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先后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简称“一带一路”倡议。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丝路精神凝聚了国际社会对倡议的共识。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旨在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形成共同发展、包容发展、共享发展的利益共同体,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有利条件。这是中国对全球治理和全球化的新贡献,为应对“逆全球化”等新挑战提供的植根于中华文明的“全球公共产品”。“一带一路”倡议经过各国几年的合作努力,受到国内外官、产、学各界的高度关注,成果累累,许多研究成果也顺应时势,呈现在世人面前。
暨南大学素有“华侨最高学府”的美誉,在华侨华人研究和东南亚研究方面具有鲜明特色,历史悠久。1927年暨南大学设立南洋文化教育事业部,聚集人才,系统研究东南亚问题和华侨问题,出版《南洋研究》《南洋情报》等刊物及多种专著,是中国现代史上规模大、成绩多、声名显著的东南亚与华侨华人研究专门机构,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和学术影响。1958年暨南大学在广州重建后,东南亚研究和华侨华人研究继续得到重视并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彰显“侨校”特色的两大研究领域。2011年暨南大学为打造具有侨校特色的创新研究平台,再次整合全校国际关系和华侨华人及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力量,成立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近年来,在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的支持下,暨南大学加大对华侨华人研究的支持力度,整合全校国际关系和华侨华人及其他相关领域研究力量,并联合国内外高校、机构、社团等力量,牵头成立了“华侨华人与中国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推动多学科、多领域、多层次的协同创新,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发展倡议,同时进一步强化特色研究,暨南大学依托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现有学科优势,于2014年成立“21世纪丝绸之路研究院”,与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实行“三块牌子、一套人马”的运行模式,并以华侨华人研究、东南亚研究、海外华文文学与传媒研究、华文教育研究、国际经济贸易研究等特色优势学科为支撑,凝聚国内外丝绸之路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务实求精、合作共赢、包容开放的学术精神,致力于打造“一带一路”研究的学术平台和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与国际合作的重要智库。
近年来,暨南大学结合中国外交,在“一带一路”建设尤其是东南亚研究和华侨华人研究方面取得了明显成绩。2012年以来,发表论文近400篇,出版学术专著20多部,主持“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社会与文化基础研究”“东南亚安全格局对我实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影响研究”“海外华人社区中华文化传承研究”“海外中国公民保护机制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10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9项,教育部重大公关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重点研究基地项目1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0项,已完成的主要科研项目近40项,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标志性成果。在决策咨询和社会服务方面,积极提交研究报告,为党和国家建言献策;每年举办一场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和2~3次国内学术会议,并通过发行220多期的CSSCI期刊《东南亚研究》发表专栏文章,推动南海主权、中国与印度尼西亚战略伙伴关系、中国与越南关系、东亚一体化、美国东南亚政策、华侨华人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问题的探讨和学术创新;每年出版《世界侨情报告》《南海地区形势报告》,介绍世界侨情和南海地区形势,形成了品牌,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围绕国际热点问题撰写大量媒体文章,接受媒体采访,起到了引导舆论的作用;培训大量地市处级以上侨务干部,获得学员广泛好评。暨南大学围绕华侨华人和国际问题的社会服务得到同行专家和教育部的肯定。2016年教育部对151个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进行评估,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的社会服务能力和决策支持能力分别位列第26和第39。
“一带一路”与中国外交丛书正是暨南大学上述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成果及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成果的荟萃。首批丛书包括《从参与全球化到打造共同体》《广州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暨南观天下:华侨华人与国际问题评论》《马来西亚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国外交史(从夏至清)》等,涉及中国外交理论和实践,中国和马来西亚与“一带一路”,华侨华人和国际关系热点问题的评论。希望这套丛书的出版能够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外交的相关研究,尤其是从东南亚和华侨华人视角对“一带一路”的深入研究。
何亚非
201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