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开口前先思考:对方究竟想聊什么
沟通的目的是为了让对方理解你所传达的信息和情感,或是让对方达成行动。换句话说,沟通的本质在于对方的回应。要得到对方的回应,并让沟通顺利、深入地进行下去,就必须懂得在开口前思考:对方究竟想聊什么?
一次,某杂志社编辑部让实习生和老员工一起采访一位很有资历的戏曲家。实习生认为,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比较了解,于是决定先打头阵。老员工觉得这样很好,可以给新人一次实践的机会。
但是事情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戏曲家不喜欢跟实习生讨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他提出的问题没有做出具体的回答。由于材料不足,无法成文,老员工不得不第二天再跑一趟。去之前,他收集了戏曲家的相关资料,发现他在昆曲和京剧方面的造诣比较高,于是准备将此作为新的采访点。
看到站在门外的记者,戏曲家惊讶地说:“你们杂志社昨天不是有人采访过了吗?我今天身体不舒服,不接受采访。”老员工诚恳地说道:“先生,今天我是专门来向您请教京剧和昆曲方面的知识。如果您今天身体不适,那我改天再来拜访您。”戏曲家一听到京剧和昆曲,眼前立即一亮,把老员工请进了屋里。他们从昆曲的产生、发展,一直聊到京剧的兴盛。后来,戏曲家还主动分享了自己跟戏曲之间的“故事”,以及自己了解的梨园趣闻。
老员工“满载而归”。这让实习生很诧异:“您究竟是用什么办法让这位德高望重的专家开了金口呢?”老员工笑着说:“没有什么方法,就是聊了他想聊的话题。”
采访同一个人,为什么实习生一无所获,老员工却能让对方打开话匣子?之所以存在如此大的差别,是因为实习生聊的是自己想聊的话题,而老员工聊的是戏曲家想聊的话题。在实际的沟通中不难发现,只有聊对方想聊的话题时,沟通才能顺利进行下去。
聊对方关注或感兴趣的话题,是打开对方话匣子并建立好感对话的一种方式。但是要想让对话持续、深入地进行下去,还要懂得分析对方说话的心理动机,进一步明确对方想聊什么。
在一家服装店里,有一个女生在试衣服,旁边站着的是她的朋友小梦。
正在试衣服的女生说:“小梦,你看这件大衣怎么样?”
小梦认真地看了看她,说:“这件大衣是不错,颜色也挺好看的,但是跟你的肤色不搭。而且从后面看,有点显胖。我觉得不适合你。”
试衣服的女生站在试衣镜前,转了一圈,又仔细打量了一番说:“是吗?可是我觉得这件大衣穿着很舒服啊。而且我没有这种颜色的大衣,虽然我肤色黑了点,但是也没有显得那么不搭吧。”
小梦又仔细打量了朋友一圈,皱了皱眉头,很认真地说:“我觉得这件大衣真的不适合你,你还是选一件颜色浅一点的大衣吧!”
试衣服的女生听了后,明显不是很开心:“真的吗?有那么不合适吗?”
小梦有些不耐烦地点了点头说:“是的,不合适。”
最后离开的时候,试衣服的女孩仍然坚持买下了自己试穿的那件大衣,小梦也因此变得很不愉快。
原本小梦只是阐述了事实,可为什么两个人之间的沟通却如此不愉快?主要原因就在于,小梦没有分析对方的心理动机,只说了自己想说的话,却不是对方想听的话。
女孩一直站在镜子面前,对衣服爱不释手,说明她非常喜欢这件衣服。她征询小梦的意见,其心理动机是希望得到小梦的认可。但是事实情况是,在小梦看来,这件衣服真的不是非常适合她。那么小梦应该如何说,才能促进对话顺利进行?
首先,说对方想聊的话题,即先认可、肯定对方。例如,小梦可以客观评价这件衣服说:“这件衣服的设计感挺好的,质感也不错。”听到小梦这么说,女孩一定很高兴,并愿意继续听小梦说下去。
然后,表达自己的看法。对方虽然希望得到你的认可、肯定,但是如果你刻意迎合对方,很可能会让对方心生厌恶,最终导致对话无法顺利进行。因此,在认可对方后,你还要表达自己的看法。例如,小梦可以说:“但是这个颜色有点深,我个人觉得浅色更适合你,更衬你的肤色。”虽然小梦否定了这件衣服,但是这种方式显然更容易让女孩接受,更能促进对话顺利进行。
深入了解对方关注或感兴趣的事情以及对方说话背后的动机,是建立好感、促进对话顺利开展的前提。因此,你在开口之前一定要先思考:对方究竟想听什么?想清楚这个问题,再表达也不迟。
场景演练
对话1
A:我很喜欢这个歌手唱歌,感觉他的歌里面有故事。
B:我不是很喜欢他,感觉歌词写得很一般。
对话2
A:我很喜欢这个歌手唱歌,感觉他的歌里面有故事。
B:我对这个歌手了解得不多,但是我对有故事的歌比较感兴趣。你可以跟我分享一下他的歌曲或者故事吗?
技法解读
对话1中,B的回答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话题终结者”的表述方式,不仅不能给对方留下好感,甚至会直接终止对话。
相反,对话2中,B没有过多描述自己对歌手的看法,而是让对方分享与歌手有关的歌曲和故事。这显然正中A的“下怀”。A向B表达自己对该歌手的喜欢,其实就是想分享自己的想法。所以,接下来他们能很愉快地聊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