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斯密的绝对成本优势贸易理论
一、工业经济社会的财富观
18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初期的商业革命基本完成之后,英国又发生了一场对世界经济发展意义重大的产业革命,率先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industrial economy era)。机器大工业使英国的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并且工业资本家(industrial capitalist)也取代传统的商业资本家(commercial capitalist)占据了经济的主导地位,从而人们的财富观也跟着发生了革新,新的财富观反映了工业经济社会对财富的新认识:能够供人们利用或享用的工农业产品才是真正的社会财富(而贵金属的价值也须表现在其所能购买商品的数量),衡量一国富裕程度的主要标志则是要看其拥有的社会生产力(social productive forces)和社会财富(social wealth,按照工业经济社会的财富观,工农业产品在社会财富中占据着主体地位)水平的高低,而增加一国社会财富供给的根本途径则在于提高其社会生产力和实际收入。与此同时,由于英国工业革命所带来纺织品生产能力(production ability)的大幅度提高,使其国内市场日益饱和,难以满足迅速发展的生产能力的扩张要求,因此英国的工业资本家自然产生了自由贸易(free trade)的要求,企望能进入范围更大的国际市场。正是与这一要求相适应,在经济学说上产生了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自由贸易理论(free trade of theory)。
二、斯密的社会分工学说
斯密(1776)在其划时代巨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提出了他的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和绝对成本优势贸易理论(trade theory of absolute cost superiority),其理论基础是以生产力论(productive forces theory)为基础的财富论(wealth theory)和以劳动价值论(labor theory of value)为基础的财富价值论(wealth theory of value,认为财富的价值取决于其所物化的劳动量)——这反映了工业经济社会的财富观和财富价值观。我们知道,根据生产力财富论(productive forces theory of value),增加一国社会财富的根本途径在于提高其社会的总体生产力。而一般来说,在社会经济体制(social economy system)和经济资源(economic resource)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提高社会总体生产力的主要途径有两个,即依靠技术进步(technological progress)和通过社会分工的深化(deepening of social division)来提高生产效率(production efficiency)。尤其是后者其实更为重要,因为社会分工的深化对提高生产效率的作用要比单纯技术进步的作用大得多。另外,这两个因素又是相辅相成的。首先,专业化分工的深化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的发生;其次,技术进步又能反过来促进分工的深化。据此,斯密提出了他的社会分工学说,他阐释道:如果一件东西在购买时所费的代价比在家里生产时所花费的小,就永远不会想要在家里生产,这是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知道的格言。裁缝不想制作他自己的鞋子,而是向鞋匠购买。鞋匠不想做他自己的衣服,而雇裁缝裁制……他们都感到,为了他们自身的利益,应当把他们的全部精力集中使用到比邻人处于某种有利地位的方面,而以劳动生产物的一部分或同样的东西,即其一部分的价格,购买他们所需的任何其他物品。
我们举例来说,设有甲、乙两人,其中甲制作一顶帽子需要1天,制作一双鞋则需要3天;乙制作一顶帽子需要2天,但制作一双鞋也只需要2天。两人相比,甲在制作帽子方面具有绝对成本优势,而乙则在制作鞋子方面具有绝对成本优势。如果甲、乙分别制作1顶帽子和1双鞋,各需劳动4天,合计制作了2顶帽子和2双鞋。而如果两者分工,由甲专门制作其具有生产成本优势的帽子,乙专门制作其具有生产成本优势的鞋子,两人同样各用4天时间,则甲可制作4顶帽子,乙也可制作2双鞋,这比分工前多生产出2顶帽子。如果甲用2顶帽子向乙交换1双鞋的话(在这里,这相当于甲用自己的2天劳动去交换乙的2天劳动,属于等价交换),则两人最终的收入是每人可得到2顶帽子和1双鞋,两人都比分工之前各多收入了1顶帽子。可见,合理分工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率。
三、斯密的绝对成本优势贸易理论
进而,斯密又将其社会分工说推广到了国际分工领域(推广得出了国际分工说),他进一步阐释道:在每一个私人家庭的行为中是精明的事情,在一个大国的行为中就很少是荒唐的。如果外国能以比我们自己制造还便宜的商品供应我们,我们最好就用我们有利地使用自己的产业生产出来的物品的一部分向他们购买。
而贸易则是实现国际分工的必要途径。据此,斯密提出了他的绝对优势贸易理论,阐释了国际分工和贸易产生的基础和理由:为简化问题,这里不妨假定有A、B两个国家,分别都有X、Y两个生产部门,但在X部门A国的生产成本比B国低,在Y部门A国的生产成本比B国高,也就是说,A、B两国各自在X、Y产品的生产成本上分别具有绝对优势,并且产品的国内交换价格取决于相对生产成本。这时,A、B两国就存在着进行国际分工和互惠贸易的基础——其合理分工是,A国专业生产X产品,B国专业生产Y产品,然后进行互惠贸易,即可使两国同时受益(这比A、B两国各自分别同时生产X产品和Y产品能得到更多的实际收入)。
再举例来说,我们不妨把前述的关于甲、乙两人的例子推广到A(对应甲)、B(对应乙)两个国家,但为了简化问题并突出要点,我们这里不妨假定A、B两国的劳动力人数相同,并且A国所有劳动者的素质都相同(都和甲一样),B国所有劳动者的素质也都相同(都和乙一样),这相当于假定了A国的制帽业具有绝对的生产成本优势,而B国的制鞋业具有绝对的生产成本优势。通过前述的例子,我们容易明白,与两国都分别生产帽子和鞋子相比,如果A、B两国分工,由A国专门生产其具有生产成本优势的帽子,B国专门生产其具有生产成本优势的鞋子,然后再按照2顶帽子换1双鞋的相对价格进行国际贸易,则显然可以大幅度地同时提高两国的实际收入(平均来看,两国的每个劳动者都可以多收入1顶帽子),这相当于两国通过分工和贸易在国际范围内优化了资源配置,从而大幅度提高了总体的生产效率。
斯密的国际分工贸易学说首次以市场经济理论(market economy theory)为依据,较为科学地解释和论证了国际贸易的基础和好处——国际贸易并不是一个“零和游戏”,而是可以使贸易双方实现“双赢”(win-win)的资源优化配置(optimum allocation of resource)。斯密的贸易理论为自由贸易思想提供了理论根据,并有力地抨击了传统重商主义的谬误,结束了后者对于贸易学说的长期统治地位,其贡献和意义都十分重大。但是,斯密的绝对成本优势贸易理论自身却仍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他所主张的互惠贸易前提条件(要求各国都必须有自己的在生产成本上占据绝对优势的产业部门)过于苛刻,从而尚不具有一般性,只能解释现实中的一部分国际贸易现象,而不能解释现实中还存在的,当一个国家在所有生产部门都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仍然可以进行国际贸易并可使贸易双方都同时受益的现象。因而后来,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斯密的这一国际分工贸易理论,提出了一个更为科学也更具一般性的相对成本优势贸易学说(trade theory of relative cost superiority,又称相对成本优势贸易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