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流通行业发展蓝皮书(2018-2019)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成品油管道、仓储与码头的现状分析

(一)投资与建设现状

1. 成品油管道投资现状与存在问题

成品油管道投资控制是企业降低投资成本、发挥投资效益,加快企业管道建设,提高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在成品油管道建设的全过程中,在项目决策可行性研究、基础设计、施工图设计、招投标段、项目施工、工程结算和竣工决算等阶段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由于投资管控不到位而造成投资浪费的情况。在当前的成品油投资当中容易出现以下问题:第一,未建立“建管合一”的管理机制;第二,投资决策阶段前期工作深度不够,投资估算不足,一方面是成品油管道前期咨询不够,另一方面是投资估算不足,影响整个项目建设;第三,基础设计编制深度不够,概算不足,一方面是技术设计深度不够,另一方面是基础设计审查不细;第四,项目实施阶段管理不到位,不能有效控制投资;第五,设备国产化有限,成本控制创新不够;第六,招投标管理不到位,项目投资控制仍有空间;第七,财务参与深度不够,投资过程控制执行力度有限。为此,作为成品油项目管道投资方需要做到:第一,建立建设项目财务管理模式;第二,财务参与事前、事中管理;第三,强化监管手段,有效实施投资控制;第四,利用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进行投资线上控制;第五,强化建设资金管理,保障工程有序推进。

2. 成品油管道配套油库的建设

目前,成品油管道运输次数通常按每年30~35批次进行设计,考虑到油品资源的不均衡性及油品供应突变的情况,成品油管道配套油库总容量应留有适当余量。根据已经运行的与管道配套油库的经验证明,配套油库油罐中油品的年周转次数以25次左右较合理,可以满足管道运行及业务经营需要。对于有二次配送功能的油库及有市场供应突变调节功能的配套油库,其油罐周转次数建议采用18~20次。配套油库经营量的预测应按上年实际销售量,乘以年度增长系数,以逐年递增方式计算,年度增长系数一般取5%。当然,年度增长系数的取值要考虑油品供应市场竞争机制的影响。考虑投资因素,对未来十年保证市场供应所需的储油罐计算容量,通常将配套油库分期建设。第一期建设按油库投产五年后下载量(预测经营量)建设储油罐容量。但必须注意,分期建设的前提是要一次性规划油库建设用地,同时在前五年油库运营期间,必须密切关注油库周边区域、相邻单位的建设情况,否则可能因安全间距不足导致无法进行第二期建设。

3. 成品油码头建设

截至2018年底,中国沿海已拥有从事成品油运输较大的港口39个,成品油泊位430多个,已形成了北部渤海湾以大连、营口、天津为主要港口,长三角地区以宁波、舟山、上海为主要港口,华南珠三角地区以广州、深圳、惠州为主要港口,东南沿海以厦门、泉州为主要港口,以及北部湾港口群的成品油海洋运输体系。其中渤海湾、长三角、珠三角的成品油吞吐量较大,东南沿海和北部湾成品油吞吐量较少;中国北方地区原油产量高,炼厂多,加工能力较强,但油品消费量相对较低,成品油输出较多,而成品油的输入相对较少;南方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对于成品油的需求很大,但其油品产量较低,成品油输入较多,成品油的输出相对较少。从成品油消费看,东部经济发展较快,是成品油的主要消费地区,其油品消费量占中国消费总量的72%以上,而中国西北、东北、西南等地区油品消费量仅占总消费量的25%~28%。广东省、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是中国油品消费量最大的4个省份。

相比而言,中国内河成品油码头存在以下特点:第一,内河成品油需求和风险巨大;第二,成品油船舶结构不合理;第三,成品油运输市场监督管理不完善。其风险主要来自于三类:成品油的特性带来的风险、人为因素的风险以及码头设施设备带来的风险。为此需要配备完善的设施设备,提高码头管理者的重视程度,并提高码头从业者的素质来提高内河成品油码头的运营能力。

(二)海外业务发展现状

随着成品油市场化改革的有序推进,尤其是2015年“两权”放开后,中国炼油能力增长迅猛,国内成品油市场需求日趋饱和,中国成品油过剩已成为常态。因此,未来国内成品油出口量将越来越多,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中化和中国海油等石油央企也将进一步加强自己的成品油出口步伐。为了加大中国成品油出口量,国家商务部表示,2018年将石油央企首批成品油出口配额上调30%,所有配额都给予三大石油央企。其中中国石化累计配额674万吨位居出口企业之首,中国石油、中化集团和中国海油分别为575万吨、200万吨和175万吨。

以成品油为依托的海外业务随着国产成品油出口的增加逐渐升温,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建设储油库和港口成为国内油企海外投资的新方向。

1. 成品油仓储海外业务发展现状

截至2018年底,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建设的仓储业务已有三个项目,投资方均为中国石化,海外总库容量达到537.5万立方米(包括成品油和原油),总投资额超过13亿美元。

中国油企仓储海外业务初始于中国石化在印度尼西亚廖内群岛省巴淡岛西点工业园投资印尼达巴淡仓储(PWT)项目,PWT于2012年10月被中国石化收购,中国石化拥有95%的股份,项目预计总投资约为8.41亿美元。但由于中方与印尼方对土地租赁协议等方面的争议,导致该项目久拖未决。其后,中国石化冠德继续海外建仓业务,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投资富查伊拉油码头(FOT)项目,该项目是由中国石化冠德控股有限公司、新加坡宏国能源有限公司及富查伊拉当地政府和公司合资组建的独立石油仓储公司,中方占股50%,新加坡方占股38%,当地占股12%,于2013年3月施工,2014年12月竣工,并于2015年2月投入运营,是第一个建设完成的海外仓储项目。2013年4月,中国石化完成对荷兰Vesta Terminals的收购活动,中方占有50%的股权。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建设的仓储项目具体数据见表4-1。

表4-1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建设油品仓储项目

通过投资建设海外成品油仓储项目,中国油企的“走出去”战略实施更加彻底,不仅有利于海外原油的进口,同时也方便了国内过剩成品油的输出。海外仓储项目的建立可以实现海上加油和中转,降低中国企业的运输成本。并且通过分析这些仓储项目的位置可知,达巴淡仓储位于印尼境内,项目紧邻全球成品油贸易中心之一的新加坡,市场可辐射东南亚、东北亚及中东地区;富查伊拉油码头是世界第二大的燃料油加油港口和中东地区成品油集散中心,水域航道安全可靠,政治环境稳定受周边以及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较小;维斯塔三个码头仓储中心分别位于比利时、荷兰和爱沙尼亚,这项收购行为敲开了瑞士大宗商品贸易圈子的大门,为中国石化参与欧洲境内的油品大宗交易打下基础。

2. 成品油港口海外业务发展现状

作为成品油进出口环节的重要一点,海外港口的投资建设也随着中国成品油全球贸易规模的扩大以及国家“一带一路”的倡议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底,中国海外投资建设的港口已超过100多个,全球前五十大集装箱港口中,近2/3都有中国的投资,中国在海外港口投资业务中拥有雄厚的实力。其中,招商局港口在海外的总投资超20亿美元,遍布全球19个国家和地区的49个港口,是中国企业中国际业务实力最强的公司。

中国海外投资的港口很大一部分分布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上,这部分航线承担着中国85%以上的国际贸易运输任务,是中国重点布局的海外港口区域。在成品油国际贸易上,中国企业参与建设的丹戎不碌港扩建工程、皇京港、关丹港、巴西班让港泊位建设、达沃港填海造陆工程、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等港口项目打通东南亚各国与中国的贸易航线,不仅中国企业“走出去”,也有利于中国成品油的“走出去”与“引进来”。

(三)数字化发展现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相互交织,推动着世界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重塑着世界经济政治竞争格局。

党和政府对信息化工作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增强改革创新本领,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推动工作,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中国石油流通行业各企业和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积极探索以信息化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和路径,努力实现信息化条件下的经济效益新提升,实现石油流通和成品油储运的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高效益发展。

1. 中国石油流通行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1)各公司内部建成应用了集中统一的经营管理平台。采取集中统一的技术架构,在每个业务领域采用统一的业务流程、统一的数据编码、统一的软件平台,集中在一套服务器上运行,成为公司经营管理的重要运行平台。

(2)建成应用了集中统一的生产运行管理平台。在仓储与运输领域,通过卫星定位建设,实现了成品油储运数据的自动采集、远程传输和实时监控、科学调度,创新了生产组织方式,大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在管道领域,将长输管道和成品油输送业务全部纳入系统管理,实现油气管网的集中调控。

(3)建成应用了集中统一的办公管理平台。电子公文、合同管理、健康安全环保、信息门户、电子邮件、视频会议等系统已成为各单位和广大员工必不可少的日常工作平台,促进了办公管理的规范化、流程化,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4)建成应用了集中统一的网络基础设施。建成包括国内区域网络中心和海外区域网络中心的基础设施系统,形成了统一管理、分级维护、覆盖国内、连接海外的信息网络体系。统一物资、产品等公共数据编码,为数据共享奠定了基础。

2. 中国成品油运输信息化建设现状

2018年,中国大部分油气运输公司依托覆盖全国的运营网络和北斗卫星专有技术,建立起物流运输“全天候”和无缝覆盖的通信指挥与保障监控管理体系,显著提升了油气运输行业的信息化水平,运输应急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1)构建卫星定位管理系统,提高物流运输保障能力。

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油品配送业务的队伍高度分散。各运输公司运输公司以科技为先导,积极搭建信息网络管理平台,促进管理效率和水平的提高。主要举措包括:研发和完善GPS车辆卫星定位管理系统,积极推广使用了成品油TMS生产管理软件,与销售企业共同研究、合作开发电子路单信息系统。同时通过建立和完善OA办公系统,实现了网络办公和传阅文件,实现不同区域的视频和电话会议。信息化建设使各油品运输公司快速成为现代物流配送公司。通过车辆GPS卫星定位系统,调度可以实现定车实时跟踪、请求报位、定时回传、区域查车、限速设置、通话设置、固化短信、轨迹回放、历史行程跟踪、报警提示等实时管理,有效提升了车辆运行效率和油品配送保障能力。网络化信息管理,使油品配送公司能够实行“点对点”配送,合理安排区域性配送,合理调配资源,有效降低油库库存成本,运输配送保障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2)建立安全监控系统,确保生产经营安全高效。

成品油物流运输企业安全责任重大,油品配送属于高危行业,安全至关重要。如何规范操作,防范运输安全风险,提高应急管理能力,是成品油运输公司信息化管理的重要环节。成品油运输行业,在运用现代高科技技术,对油品配送车辆安装防爆、防泄装置的同时,应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对车辆进行定位、跟踪、限速等安全管理,建立全局生产调度中心和各级配送中心的安全监控体系,初步形成了运输车辆的信息化、网络化、科技化管理,起到了良好的安全监督效果。信息化建设,帮助成品油运输行业更好地利用网络信息,对配送车辆实行统一调配,提高了油品配送的保障能力。利用信息化技术可以将各地区加油站的配送线路绘制成地图,分解配送过程,对每一段线路都规定了配送时间、技术操作要领、配送成本等,按“规定动作”定量考核,确保安全、高效、低耗。部分运输公司已经在各配送中心和加油站推行以手机平台为载体的信息化配送管理体系,变被动配送为主动配送,使得服务客户加油站库存逐月下降,取得了明显的增收降本成效。

(3)建立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全面应急执行能力。

应急管理水平是对信息化管理系统完善程度的考量。近年来,各个运输公司对分支单位及配送中心网络进行了链路升级改造,对车辆GPS监控系统进行整合,完善了车辆GPS监控系统地图、地理信息系统,对重点生产信息进行了标注,为生产组织优化运行奠定了基础。信息化应急管理能力的提高,使成品油运输在各项应急保障项目中,充分发挥了信息灵、集结快、运输保障能力强的优势,为国家抗灾救灾的各项工作做出了贡献,部分企业先后受到国务院国资委、全国总工会的表彰奖励。针对现有车辆GPS全球定位系统完全依靠国外发射信号,在特殊时期管理风险较大的现状,部分成品油运输企业从维护国家能源物流信息安全性的战略高度出发,与解放军有关部门和企业合作,将北斗卫星导航体系成功延伸到物流管理领域,建立起平战结合应急物流保障监控指挥体系,大大提升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效率,也为强化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发挥专业化运输优势,早日实现国内一流跨国运输物流企业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