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行为金融学
现代金融学理论建立在投资者行为完全理性的前提下,通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缜密的科学化理论体系,但理论上的东西,跟市场并不总是完全一致。2000年的科技股泡沫爆裂后,只用了半年多的时间,纳斯达克指数就跌掉了70%;2008年金融危机时,美国股市跌了将近50%;2015年6月,中国股市20多天就跌掉了35%。这种完全非理性的行为,让人对现代金融学理论产生了怀疑,因为现代金融学无法解释证券价格的过度波动问题。因此,有经济学家指出,在现实的金融市场中,并不是所有的参与者都能满足“理性人”这一假设。人类先天的心智模式和后天的知识储备、信息获取使得人类的理性是不完全的,人类认知的局限决定了很多非理性行为在市场上大量出现。实证研究表明,在不确定情况下,人们的行为、态度、偏好等并非完全理性,而只具有有限理性。行为金融学理论注重对个体行为的研究,注重对现实世界的研究,认为市场上的经济行为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行为金融学理论广泛地吸收了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通过研究投资者的实际决策行为来解释金融市场的实际运行机制,从认知心理学和情绪心理学两个方面来解释股价和投资者行为异常现象,为金融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1951年,Burrel教授发表了《投资战略的实验方法的可能性研究》,首次将心理学引入经济学中来解释金融现象,开拓了应用实验将投资模型与人的心理行为特征相结合的金融新领域。1972年,俄勒冈大学的Paul Slovic教授和Bauman教授的《人类决策的心理学研究》为行为金融学理论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1979年,普林斯顿大学的卡尼曼教授和斯坦福大学的托夫尔基教授发表了《预期理论:风险决策分析》,该理论以更加贴近现实的假设,动摇了现代金融学的期望效用理论,为行为金融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卡尼曼教授也由此获得了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2000年3月,耶鲁大学教授席勒在《非理性繁荣》一书中,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对美国股市的泡沫进行了分析,他把美国股市形容为“一场非理性的、自我驱动的、自我膨胀的泡沫”,而该书出版后仅一个月,纳斯达克指数由5000多点跌至3000多点,席勒教授用清晰完整的行为金融学理论准确地预测了股灾的发生,是行为金融学在实践运用中的一次巨大胜利。
1. 预期理论
预期理论是描述投资者在不确定条件下如何做出决策的理论,由卡尼曼和托夫尔斯基在1976年提出,该理论一方面继承了传统金融理论关于投资者具有根据成本收益采取效用最大化的倾向,另一方面又提出了由于有限理性的存在,投资者无法在每种情况下都能清楚地计算收益和风险概率,投资者的选择往往会受到个人偏好和习惯的影响,其决策也存在着不确定性。
非贝叶斯法则的预期。贝叶斯法则是概率论里的一个概念,是说当分析样本接近总样本时,样本中事件发生的概率将接近总体中事件发生的概率。但投资者面对不确定情况进行预期时,通常会出现非贝叶斯法则行为,会把小样本中的概率分布当作总体的概率分布,夸大了小样本的代表性,犯了“小数法则偏差”。以投硬币为例,如果连续出现多次正面时,人们总是认为接下来出现反面的概率很大,从而在主观上对已发生的小样本事件进行错误估计。
框架效应。投资者在面对决策时,会受到问题的框架方式影响。问题以何种形式呈现在投资者面前,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投资者对风险的态度。当面对确定性收益和风险收益时,投资者会选择确定性收益,呈现出对风险的规避;当面对确定性损失和风险损失时,投资者会选择风险损失,呈现出对风险的偏好。
2. 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
行为资产定价模型将投资者分为信息交易者和噪声交易者。信息交易者是传统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下的投资者,具有完全理性特点,不会犯认知错误,不会出现系统偏;噪声交易者只是根据自己的情绪进行交易,对资产回报时而高估时而低估,经常会犯认知错误。两类投资者根据各自的交易理念进行交易,他们的行为共同决定了资产价格。信息交易者是理性投资者,不愿意承担过多的噪声交易风险;而噪声交易者通过制造风险,可以获得比理性投资者更高的回报。
3. 行为资产组合理论(BPT)
1999年,哈林·谢夫林和迈尔·斯德特曼提出了行为金融组合理论。马柯维茨的投资组合理论把资产看作一个整体,在构建资产组合时只考虑不同证券之间的协方差,并假设投资者始终都是风险厌恶者。而行为资产组合理论则构建一个金字塔形层状结构的资产组合,每一层都对应着投资者特定的投资目的和风险特性,忽视了各层之间的相关性。金字塔的最底层配置了最安全的资产,有更高收益和风险的资产被配置到较高一层,最高层可以配置风险最高的资产用于进攻性投资。这样,投资于最底层的资产能够防止资产价格全部跌光,投资于更高层次的资金则可以用来博取更多的财富,这符合人们既要避免亏损又想变得富有的心态。这样的资产组合也可以分散风险,但只是投资目标的分散,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有效分散。
4. 套利限制
有效市场理论认为,理性投资者能够正确评估证券价格,如果证券价格偏离过大,市场上就会出现套利行为——做空价格过高的证券、做多价格过低的证券,从而将偏离过大的证券价格纠正过来,恢复市场效率。但行为金融学认为,套利行为并不总是有效,市场上存在着一些重要的限制性因素,阻止偏离的价格回到正常轨道,这种限制性因素主要有三种。首先,如果非理性行为的力量足够大,理性交易者将无力纠偏证券价格,此时非理性交易者的力量控制了整个市场,证券价格会一直远离均衡价格;其次,市场有时候缺乏足够多的头寸让理性投资者来纠偏价格,融券行为不能得到保障。中国A股市场股指期货长期贴水,其中就有理性投资者难以融券的因素,以至于贴水现象无法消除。另外,两只完全相同的股票在不同的市场交易,其价格可能也会长期不一致,但由于市场不能连通,套利行为也无法对其进行纠偏。
5. 过度自信
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做判断时,通常会对自己的能力过于自信,高估自己的知识,夸大自己控制事情的能力。过度自信来源于知识幻觉。知识幻觉是指投资者会相信随着信息量的增加,他们预测的准确度也会增加,但实际却并非如此。过度自信的倾向在投资者中表现得尤为强烈。不管是理性投资者还是非理性投资者,都认为自己掌握了一定的信息和一定的专业知识,面对投资决策的时候,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力。他们夸大了自己的技能技巧,否认机会和运气的作用。
过度自信往往导致过度交易。在一个理性市场中,理性投资者不会情愿购买另外一个理性投资者抛出的证券,所以交易量会很低,但在现实中的证券市场里,交易量却远远超过了基于理性调整所需的量。投资者的过度自信会使他们高估自己的能力和他们的私人信息,由此引起投资者之间的意见分歧,从而出现过度交易,大大增加了投资者的交易成本。有调查表明,散户的交易非常频繁,但他们卖出的股票却往往比他们买进的股票要好。
6. 事后聪明与投资分散不足
投资者倾向于在事后夸大他们事前信念与事件信息的相似程度,使人们误认为预测实际上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事后聪明往往会令人产生骄傲或者后悔等情绪:如果骄傲,很可能会导致投资者在错误的时候买进股票;如果后悔,可能会导致投资者在错误的时候卖掉股票。市场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每天开盘后的交易时间里,股票走势如何谁也不知道,都在猜测可能会怎么样,一到收盘,涨跌已定后,就会有大量的分析师来解释今天为什么会涨、为什么会跌,颇有“事后诸葛亮”的味道。
投资分散不足是指投资者在选择投资组合时,其投资分散度大大低于传统投资组合模型所要求的分散程度,人们会更多投资自己熟悉的股票,少投资或不投资那些不明确股票,这表现出投资者对不确定性的厌恶,在面对投资选择时会倾向于已知概率而趋避不确定的概率。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人们不喜欢不明确、不熟悉的情况,从而导致投资分散不足,而传统的投资组合理论是不考虑投资者决策时的信心的。
7. 羊群效应
有效市场假说认为投资者是理性的,但行为金融学家认为,由于掌握的信息不同和受心理因素影响,投资者会产生认知偏差和情绪偏差,群里的个体有时候会相互影响,在投资过程中倾向于追随大众观点和舆论,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间内买入和卖出相同的股票,这就是羊群效应。羊群效应的疯狂过程会以“正反馈”的形式进行自我升级,最初的股票上涨带动很多的人买股票,这使股票价格进一步上涨,从而诱使越来越多的人群参与进来。羊群效应可以使投资者行为在获得成功的时候得到强化,失败的时候得到一些安慰。
羊群效应也分理性和非理性。理性的羊群效应认为,由于信息获取的困难、行为主体的激励因素以及支付外部性的存在,使羊群效应成为行为主体的最优策略,理性的羊群效应有利于投资者做出正确的选择。非理性的羊群效应认为行为主体只会盲目地相互模仿,忽视了理性分析的重要性,加剧了证券市场的波动,容易引发投机和市场泡沫。
8. 错误估计投资期限和风险承受力
投资者往往会高估他们的投资期限,许多人原打算投资10~20年的资产,却很可能因为赚得太多,在一年内就将它们全部卖掉;也有人会低估他们的投资期限,原本界定为1~2年的投资,因为套牢的缘故而持有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资产收益形势好的时候,投资者会高估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而到了资产收益严重下滑时,投资者才发现自己无法面对负收益所带来的压力。
9. 前景理论
1979年,卡尼曼和托夫尔斯基在心理学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前景理论。传统的金融学模型,都假设个人做出的决策建立在决策选择对个人最终财富可能产生何等影响的基础之上,前景理论认为人们的选择是他们为得与失、损与益赋予的价值所驱动,相对于合乎意愿的收益而言,等值损失被认为是令人厌恶的。卡尼曼指出,如果一个赌局胜了可以赢100元,输了要亏100元,尽管非常公平,但多数人也是不愿意参与的;但如果这个赌局胜了可以赢250元,输了仍然只亏100元,大部分人就愿意参与了。这表现出人们对损失的极度厌恶。
10. 确认偏差
确认偏差是指一旦人们形成一个信念较强的假设,他们就会有意识地寻找各种证据来证明这个信念是正确的,忘记那些不利于该信念的证据。确认偏差会使投资者坚持错误的交易策略,如果没有非常有力的证据出现,他们不会改变既定的信念。在一个牛气冲天的股票市场里,投资者往往会搜寻一切有利于牛市的证据,来支持自己买入股票;而当股票进入惶恐性下跌后,投资者又会放弃一切利好消息,转而关注一切利空消息,以此证明自己最初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