量增长等影响,导致占据中国成品油消费半壁江山的柴油消费量不断减少。一方面,天然气在工业和交通运输方面和新能源用车的快速增长对柴汽油的替代作用,对国内成品油的消费产生不利削减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出行方式的改变和交通运输能源的电力发展,如高铁动车的快速发展,对航空具有一定的冲击力,进而对煤油消费量的增长具有影响。

②炼油产能项目投资增加,成品油供给提高。

中国炼油产能项目相继投产和部分炼厂扩建项目加速产能扩张,加剧行业产能过剩。2018年全国汽油累计产量13887.7万吨,同期增长8.1%;全国柴油累计产量17376万吨,同比下降1.9%;全国煤油累计产量4770.3万吨,同期增长12.7%。中国汽油、煤油供应均保持增长的态势,其中煤油增幅大幅度领先。随着炼化一体化项目迎来集中投产,国内成品油供给过剩的格局逐步加剧,市场竞争将更为激烈,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出口无疑是解决油品供给过剩的重要手段。

③政府政策鼓励新能源发展,影响成品油需求。

中国汽车保有量的增速不断下降,新能源汽车普及速度进一步加快,再加上出行方式向新能源以及共享转变,使得汽油消费增速维持低位水平。而国家政策不断引导消费者降低化石能源消费,天然气等其他能源更广泛地用于城市公共交通等领域。2018年2月13日财政部发布的《关于调整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以及地方相继出台的鼓励政策推动了新能源汽车发展,这将对成品油消费的影响持续发酵,国内汽柴油需求将迎来新的拐点。

3. “两权”进出口现状分析

2018年中国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允许量较2017年同比大幅增长56.1%,总计14319万吨。2018年原油进口配额共下发至55家企业,涵盖了39家独立炼厂,其中新增获得原油进口配额的独立炼厂11家。

(1)“两权”放开使得中国原油进口需求更加可观。

2018年,政府对民营炼油企业继续实行政策倾斜,商务部已公示及已获批进口原油使用权企业中独立炼厂总数上升至42家,已公示及已获批进口原油使用总量增至11264万吨。进口原油利润高于国内原油,就目前独立炼厂进口的主要油种来说,轻油收率更高,更符合当前独立炼厂以炼油板块为主的装置结构。

考虑到新型民营千万吨炼化项目相继投产,所带来的增量会使中国原油进口需求将更加可观。大炼化项目的投产也势必会增加产能过剩的压力,独立炼厂的崛起使得国内石油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

(2)“两权”放开后民营企业再度放开成品油出口的呼声愈加高涨。

2018年四批成品油一般贸易出口配额累计下放4050万吨,较2017年1655万吨同比大幅度增长144%。但四批成品油出口配额全部集中在主营炼厂,独立炼厂仍无缘成品油出口,独立炼厂资源只能在国内消化,资源市场竞争形势加剧。

随着国内大型炼厂陆续投产,目前我国成品油资源供应量保持稳步增长走势,然而对成品油的需求方面难以大幅提升,加之新能源发展迅速,均对传统资源的供给关系形成极大的冲击。成品油出口配额是独立炼厂开辟国际市场的重要渠道,在争取国外市场平台的同时,也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因而希望尽快放开成品油一般贸易出口或加工贸易出口资质的呼声越来越高,希望通过加大国内成品油出口力度,缓解国内供应过剩压力。

(3)中国民营企业正稳步发展成为国际石油贸易领域的中坚力量。

对独立炼厂放开原油进口权和进口原油使用权,使其在进口原油操作中愈加熟练,配套设施越来越完善,进而扩大了独立炼厂在国内成品油产业链体系中的影响力,在国际能源市场中的关注度也将进一步提高。

原油进口权和原有使用权全并轨,使得获得“两权”的独立炼厂可以实现原油的自采自用,形成主体多元、竞争有序、富有活力的原油进口经营体制,同时在一定程度是上打破了国有石油公司的垄断地位。在成品油产业链中,民营企业正成为国有石油公司之外的一股独立竞争力量。

(二)2019年中国成品油国际贸易发展前景展望

2019年原油非国营贸易配额下放,进口允许量为20200万吨,依据符合条件的企业2018年1—10月原油进口允许量的实际执行情况下达2019年第一批进口允许量。2019年全国范围内实施国Ⅵ油品质量标准,资源将面临整合,为化解炼油产能过剩,将会扩大成品油出口,但中国成品油出口在出口品种和出口数量等方面受到国家出口配额限制。

1. 国内炼油产能的进一步提高使得中国进口原油数量将继续增加

商务部制定了《2019年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允许量总量、申请条件和申请程序》,其中2019年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允许量较2018年的14242万吨允许量增加42%,增量近6000万吨。

随着沿海大型原油码头和大量在建(新建)炼化项目相继开工投产,进口原油需求将有一定保障。相较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在进口原油采购方面将更为活跃,独立炼厂在原料采购方面也更为灵活。

2. 为化解中国炼油产能过剩,成品油出口将继续扩大

2019年中国成品油消费增速将会下降,独立炼厂进口原油使用权的开放极大激活了独立炼厂的炼油产能。随着恒力石化和浙江石化炼油产能的陆续落地,中国独立炼厂产量将大幅增长,造成区域性供应过剩压力,炼油产能过剩的矛盾将通过继续扩大成品油出口量缓解国内供大于求的局势。

3. 央企炼厂和独立炼厂可能开始共同开展成品油出口业务

中国的成品油出口主要由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中化集团所属共22家炼厂开展。随着中国的成品油市场秩序逐步规范以及供大于求的矛盾进一步凸显,成品油出口主体将呈现多元化。2019年将逐步形成由央企炼厂和独立炼厂共同开展成品油出口业务的局面。

4. 中国成品油出口规模将继续扩大,会开辟除东南亚之外的国际新市场

从成品油出口流向地来看,汽油出口主要阵地仍为东南亚地区;柴油仍主要流向亚太地区。我国对俄罗斯以及西欧、东欧地区的油品出口贸易将有所增长。此外,澳大利亚现有炼能无法满足其国内油品需求,澳大利亚或将成为中国成品油出口的新市场。

从全球成品油供需格局看,汽油缺口主要集中在拉美、非洲、中东和北美地区,航煤缺口主要集中在欧洲和非洲地区,柴油缺口主要在拉美、非洲和欧洲地区。开拓亚太区外市场,为持续增长的出口成品油找到更大的市场空间。

同时,油气合作是“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建设方面,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带来的贸易便利政策,加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成品油市场开拓,缓解国内炼油产能过剩矛盾。

5. 随着新市场开拓,将进一步加大成品油出口品质差异化程度

随着经济发展和环保要求趋严,东南亚各国均制定了成品油质量升级计划。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在2020年前汽油的硫含量标准将达到不大于50ppm;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2020年前柴油的硫含量标准将降至50ppm;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将降至10ppm。尽管如此,东南亚各国的成品油质量标准仍低于或相当于中国汽、柴油国Ⅴ标准,因此东南亚各国成品油质量标准较中国仍有差距。

6. 成品油市场化进程加快,出口权或将逐步放开

国内产能过剩越发严峻,相关部门已经开始讨论放开成品油进出口权的问题,拟定将取消对国营贸易进口量的限制,逐渐放开非国营进口渠道,但是不放开进口经营权。但由于大进大出的炼油产业发展模式政府不提倡,成品油出口权放开短期内可能性较低,但极有可能适当再放宽出口配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