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社交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社交就是人际交往的集合

在人类的天性中,最深层的本性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重视。

——威利·詹姆斯

提到人际交往或者社交,人们的第一反应大都是觥筹交错的酒局或手中一堆自己也对不上号的名片。但其实,社交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拉关系的行为。仔细回想一下,你有没有做过以下事情:


在社交软件上为朋友点赞;

和同事约好一起吃饭、回家;

因为个人喜好对微博进行转发或评论;

打电话问候父母、亲戚;

和老同学聚会;

与客户见面交换名片;

参加公司内部或公司外的会议和活动;

介绍不熟悉的朋友互相认识……


上述所有行为,其实都是社交的一部分,而在社交中与你互动的所有人组成了你的个人人际关系网。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把这些人划分至不同的圈子,比方说亲属圈、职场圈、同学圈等。甚至于,亲属圈可以按照亲密程度划分为内层和外层,职场圈可以按照时间分为前职场和现职场。这种细分,可以让我们对自己的社交圈有更清晰的认识。对于前职场和现职场的人际关系网,你能够分享的信息是不同的,尤其是在业务重合甚至相冲突的情况下,我们在消息传递上就需要更加谨慎。

简而言之,社交就是人际交往的集合,它建立在血缘、生活环境、地域、喜好、事业等多个方面。我们和其他人之间的互动,让我们在不经意间建立并维系着自己的人际网络,并根据对象的不同,改变相应的相处模式。人际关系主要有三种模式,即传统模式、战略性模式、交集点模式。本书第四章将会详细介绍这三种模式,并逐一进行分析。

1.动力是一切的基础

既然我们已经明白了社交的范围,那么,在学习架构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的理论和方法之前,先想想自己想要拓展人际关系的理由是什么,这关乎你人际关系网建立的成功与否。

我们都知道,任何改变都不是轻易完成的,尤其在学习新技能方面,迈向成功的第一个门槛就是动力,或者说是动机。人们很容易因为一时兴起而做出某种决定,但他们并未拥有真正的动力,那么自然也不会付出相应的努力。建立人际关系也是如此,只有在动力充足、动机明确的情况下,改变才有可能实现,并且完成后续所有的事情。

我曾经有一位朋友,姑且称她为李小姐,在本职行业工作了五年,业绩在公司属于中上水平,但一直没有晋升的机会。她的能力很强,但一直都有心理焦虑的问题,经常酗酒,还有严重的烟瘾。很难说是焦虑引起了后者,还是后者加剧了焦虑。在一次公司活动中,她喝了点儿酒,在微醉的状态下和同事开了个十分下流的玩笑,非常令人尴尬的是,当时她的身边不只有自己公司的人,她的客户也在其中。笑话说完以后,她的身边立时安静下来,每个人都有些不知所措,她也立刻就后悔了。一整个晚上,她都在懊悔中度过。这种情况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事实上,不经考虑便脱口而出已经成了她的个人特征。几乎每个认识她的人很快都会发现这个问题,并因此给她贴上不会说话的标签。在经历了一整晚被孤立的情况之后,郁闷的李小姐回到家中,为了排解不快和内疚,让自己彻底忘记这一切,她忍不住又喝了点儿酒,随后便昏昏沉沉地睡了过去,直到第二天她的妹妹和邻居一起撬开她家大门。

或许你可以轻易地从上面的故事中总结出,李小姐是个焦虑症患者,也是个酒鬼。李小姐却是直到这次事件发生后,才意识到这个事实。在她眼中,自己只是压力过大才喝点儿酒缓解一下。她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对酒的依赖,以及因为酒醉失控造成的所有问题,导致或者说加剧了她的焦虑症。

在几年前,李小姐曾经因为宿醉不醒而感到害怕,因此约见了一位心理咨询师,还在对方的帮助下调整心态,控制自己的行为。两个月中,她确实没有喝过一点儿酒,这让她认为自己没有酗酒的问题了,之前不过是压力太大导致的一时失控,不然自己怎么可能这么快就戒掉?因此,她买了酒回家,决定验证自己的判断。当天,她独自喝光了酒,感觉很棒,于是再次回到了曾经的状态。直到第二天被妹妹和邻居叫醒,看着镜中的自己,她不得不承认,她是个酒鬼,必须要真正地戒除酒瘾。

随后,李小姐重新开始接受治疗,定期接受医生回访,并且加入了一个健身俱乐部,用更健康的方式缓解压力。曾经总是眼神迷离的她如今目光坚定,谈吐自信,已经升职成了总监,撑起了公司的对外业务。

那么,让李小姐改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在经历过反反复复的酗酒问题之后,是什么叫醒了这个“装睡”的人呢?

2.更清晰的自我期待

李小姐之前的每一次戒酒都是有动机的,比方说她意识到自己的状态不够好,或者她又搞砸了一次会面。但这样的状态都没能持续很久,每一次改变都变成了虎头蛇尾的失败经历。我们不能说她缺乏动机,但动机的力量也有大有小,就像日常生活中喜欢在地铁里背英文单词的人,真正能做到每天专心背单词并且打卡的少之又少,很多甚至是为了打卡而打卡,压根就没有把心思放在背单词上面,效果自然不佳。对李小姐来说,之前的每次戒酒都仿佛是一次打卡,然而,内在动力的缺乏让她很快把打卡当作负累,最终随意地放弃了。直到这一次,她被邻居和妹妹叫醒,置身于乱糟糟的环境之中,前一晚不堪的经历带来的悔恨和现实状态带来的失控感如此真实,她终于明白,不论如何辩解,如何为自己找借口,她都已经变成了自己最不想成为的人。不论是对于家人,还是对于同事来说,她都已经是一个酒鬼了。对于她自己来说,现实中的她终于拨开眼前的迷雾,直面真实的自己,曾经幻想中的美好的个人形象骤然崩塌,那个成功的优雅的职业女性早已不复存在。时隔多年,她重新睁开双眼,不得不去接受事实,也不得不做出改变,因为她的生活已经够糟了,已经处在人生低谷中了。

对大多数人来说,做出改变的根本原因是他们已经到达了容忍的极限,必须做出改变,或者说,他们自己的糟糕程度完全突破了他们的想象。李小姐之前的每一次尝试,虽然都有对自己现状的不满,但这种不满还没有到达临界值,也就是说,她还没有认为自己已经处在人生的低谷了,这和我们常说的“触底反弹”有相通之处。对于每个人来说,想要产生足够强的动机就要更早地接触到自己的极限,而想要知道自己的极限,那就需要有更清晰的自我期待。作为普通人,我们或许没有冲突如此明显或者后果如此严重的问题,但是,让你的自我期待更清晰化,是帮助我们获得更大动力的一个很好的方式。

自我期待能够帮助我们确认自己的目标,寻找到自己的方向和道路,让我们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清晰的规划。在规划之中,每个人能够校准自己的行为,并因此产生希望、信念等积极力量,让人们更容易地看到现实中的自己和理想、规划中的自己的差距。所以,突破自我的根本方法是,建立对自我的清晰认识,设立符合内心真实所想的自我期待。当期待与现实不符,改变的契机就来了。期待越清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越大,渴望改变的动力也就越大。

举个例子,当你认为自己是一个专业的职场人士的时候,“专业”这个词是没有确切范围的,你可以把热情开朗当作专业的一部分,也可以把内敛稳重当作专业的一部分,但这两个方向是不一致的。你不能今天看到开朗的人交朋友的速度很快,就立刻去交朋友;也不可能见到稳重的人被表扬就立刻改头换面,否定自己之前的所有行为。当你的定位飘忽不定的时候,你对自己的方向和未来也是迷茫的,你将很难在自己的事业上取得进步。

小王可以说是上述问题的活例子。他的性格比较内向,虽称不上孤僻,但他确实不是会主动拉关系的人。刚入职的时候,他的问题并不明显,顶多算是慢热。但随着同期入职的小张的迅速转正,小王开始着急了。他觉得小张的转正是因为小张特别开朗,和谁都能说上话,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同事和部门领导的认可。小王参考小张的模式,开始努力和别人搭话。但因为本身的性格问题,他总是说着说着就不小心冷了场,反而让别人尴尬,他自己也一直痛苦于不知道该说什么。虽然最后他也转正了,但是这种努力维持的假开朗并不能帮他维持住客户关系。直到一次,他身边一位比较沉默的同事谈成了一笔金额不小的订单,而客户给出的合作理由竟然是同事的沉默稳重时,小王又迷茫了,想要再一次转变形象。

对小王来说,他并不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他羡慕每一个游刃有余地“混”职场的人,却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他渴望被肯定,渴望成为别人羡慕的对象,但他拥有的不过是一个宽泛的影子,毫无实质性的内容。在迫切想要成为更好的人的时候,他忘了静下来,好好想一想自己,想一想对未来的期待。

请记住,认识自己,让自己建立起更清晰、更符合事实认知的期待,是我们掌握并运用人际关系的基础。你可以根据本书第三章中的测试结果,对自己产生更清晰的认知,并选择适合你的建立人际关系的方式。

小测试:如何发现隐藏的自己?

下面是美国心理学家约瑟夫·卢夫特(Joseph Luft)和哈里·英汉姆(Harry Ingham)提出的“约哈里窗口”理论,可以帮助解析自我和外界沟通关系上的问题。你可以通过更广泛、更深入的交流,让开放区扩大,缩小盲目区和隐秘区,并且开发未知区,逐步加深对自我的认识。

开放区:所有你和他人都知道的信息,包括你的年龄、学历、性别等。

盲目区:他人知道的关于你的信息,但你自己不知道,如对方对你的评价、看法等。

隐秘区:你自己知道,但他人不知道的信息,如你的隐私、小秘密等。

未知区:你自己不知道、他人也不知道的信息,如你的潜能和未发掘的才华。

按照上述提示填写下面的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