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学者们
第一节 漫长的休眠
我们难以解释心理学在古希腊突然出现和兴盛的原因,更无法解释在亚里士多德之后心理学为何会进入一场持续约两千余年的漫长冬眠或休眠。直到17世纪之后,有关心理学的问题才又一次激起一些思想者的兴趣,展现出其曾在希腊文化里昙花一现的繁荣景观。
然而,“冬眠”“休眠”都是误导性词语,暗含某种缺乏意识的意义,实际情况却远非如此。在古希腊文明末期,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和平时期,在基督教改造社会时期,在罗马帝国的解体过程中,在罗马帝国废墟上产生封建主义的过程中,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学术更新过程中,心理学没有垂死,更没有被人遗忘。在漫长的二十几个世纪里,在社会的种种改变过程中,总有知识分子继续提出希腊哲人曾经提出过的问题,并为之作答。只是他们在这么做时,要么以局外学者的身份评头论足一番,要么在前人作过的研究上老调重弹,并没有对问题进行实质性的探索,缺乏真正的创新。他们当中没有一人提出过足以推动心理学大幅进步的重要思想。
也许在亚里士多德时代,心理学已经发展到了思辨和冥想所能达到的极限。在那个时代之后,那些对心理学现象感兴趣的人们渐渐心安理得地享用起前人取得的成果,不再花费气力进行观察、测量、取样、测试、实验等其他实证过程,从而使这门科学止步不前。
然而,对这场漫长的休眠亦存在另外一个解释:主导西方文明达2000年之久的社会和宗教形态没有产生足以鼓励、启发人们对心理学未知领域进行探索的土壤。出于不同的原因,希腊社会、罗马社会和基督教社会只是鼓励少许思考心理学问题的学者对前辈的工作做一些简单的考察和整理,并在修补之后为自己的信仰系统所用。
这些学者、编辑和校订者所做的一切之所以依然值得注意,是基于以下两个原因:
其一,无论是何种学科,在其发展史上,实践者往往都要经过一段较长的时期,对一些已经接受的理论进行修补,以使其适应更复杂的社会现实。在此期间,任何科学都如茧中之蛹,在破茧而出之前,必须做一些准备工作。这段蛰伏期间所发生的事情,可能没有质变出现时的那种戏剧性场面,但对学科知识的进步来说不可小视。
其二,在心理学这场长眠的晚期,一些基督教学者精选并修正了古希腊的心理学理论,在神学基础上增补了部分有关人性本质的非科学假设,而这些假设在大众思想中一直流传至今。审察这些假设是如何及何时得到发展的,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代的一些争论,如意识是否存在于与身体分开的心灵当中(或体外,或死而复生的经验等),或其是否就是发生在活着的人的大脑中的一些物理和化学事件的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