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初次见面说对场面话
古语有“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用在社交中就是说良好的第一印象是开启友谊之门的钥匙。在平常的生活中,良好的开场白,往往会给他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因此,在社交中,不妨在嘴上抹点蜜,让别人高兴,也让自己获得别人的好感。
场面话使初次见面零距离
自古以来就有“相见恨晚”这一说法,“一见如故”成就了多少知己好友,而要掌握“一见如故”的诀窍就要善于和陌生人打交道,给对方留下初次见面的好印象,对扩大你的社交圈子非常有帮助,此时你的开场白的好坏就决定着你和对方的关系如何发展。那么究竟怎样做才能让对方对你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呢?你可以参照以下方式:
1.以感谢的方式来加强感情
有一位同学在跟一个高年级学生接触时的头一句话就是:“开学时就是你帮我安置床铺的。”“是吗?”那个高年级同学惊喜地说。接着两人的话题就打开了,气氛顿时热乎了许多。那个高年级同学的确帮过许多人,不过开学初人多事杂,他也记不得了。而这个新来的同学则恰到好处地点出了这一点,给对方很大的惊喜,也使两人的关系拉近了一层。
一般说来,每个人都对自己无意中给别人带来很大的帮助感到高兴,见面时若能不失时机地点出,无疑能引起对方极大的兴趣。因此,初次见到曾帮过自己的人时,不妨当面讲出,一方面是向对方表示谢意,另外无形中也加深了两人的感情。
2.从对方的外貌谈起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在意别人对自己相貌的评价,所以恰当地从外貌谈起就是一种很不错的交际方式。有个善于交际的朋友在认识一个不喜言谈的新朋友时,很巧妙地把话题引向这个新朋友的相貌上。“你太像我的一个表兄了,刚才差点把你当做他,你们俩都高个头,白净脸,有一种沉稳之气……穿的衣服也太像了,深蓝色的西服……我真有点分不出你们俩了。”“真的?”这个新朋友闪着惊喜的眼神。当然,话匣子也就这样打开了。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个朋友谈话的灵活性。他把对方和自己的表兄并提,无形中就缩短了两人之间的距离,接着在叙说两人相貌时,又巧妙地给对方以适当赞扬,因而使这个不喜言谈的新朋友也动了心,愿意倾心交谈。
3.通过亲戚、老乡关系来拉近距离
由于亲戚、老乡这类较为亲密的关系会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使双方易于建立信任感。特别是突然得知面前的陌生人与自己有某种关系,更有一种惊喜的感觉。故而,若得知与对方有这种关系,寒喧之后,不妨直接讲出,这样很容易拉近两人的距离。现在在许多大学里面,都会组织一些老乡会、联谊会等,这些老乡会、联谊会往往是通过老乡关系把同一地方的学生召集在一块儿,组织起来。同时,通过老乡会来相互帮助、联络感情、加强交流。
从心理上来讲,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有一种“排他性”,对自己的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往往不自觉地表现出更多的兴趣和热情,对与自己无关的事物会加以排斥。因此,在交谈中将这类关系点出,就使对方意识到两人其实很“近”。这样,无论对方地位在你之上或之下,都能较好地形成坦诚相待的气氛,打通初次见面由于生疏造成的心理上的“防线”。
毛泽东同志就经常用这种“拉关系”的技巧。新中国成立后接见民主人士时,凡是与他有点亲戚关系的,以及通过师生、故友的关系有些瓜葛的,往往是刚一见着面,没出两三句话,他就爽直地和盘托出其间丝丝缕缕的关系,在“我们是一家子”的爽朗笑声中,气氛亲热了许多,使被接见者倍感亲切。
从陌生到熟悉就这么简单
在汽车上,在电梯里,在行走中,当我们开口与擦肩而过的人们说话时,你是否意识到你们的友谊就在此时产生呢?这种体验也许你曾经有过吧。每一个好朋友都是从普通朋友发展过来的,每一个普通朋友也都是从陌生人开始的,在与一个陌生人相处时你把他在你的心里定位成熟人,用真诚、坦率的态度同他交往,那么他可以在瞬间成为你的“最熟悉的陌生人”。
我们过去从来没有见过的人,甚至能帮助我们认识自己。因为我们可能对一个陌生人说出我们时常想说但又不敢向亲友开口的心里话,他们因此便成了我们认识自己的一面新镜子。
如果运气好,和陌生人的偶遇还会发展成为深厚的友谊。仔细想来,我们的朋友哪一个不是从陌生人发展过来的?那么如何与素昧平生的陌生人打交道呢,不妨从以下几点入手?
1.成功的开始是成功的奠基石
初次见面的开场白,是留给对方的第一印象。说好说坏,关系重大。说开场白的原则是:亲热、贴心、消除陌生感。常见的有三种方法:
问候式:“您好”是向对方问候致意的常用语,如能因对象、时间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问候语,效果则更好。对德高望重的长者,宜说“您老人家好”,以示敬意;对年龄跟自己相仿者,称“老张,你好”,显得亲切;对方是医生、教师,说“李医生,您好”“王老师,您好”,有尊重意味;节日期间,说“节日好”“新年好”,给人以祝贺节日之感;早晨说“您早”“早上好”则比“您好”更得体。
敬慕式:对初次见面者表示敬重、仰慕,这是热情有礼的表现。用这种方式必须注意掌握分寸,恰到好处,不能乱吹捧,不要说“久闻大名,如雷贯耳”一类的过头话。表示敬慕的内容应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例如:“您这次发的新专辑我听过很多遍,真的是天籁之音啊!歌词也写得非常好。”“前几天我还看过你录的节目,非常好看。”寒暄语不一定具有实质性内容,而且可长可短,因需而异。特别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寒暄语应当删繁就简,不要过于程式化。
攀认式:里根总统在访问复旦大学的时候,面对教室里的100多位从未谋面的学生,开场白就是:“其实,我与你们学校有着密切的关系,你们的校长和我的夫人南希都是美国史密斯学院的校友,这样看来,我们都是朋友了!”话一说完,全场掌声雷动,接下来的谈话极为融洽。还可以这样开场:“我认识你的妈妈”、“你和我的弟弟是同学”等等。短短的几句话就能拉近彼此的距离,只要你善于寻找,就一定会发现与其“有关系”的地方。
2.寻找共同点
沟通交流要想彼此都参与进来,就要求双方必须确立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这次谈话才可能谈得融洽,谈得投机。有人认为,素昧平生,初次见面,何来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其实不然。生活在同一时代,同一国土,同样是生活在社会上的人,总可以找到共同的话题。只要你愿意用心寻找,只要你善于寻找,何愁没有共同语言?一位建筑设计师和一名农夫,两者似乎没有投机之处。但是,如果这两位都已为人父母,那么,两者可就如何教育孩子各抒己见,交流看法;如果这个农夫正要盖房或者要装修房子,那么,两者可就如何购买建筑材料、选择修造方案沟通信息、切磋探讨。只要双方留意、试探,就不难发现彼此有对某一问题的相同观点、某一方面共同的兴趣爱好、某一类大家关心的事情。有些人在初识者面前感到拘谨,那是因为他们没有用心去寻找共同话题,世上并不是缺少“共同点”,而是缺少发现“共同点”的眼睛。
3.察颜观色,掌握他人的心理
察颜观色,见风使舵,在我们的日常人际交往中是必不可少的沟通技巧。了解对方近期内最关心的问题,掌握其心理,可事半功倍。例如,得知对方的家庭关系紧张,夫妻关系不和,我们就可以说“天上下雨地上流,两口子吵架不记仇”“夫妻吵架,床头吵床尾和”“不是冤家不聚头”等等,如果听说对方的孩子很是淘气或者学业不佳,你就应劝慰、开导对方,说说童第周、爱迪生、爱因斯坦等大器晚成的实例,或者举些自学成才的实例。谈谈考试复习需注意的技巧;还可表示能提供一些较有价值的参考书。在这种场合,千万不要不知趣地标榜自己的幸福家庭或学业有成的子女,让别人难堪。
4.画上优美的句号
我们一直要求做事情不要“虎头蛇尾”,与人交流沟通也是如此。有了良好的开场,也要有完美的收场。“再见”“再会”之类的告别语千篇一律,太俗太空。给人感觉俗套乏味。要给别人留下深刻、完美的第一印象,我们可以说一些有意义、新颖的结束语,如“祝您成功,敬候佳音!”良好的祝愿会使对方受到鼓舞;“今天有幸结识您,愿从此常来常往!”热情洋溢的语言会使对方受到感染。
同陌生人说话,由于双方素不相识,互不了解,如果不注意讲话的方式,交谈起来就会很困难,因此,找到合适的话题,激起双方的谈话欲望,就能使谈话融洽自如。
用嘴上的点金术让陌生人成为朋友
有一位小有名气的攀岩爱好者,他每到一个国家,都结识很多的朋友。在一次答记者问中。他被问及如何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习60多个国家的语言以及交友秘诀。他说:“我每到一个国家,就立刻着手学习这个国家的语言,并且只学一句,那就是‘美极了’或者‘漂亮’这句话,就因为我会用各种不同的语言表达这个意思,因此我的朋友遍布天下。”
“美极了”的确是一个绝妙的词,它可以说是一个万能词汇,是语言的点金石。我们可以把这个词用在一个婴儿身上,可以用在一个男子的女友上,可以用在一间屋子的主人上,也可以用在一餐饭上,甚至一只猫、一只狗的身上,只要一个人的听觉没有失灵,当他听到这个词时,心情一定会快乐许多。
当我们哀叹自己没有朋友时,当我们感慨人际关系不好时,当我们艳羡那些交际手腕高超的成功人士时,请你不要继续“临渊羡鱼”,“退而结网”才是真理。
社会上的任何人,都不愿意给人留下难以交往的印象,就算是那些冷漠、寡情的人,他们也在不断地寻求一种通道以达到与他人的交流和沟通,更何况谁也不愿孤独地生活在世界上。广交、多交朋友似乎已成为一种社会的时尚。如果在你与人相处之时,能保证对方心情愉快,没有丝毫的戒备和不安,自由的空气和欢乐的气氛始终围绕着他,那么你就能变成让他终生难忘的人。
初次见面,陌生人之间难免尴尬。要打破陌生人之间的隔阂,就要学会寒喧。寒喧是社会交往的一种手段,是沟通彼此之间感情,创造出和谐气氛的一种方式。很多人可能会误以为寒喧是用来针对熟悉的人的,其实陌生人初次见面时也要学会寒喧。陌生人初次见面,有时候会突然陷入沉默,一下子又找不到合适的话题。如果这时候能简单地寒喧几句,就会很快化解此时的尴尬。当然,在进行寒喧时,态度要坦率、真挚、热情,语言要委婉而又恰到好处,且不宜过多。另外,寒喧应注意长幼之分、男女之别,以及各自熟识的程度。如果你遇到的是长辈,那么你得保持谦逊的态度;如果你遇到的是同辈,就可以随便一些了;如果遇到的是晚辈,那么你可以等晚辈先说完了,并应言而答。还要注意,寒喧切忌“拿腔作调”,应该庄重而不呆板,热情而不轻佻。一般来讲,寒喧是化解陌生人首次见面时尴尬局面的一种方式,是彼此进一步熟悉和交谈的过渡或者前提。
寒喧或者作自我介绍只是陌生人之间初次见面的“例行公事”。陌生人之间要想尽快熟悉起来,就必须作进一步的更深层次的交流,而深层次的交流需要话题做引导。
在面对很多陌生人的时候,我们要以众人关心的事件为题,围绕人们的注意中心,引发大家的讨论,这样才不至于忽略任何人。这种引出话题的方法可以概括为“中心开花”。
在特定的场合、特定的环境下,应由当时的某种状况引发出一个话题,激发当事人的兴趣,作为进一步交谈的突破口。例如两个陌生人在烈日下遇见了,那么“天气炎热,如何防暑”就是话题。
有时候,陌生人在初次见面时之所以会陷入尴尬的境地,那是因为当事人可能是怕说错话,让对方产生误会,所以不敢说话。这时,我们可以先提一些常见的简单、通俗的问题,先“探探路”,在对对方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再做进一步的交谈。这种方法可以归纳为“投石问路法”。
谈话是一种交流的手段,我们要通过谈话对对方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缩短彼此的距离,从而做更深层次的交流,使彼此成为熟人,甚至成为好朋友。所以,我们在交谈的过程中要想方设法,通过合适的交谈方式和交流内容拉近我们与陌生人之间的距离。只有这样,陌生人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熟人,成为朋友。
沟通伊始,恰当地称呼他人很重要
在社交中,称呼是必不可少的。在职场交往中,人们对称呼是否恰当十分敏感。尤其是初次交往,称呼往往影响交际的效果。有时因称呼不当会使交际双方发生感情上的障碍。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集团之间都有不同的称呼。但也有共同的称呼,如太太、小姐、女士、先生。因此,你必须懂得恰当地称呼别人,这样别人才会感到舒服,进而增加双方的感情。
有一位善于交际的朋友,在很多场合他都能结识很多新人。他是怎么做的呢?他对比自己小的年轻人总是很亲切地直呼其名,并以亲如兄长般的态度赢得小弟、小妹们的尊敬与喜爱。即使在他住院期间,他也能与医务人员打成一片。他曾说:“与人交往中,首先要学会恰当地称呼人,这样才能使人对你产生好印象。”
事实确实如此,就拿找人来说,你如果说:“喂,总经理在哪里?”被问的人肯定不会理你。如果你礼貌地说:“你好,请问王总去哪了?”那他则会很高兴地告诉你。
此外,在交往中,称呼还要合乎常规,要照顾到被称呼者的个人习惯,同时,还要注意入乡随俗。而根据场合,又可以分为工作中的称呼和生活中的称呼两种,在具体实践中各有不同。
在日常生活中,称呼应当亲切、自然、准确、合理。
在工作岗位上,人们彼此之间的称呼是有其特殊性的,应当庄重、正式、规范。
在工作中,最常用的称呼方法,就是以交往对象的职务相称,以强调其特殊身份及自己的敬意。比如:“陈总(经理)”“王处长”等。
对于具有职称者,尤其是具有高级、中级职称者,可以在工作中直接以其职称相称,如“侯教授”“张工(程师)”等。而以头衔作为称呼,则能增加被称呼者的权威性,如“陈博士”等。
使用称呼还要注意主次关系及年龄特点。如果对多人称呼,应以先长后幼、先上后下、先疏后亲的顺序为宜。如在宴请宾客时,一般以先董事长及夫人后随员的顺序为宜。在一般接待中要按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的顺序称呼。使用称呼时还要考虑心理因素。如有的30多岁的人还没有结婚,就称为“老张”“老李”,则会引起他的不快。对没有结婚的女人称“太太、夫人”,她一定很反感,但如对女性称其为“女士”,无论是否已婚,她们都是乐于接受的。
用客气称呼的目的是使对方感到愉快。在有些场合,如果你适当地喊出对方的名字,更会使人感到亲切愉快。
一般来说,应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称呼,下面是几种常用且合适的称呼法:
以年龄称:主要是以亲属名词“大爷、大妈、伯伯、叔叔、阿姨”等来相称;
对工人:比自己年长的可称“老师傅”,与自已同龄或小于自己年龄的人可称“同志、小同志、师傅、小师傅”;
对农民:比自己年长的可称“大伯、大娘、大妈”,与自已同龄或小于自己年龄的人可称“同志”,在北方也可称“大哥、大姐、老弟、小妹”等;
对经济界人士:可用“先生、女士、小姐”等相称,也可用职务相称,如“董事长、经理、主任、科长”等。
沟通伊始,恰当地称呼他人是很重要的。
真诚的问候是一见如故的敲门砖
初次见面,人们在陌生的场合中怎样才能顺利交谈呢?一般来说,问候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好的问候语则能把两个陌路人之间的跟离拉得很近。一句恰当而又舒心的问候语,能够让你与一个陌生人在初次见面时就有“一见如故”的感觉。
一位犯罪心理学的教授应邀为服刑的青少年做咨询和心理辅导。当他面对着这些十分年轻的面孔时,一下子不知道该如何称呼,如何打招呼。他当时心想:如果称对方为犯人,必然会让对方产生对抗心理,对辅导教育反而是不利的;称先生,显然也不合适,最后他用了“误触国家法律的年轻朋友”这一个特别的称呼。这一称呼收到很好的效果,这些少年一直都专注地凝视着他,静静倾听,最后还感动得哭了。辅导相当成功。
一句问候语往往包含了三种含义:我把尊重送给你;我把亲切感送给你;我十分珍惜我们之间的友谊。而当我们把这三样礼物通过一句问候语送给对方的同时,也能表现出自己的热情、开朗、风度以及涵养。
“只要热情犹在,哪怕青春消逝”是有道理的。“你好吗?”“早啊!”此类的问候语,能够使我们和他人之间产生和谐、友善、热情和尊重的气氛,就像“请”“谢谢”“对不起”一样,都能起到语言调适心灵的作用,表现出我们对他人的尊重和与人为善,所以我们千万不能忽略它们的作用。
初次见面,由于是陌生人,一句真诚的问候,会让对方感到亲切,消除双方的陌生感。
做销售的李刚经常要到全国各地跑业务。有时在路上就要奔波十几个小时,但是他却乐此不疲。他说他觉得在跑业务的途中就能认识很多朋友,这是他的人脉宝库。原来他经常主动同周围的人打招呼:“您好,您也是回家探亲吧?”或者说:“您好,能不能把您的报纸借我看一下?”于是原本陌生的人就聊了起来。小李说,每次坐车他都能认识几个朋友,分手时互相留下电话,像老朋友一样亲切,这样即便长时间的旅途也会非常愉快。
初次见面一般习惯于用“您好”“你好”“久仰”等来问候他人,可也有一些本来不是单纯的问候用语,却可以在问候中巧妙地使用,这些言语包括:
道歉的语言:对不起、实在抱歉、劳驾、过意不去、不大合适、失礼、请原谅等;
慰问的语言:辛苦了、受累了、麻烦了等;
同情的语言:太忙了、不得了啦等;
拜托的语言:关照、承蒙关照、拜托、劳驾、麻烦、鼎力等;
致谢的语言:多谢、感谢、破费、费心、拜谢等;
挂念的语言:身体好吗、怎么样、不妨碍的话等;
赞赏的语言:太好了、真棒、太美了等;
询问的语言:贵姓、尊姓大名、贵庚、寓寿、青春几何等;
尊称与谦称:阁下、仁兄、贤弟、令尊、令堂等。
上述的称呼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在人际交往中不要吝啬打招呼这一方式。另外最主要的就是随机应变,恰当运用它们。同日常问候用语结合起来使用,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能使对方迅速做出预期的反应,这些问候语,要不断地使用直到很熟练,遇到陌生人才能及时使用恰当的问候语,用真诚的问候语敲开你成功交谈的大门。
引发共鸣,达到最好的沟通效果
人与人的交往,都是从交谈开始的,然而怎么交谈,交谈什么,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其实要想交谈顺畅愉快,一定要在交谈中达成一种共识,引起对方共鸣,这是初次见面时交谈中你必须拥有的素质。
一般情况下,和别人初次见面,彼此都会感到紧张与尴尬。但只要双方能找到共同点,有共同的话题,就能很容易拉近彼此的距离。比如说,双方都是背井离乡,外出求职的,或是同一所学校毕业,还认识共同的人等,在交谈过程中他们就会倍感亲切。再比如刚开始见面时,一方问对方:“请问你是哪里人?”或者是“你是哪所学校毕业的?”如果对方回答:“我是杭州人。”他就会接着说:“杭州啊!我去过。我记得当地最具特色的产品有……”这样用不了几分钟,两人便可以聊得非常投机,仿佛是多年不见的朋友一样。
面对陌生人,你要想法子使对方和你的感情产生“共鸣”,而一旦产生了感情的“共鸣”,对方产生好感与亲近感,心理距离大大缩短,也就自然摆脱交谈的“瓶颈”。
一位退休军人乘车时同另一个陌生人相遇,位置正好在驾驶员后面。不巧的是,汽车上路后不久就抛锚了,驾驶员车上车下忙了一通还没有修好。这位陌生人建议驾驶员把油路再检查一遍,驾驶员将信将疑的去查了一遍,果然找到了故障原因。这位退伍军人感到他的这个绝活可能是从部队学来的,于是试探道:“你在部队呆过吧?”“嗯,呆了六七年。”“看来咱俩还算是战友呢。你当兵时部队在哪里?”于是这一对陌生人就此话题谈了起来,后来他们还成了朋友。
这就是在观察对方以后,发现都当过兵这个共同点的,才引发了共鸣。当然通过察言观色发现的东西,还要同自己的兴趣爱好相结合,自己对此也有兴趣,打破沉寂的气氛才有可能。否则,即使发现了共同点,也还会无话可讲,或讲一两句就“卡壳”。
引发共鸣,用对方工作上的术语与之交流,让对方感觉你们志趣相投,或者立场一致,迎合对方的喜好,这些都不是为了讨好,而是促使你与对方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而已。
据说,墨西哥的大企业家办公室里经常有两只椅子并行排列,“商谈”时主客双方都是并肩而坐,这样就能让“商谈”进行得格外顺利。这样由于双方步调一致,立场一致,给人们的感觉就不是“你我”的感觉,而是“我们”的感觉。这样首先与对方步调一致,站在对方的立场来思考,设身处地,投其所好,然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人渐入佳境,才能开好这笔生意的头,最终促成生意的成功。
与人初识,要谈得有味,谈得投机,谈得其乐融融,双方必须确立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有人认为,素昧平生,初次见面,何来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其实不然。生活在同一时代,同一国土,只要善于寻找,何愁没有共同语言?
寻找共同点的方法有很多,譬如共同的生活环境,共同的工作任务,共同的行路方向,共同的生活习惯,等等,只要我们用心去交谈,与陌生人无话可讲的局面是不难打破的。
面对陌生人,你只要主动、热情地同他们聊天,努力探寻与他们交谈的共同点,赢得对方的好感,很快就能拉近你们之间的距离。
话题对了,陌生感就没了
为什么你跟老朋友谈话不会感到困难?很简单,因为你们相当熟悉。相互了解的人在一起,就会感到自然协调。而对陌生人,一无所知,特别是进入了充满陌生人的群体,有些人甚至怀有不自在和恐惧的心理。你要设法把陌生人变成老朋友,首先要在心目中建立一种乐于与人交朋友的愿望,心里有这种要求,才能有行动。
你到一个陌生人家里去拜会,如果有条件,首先应当对拜会的客人作些了解,探知对方的一些基本情况,比如他的职业、兴趣、性格等。
当你走进他的住所时,你可凭借你的观察力,看看墙上挂的是什么,国画、摄影作品、乐器……都可以推断主人的兴趣所在,甚至室内某些物品会牵引出一段故事。如果你把它当作一个线索,不就可以由浅入深地了解主人心灵的某个侧面吗?这样就不难找到话题了。
与初识的人如何交谈、谈什么话题,你也可以从对方的自我介绍中获得信息。例如:“您好,我叫李乐,很高兴见到你。由于我刚从广州北上,对于这个环境不是很熟悉,希望您以后多多帮忙。”
从这段自我介绍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作为接下来的话题呢?
“我刚从广州北上”——这句话提供给你关于对方熟悉的环境,你可以以“广州”作为话题的开端,请他谈一谈广州的特色,等等。
“对于这个环境不是很熟悉”——你可以用“介绍新环境”为话题,从彼此更进一步的交谈中得到更多的话题。
选择“与对方相关”或是“对方想了解的事物”为话题,是使话题延续的最佳方法。
如果你不是要见一个陌生人,而是参加一个充满陌生人的聚会,你首先要做的就是观察。你不妨先坐在一旁,耳听眼看,根据了解的情况,决定你可以接近的对象,一旦选定,不妨走上前去向他作自我介绍,特别对那些同你一样,在聚会中没有熟人的陌生者,你的主动行为是会受欢迎的。
接着,你可以问他一些有关他本人的而又不属于秘密的问题。对方有一定年纪的,你可以问他子女在哪里读书,也可以问问对方单位一般的业务情况。对方谈了之后,你也应该顺便谈谈自己的相应情况,这样才能达到交流的目的。
和陌生人谈话,要比对老相识更加留心对方的谈话,因为你对他所知有限,更应当重视已经得到的任何线索。此外,他的声调、眼神和回答问题的方式,都可以揣摩一下,以决定下一步是否能纵深发展。
有人认为见面时谈天气是无聊的事。其实,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一个人说:“这几天的雨下得真好,否则田里的禾苗就会旱死了。”而另一个则说:“这几天的雨下得真糟,我们的旅行计划全给泡汤了。”你不是也可以从这两句话中分析这两个人的兴趣、性格吗?退一步说,敷衍性的话语,在熟人中意义不大,但对与陌生人的交际还是有作用的。
所以,当你准备参加座谈会时,如果即将碰面的对象是陌生人,而你想和他初次见面就增加熟悉感,你就应该尽量找出彼此的共同点。先查阅一些有关对方的资料,或者向他人询问对方的相关背景,对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样,当你在座谈会上提问时,对方会因为你对他有所了解,进而对你产生好感,乐于与你谈话,你们的关系也就会水到渠成。
引起亲切感,交往不再难
对于初次见面以及了解不深的人,如何借语言消除彼此之间的陌生感,缩短隔阂,以获得信赖,是一门大学问。
人人都有长处,也都有短处。一般来说,人们都希望别人多谈自己的长处,不希望别人多谈自己的短处,这是人之常情。跟初识者交谈时,如果以直接或间接赞扬对方的长处作为开场白,也能使对方对你产生好感和继续交谈的兴趣。反之,如果有意无意地提及对方的短处,对方的自尊心多半就会因此受到伤害,对你爱理不理,“话不投机半句多”。
日本作家多湖辉所著的《语言心理战》一书中记述了这样一件趣事:被誉为“销售权威”的霍依拉先生的交际诀窍是:初次交谈一定要扬人之长、避人之短。有一回,为了替报社拉广告,他去拜访梅伊百货公司的总经理。一番寒暄之后,霍依拉突然发问:“您是在哪儿学会开飞机的?总经理能开飞机可真不简单啊。”话音刚落,总经理兴奋异常,谈兴勃发。广告之事当然不在话下,霍依拉还被总经理热情地邀请去乘他的自备飞机呢!
人在潜意识里,总是会特别惦念自己的父母、妻子等关系亲近的人,一旦发现对方也在关心着自己关心的人,或者具有相同的关心心态,大都会产生亲近认同感。利用这种共同的心理倾向,先使人产生亲切感,接下来,自然能够成为受人欢迎的人物。
日本昭和初期的政治家田中义一,有一次到北海道举行一场演说,当地的权贵和百姓们夹道欢迎。
田中义一见状连忙下车,趋前走进欢迎的行列中,向一位相貌打扮庄重的男士握手寒暄,并诚恳地询问:“啊!辛苦辛苦!令尊近来好吗?”
这位男士受宠若惊,却面有戚色地说:“家父前年过世了。”
田中义一立刻回答:“真抱歉,我很难过。”
事后,有位随行人员悄悄地问他:“那位先生到底是谁?”
想不到田中义一说:“我也不认识,但是谁没有父母呢?即使是过世了,表达一下心意也不打紧的。”
这种做法似乎有点虚假,但相当有效。
在日常生活中,必须经常把“令尊好”“嫂夫人好”“孩子们可好”等这样的问候语挂在嘴边,如此一来必能使他人觉得备受关心,深深感动。
这两则事例,都根基于同一原则——赢取亲切感。采用扬长避短的交流方式或借由关心对方的家人,或是使用流行语、当地的方言,可以引起强烈的亲切感,产生同属一个团体的归属意识,强调“同伴”“同伙”的关系,别人当然乐于与你交往。此外,巧妙选择称呼对方的方式,也能够成功营造同伙意识,增加亲切感。
由于工作的关系,日本心理学家多湖辉经常和美国人往来。
在谈话当中,他发现西方人讲话时有一个共通点,就是他们习惯于把对方的名字挂在嘴边,例如“谢谢您,多湖先生”“多湖先生,你的英文还不太行呢。”“再见了,多湖先生”等等。
但是东方人不是如此,多半只喊对方的官衔或职名,在交际应酬中,总是不习惯直呼名字。
两种不同的称呼方式会导致不同效果,在与人交谈时,西方人通过称呼对方的名字,能够轻易获得亲切感,进一步促进彼此之间情感的交流。
称呼别人的名字,不以官衔、地位、职位等面具的虚饰称呼,多能够缩短彼此之间的心理差距,于无形中产生亲切感。
初次见面,赞美要说得准
对于初次见面的人,最好避免以对方的人品或性格为对象,如果赞美对方“你真是个好人”,即使是由衷之言,对方也容易产生“才第一次见面,你怎么知道我是好人”的疑念及戒备心。
如果赞美过去的成就或行为,情况就不同了。赞美这种既成的事实与交情的深浅无关,对方也比较容易接受。也就是说,不是直接称赞对方,而是称赞与对方有关的事情,这种间接奉承在初次见面时比较有效。如果对方是女性,则她的服装和装饰品将是间接奉承的最佳对象。
唐码和不少朋友的家人都相处得很好,其中与一家夫人的友谊甚至比和她丈夫的友谊更为深厚。本来唐码只认识她的丈夫,那么他怎么成了她全家的朋友呢?起因是在与她初次见面的那次宴会上唐码随便说出的一句话。
当时,唐码被介绍给这位朋友的夫人,由于当时没有适当的话题,就顺口说了一句“你配戴的这个坠子很少见,非常特别”,企图以此掩饰当时的尴尬。唐码说这句话完全是无意的。因为他根本不懂女人的装饰品。出人意料的是,这个坠子果然很特别,只有在巴黎圣母院才买得到,这是她的心爱之物。随便说出的这句话,使夫人联想起有关坠子的种种往事,从此他们便成了好朋友。
要恰如其分地赞美别人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如果称赞不得法,反而会遭到排斥。为了让对方坦然说出心里话,必须尽早发现对方引以自豪、喜欢被人称赞的地方,然后对此大加赞美,也就是要赞美对方引为自豪的地方。在尚未确定对方最引以自豪之处前,最好不要胡乱称赞,以免自讨没趣。试想,一位原本已经为身材消瘦而苦恼的女性,听到别人赞美她苗条、纤细,又怎么会感到由衷的高兴呢?
赵明长得很像一位著名演员。每当他和朋友一起到饭店去,初次见到他的服务小姐们,都会对他说:“嗨!你长得真像电影明星!”的确,无论是赵明的容貌还是气质都与那位演员非常相似。一般而言,说某人很像名演员,是一种恭维之词,被称赞的人通常不会不高兴,但赵明的反应却不同,他听了服务小姐的奉承后,原本不喜欢开口的他,变得更加沉默了。
服务小姐可能是半真心半奉承地说出那些话,但是,赵明不予理会,她们也只有流露出诧异的表情。然而,赵明的反应一点也不奇怪,因为服务小姐的赞美根本不得法。赵明了解自己的缺点,就是容易给人冷漠的印象。而那位电影明星在屏幕上所扮演的正是冷酷无情的角色。所以,如果说他酷似那位电影明星,这哪里是在赞美,分明是指出了赵明的缺点。
另外,从第三者口中得到的情报有时在初次见到对方时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利用所得到的情报当面夸奖对方,当然也是为了自己主动。但是,如果你将这些情报、传言直接转述给对方,恐怕不会产生效果。因为满街飞舞的有关他的传言就是人们对他公认的名声。对此他已经听腻了,甚至麻木了,如果你旧事重提,对方表面上也许付之一笑,内心却十分厌烦,甚至会说:“看!又来了!老一套!”而将你打入他以前认识的很多平庸者的行列。
有关对方的传言,对你来说即使十分新鲜,也应避开这些陈旧的赞美之词,而大大赞美他较不为人所知的一面。正如出现在著名作家三岛由纪夫的著作《不道德教育讲座》中的将军,一听到别人称赞他漂亮的胡须便大为高兴,但对于有关他作战方式的赞誉却不放在心上。这种心理是每个人都有的。大概不少人赞美过这位将军的英勇善战及富于谋略的军事才干,但是他作为一个军人,不论在这方面怎样赞美他,也只是赞歌中的同一支曲子,不会使他产生自我扩大感。然而,如果你对他军事才能以外的地方加以赞赏,等于在赞词中增加了新的条目,他便会感到无比的满足。
把场面话说到对方心坎里
能言善辩,在人际交往中如鱼得水的人,往往在与对方接触的一瞬间,就能找到双方感兴趣的话题,从而引起交谈的兴致。在人际交往中,能用来接近对方的话题可说俯拾即是,关键在于要善于根据特定的情境去发掘,并恰到好处地运用。如果你找对了对方的兴趣点,那你的目的也就会很容易达到,并且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美国一位从事童子军教育工作的爱德华·查利弗先生,为了赞助一名童子军参加在欧洲举办的世界童子军大会,急需筹措一笔经费,于是他前往当时一家数一数二的大公司,拜会其董事长,希望董事长能解囊相助。在这之前,爱德华听说那位董事长曾开过一张面额100万美金的支票,后来那张支票因故作废,那位董事长还特地将之装裱起来,挂在墙上留作纪念。
爱德华一踏进他的办公室就要求参观一下这张装裱起来的支票。爱德华告诉他,自己从未见过任何人开过如此巨额的支票,很想见识见识,好回去说给那些小童子军们听。董事长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爱德华的请求,并将当时开那张支票的情形,详细地解说给爱德华听。
董事长说完他那张支票的故事,未等爱德华提及,就主动问他:“你今天来找我,是为了什么事?”爱德华这时才一五一十地说明来意。
出乎爱德华的意料,董事长不但答应了他的要求,而且还答应赞助5名童子军去参加大会,负责全部开销,另外还亲笔写了封推荐函,要求欧洲分公司的主管提供所需的一切服务。
当时爱德华若非事前知道董事长的兴趣所在,一见面就能打开话匣子,事情恐怕就没那么顺利了。
当然也有不会说话的人,不懂得“看人下菜碟”的道理,没有了解对方的心理就胡乱说话,最后给自己招来了灾祸。有这样一个施氏与孟氏的故事:
鲁国姓施的一家有两个儿子,一个爱好学问,另一个爱好兵法。爱好学问的那个儿子以仁义的道理去游说齐国的国王,结果,齐王接纳了他,并让他担当众公子的老师。爱好兵法的那个儿子用兵法来游说楚王,楚王很高兴,遂任命他为军师。这两个儿子的俸禄使他们的家变得富有,这两个儿子的官位使他们的亲人感到荣耀。
这两个人就是会说话,把话说到了齐王和楚王的心窝里。
施家的邻居姓孟,也有两个儿子,他们的专长跟施家一样,一个爱好学问,一个爱好兵法。孟家苦于贫穷,非常羡慕施家的富有,于是就前来施家请教致富之道。施家的两个儿子就据实告诉他们。
后来,孟家爱好学问的儿子到秦国,以仁义的道理游说秦王。秦王说:“当前诸侯争战激烈,最感迫切需要的不外乎是练兵与筹饷。倘若用仁义来治理我国,则是自取灭亡。”于是,秦王就对他施了宫刑,然后释放了他。
孟家的另一个爱好兵法的儿子前往卫国,以兵法游说卫国的国君。
卫君说:“我们是个很脆弱的国家,而且目前正夹在大国之间,对于大国我们要服从它们,对于小国我们要安抚它们,这是我们求取平安的方法。倘若依靠兵力,那么我们很快就会亡国。如果让你全身而退,你再到别国游说,那对我国可能造成的祸害可就不轻啊!”卫王遂命人砍掉他的双脚,再放回鲁国。
孟家的两个儿子回到鲁国后,他们父子捶胸顿足地向施氏抱怨。施氏说:“大凡能把握时机的就能昌盛,而断送时机的就会灭亡。你的儿子们跟我的儿子们学问一样,但建立的功业却大不相同。原因是他们的话没有说在对方心坎上。况且天下的道理并非永远是对的,天下的事情也非永远是错的。以前所用,今天或许就会被抛弃;今天被抛弃的,也许以后还会派上用场。这种用与不用,并无绝对的客观标准。一个人必须能够见机行事,懂得方圆,因为处事并无固定法则,这些都取决于智慧。假如智慧不足,即使拥有孔丘那么渊博的学问,拥有姜尚那么巧妙的战术,照样会遭遇挫败。”
孟家父子听完这番道理,顿时怒气全消,如梦方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