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投资是一场逆人性的旅行
我们身处时刻发生大概率事件的世界,同时却无时无刻不在渴求小概率事件的临幸。
某些层面,寻找伟大企业、寻找十倍股的思维类似于预测精准的顶部和底部。而以上的这些思维惯性也促成了某些产业的繁荣:资产管理界宣称自己踩中过无数个牛股的、能够寻找伟大企业的、股评界宣称自己能够精准预测点位的,等等。在资本市场中,投资群体每天都在幻想以上场景的发生。其实,以上皆为人性之体现,并且在资本市场甚至有所放大,尤其是当以下假设情景发生时:当市场的喜好落到了你的股票上(也就是先前你的买入逻辑不是市场看好的逻辑,但是照样因为该逻辑而股票上涨时);当你的逻辑顺应了市场而非事实(也就是你看到的概念恰恰是市场喜欢的概念,却不符合内在价值的走势);当你的模式恰巧顺应了这段时期市场的节奏(也就是你的操作、波段、短线恰好顺应了市场短期内的涨跌,仅仅是节奏上的巧合)。
当以上三种小概率事件发生时,大概率对于我们并非好事,加强自己的“神化”,把运气、随机游走当成实力,从而为未来的均值回归埋下伏笔。
那么在这场逆人性之旅中,我们如何来约束自己呢?如何找到自己的研究平衡点呢?先回顾一下“巨人”们是如何做的。
戴维斯通过前期自己在保险行业的工作,把保险行业作为其研究领域,在投资股票之后始终保持待在金融行业里面的能力圈范围内。林奇辛苦奔波、深度调研,持股甚至达到上千只,通过勤奋保持研究的深度和强度。格雷厄姆通过严谨的定量分析寻找具备安全边际的资产。巴菲特除了定量和定性分析之外寻找长期的竞争优势,并且对公司本身施加自己的影响力。索罗斯一旦发现自己刚开始的假设并非事实,会及时地纠正错误,并且不考虑沉没成本。施洛斯几十年如一日寻找估值极低的股票,没有低于运营资本的,就寻找低于净资产的。
那么,我们如何找到自己的投资方式?
研究具有边际递减效应,我在后五年的深入跟踪,远远及不上第一年的研究体验,但是如果不进行大量严谨的定量定性分析研究,对于投资标的物的了解也达不到下手买卖的地步。在研究便宜货的同时,是否可能错过便宜区间也需要平衡?因为太追求所谓的“确定性”,也就是如果连任何变量都要去覆盖,那么便宜区间可能就又错过了。另外,经常被讲到能力圈也是需要平衡的,很多人都有“研究时间长”等同于了解深入就是能力圈的本能条件反射,使得这个平衡更难。想要建立一个完整、持续的投资体系,除了研究和知识之外,基石是对自己有着理性客观的评估,以及对“逆人性”的行为有深刻的理解,然后才能够展开其他的工作。不然一切名词比如能力圈、合理的价格、安全边际等,你估算出来的结果都“先天”带有你的偏见,投资工作和结果肯定不会好的。
以上主要阐释了投资体系基础性的概念和理念,说了一些与媒体评论上经常读到的“常识”不同的见解,简单介绍了大师们的投资体系中的不同,讲述了一些与不同于大多数人对于股票的认知,并且树立了投资复杂性、系统化的概念。接下来也是本书的核心环节,主要论述我是如何形成自己的投资体系,并且对我以往的投资案例一一叙述。书中肯定会有一些偏颇之处,这也是投资不确定性的一环。读者完全可以对任何不合理之处提出自己的疑虑和思考,加以批判,最后变成自己的东西加以运用并且最终有所收获,那么本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