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隋唐五代文化的主要特征
第一节 文化向更广大的社会层面普及
进入隋唐时期,由于庶族知识分子代替贵族文人逐渐成为创造与发展文化的主力,社会安定、经济发达又造成了强固的物质基础,再加上教育的相当广泛的普及,这种种因素,促使参与和享受文化的社会阶层下移。士大夫阶层所创造的高级、精致的文化被更广泛的民众所接受;民众的普及文化则提高了水平。这样,整个社会的文化生活空前地活跃,突显出社会化、民众化的特征。这也是隋唐五代文化在整个文化发展史上十分突出的特点与优点。
在敦煌写卷里发现了一批主要是创造于唐代的歌辞即通俗诗,经任二北校录,计一千三百余首,其中僧、俗具名者仅二百二十五首,其他均为佚名之作,其中大部分应是产生在民间的。这一事例生动地显示了隋唐五代民间诗歌创作的繁荣。再考虑到包括寒山诗等通俗诗在内的早被收入《全唐诗》的署名或佚名的民众作品,更可以看到这一时代民众诗歌创作的普及。民间诗歌创作活动虽然历代相沿不绝,但如唐代那样兴盛与高水平却是空前的。在《朝野佥载》里,记载了不少民歌流传的事实,如“永淳之后,天下皆唱‘杨柳,杨柳,漫头驼’”,“麟德已来,百姓饮酒唱歌,曲终而不尽者号为‘族盐’”,“永徽后,天下唱《武媚娘歌》”(1)等等,这些都是被当作谣谶记录的,但可见民歌在民众中的流行。
六朝的诗人主要是王公贵族及其门下的词客,他们主要是以精致、纤巧、华丽的诗句去歌唱贵族生活与感受。唐代的诗人与民众更加接近,他们的作品也更多地被民众所接受。特别是大量流行的声诗,就是传诵在伶工与民众间的。由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改编成的《阳关曲》,是一首遍传遐迩的骊歌;杜甫的不少痛陈民生疾苦之作,是“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2)的;流传至今的“旗亭赌诗”故事,生动地反映了唐代社会诗歌生活的一面:
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时风尘未偶,而游处略同。一日,天寒微雪,三诗人共诣旗亭,贳酒小饮。忽有梨园伶官数人,登楼会宴……昌龄等私相约曰:“……诸伶所讴,若诗入歌词之多者为优矣。”俄而一伶拊节而唱,乃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昌龄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又一伶讴曰:“开箧泪霑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适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伶讴曰:“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昌龄又引手画壁曰:“二绝句。”之涣……因指诸妓中最佳者:“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即终身不敢与子争衡矣。”……须臾,次至双鬘发声,则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之涣即揶揄二子曰:“田舍奴,我岂妄哉!”(3)
这条材料,自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以来,有许多人怀疑其真实性;但以唐人言唐事,情节的真实与否且不论,其中反映的世态是可靠的,就是说,唐时不仅歌诗为常俗,而且把作品是否流传社会当作评骘的重要标准。唐宣宗称赞白居易,也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4)。而白居易、元稹倡导通俗诗风,也着眼于一般人的易解易喻,并一再为自己的作品能够流传民间而自豪,如元稹说到自己与白居易的诗:
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炫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5)
在今人任半塘所著《唐声诗》里,集录了大量唐代声诗流传民间的情况。专业诗人在古代都是士大夫阶层以上的作者,他们的作品能被民众所接受,表明了诗歌在社会上的普及程度,进而显示了社会的文化水准。人们艳称唐代是“诗的时代”,这种诗歌创作与欣赏的大普及是这一段诗史的特征。
再来看美术方面。今存隋唐五代的石雕、泥塑、壁画绝大多数是无名工匠的作品,他们多是为民众的需要(主要是宗教需要)而创作的,显示了高度的艺术水平。这从另一方面表明了全社会艺术水平的提高。而与诗坛的情形相似,著名画家也为民众作画,如吴道子:
开元中,驾幸东洛,吴生与裴旻将军、张旭长史相遇,各陈其能。时将军裴旻厚以金帛召致道子,于东都天宫寺为其所亲将施绘事。道子封还金帛,一无所受,谓旻曰:“闻裴将军旧矣,为舞剑一曲,足以当惠,观其壮气,可助挥毫。”旻因墨缞为道子舞剑。舞毕,奋笔俄顷而成,有若神助,尤为冠绝。道子亦亲为设色,其画在寺之西庑。又张旭长史亦书一壁,都邑士庶皆云:“一日之中,获睹三绝。”……景玄元和初应举,住龙兴寺,犹有尹老者,年八十余,尝云:“吴生画兴善寺中门内神圆光时,长安市肆老幼士庶竞至,观者如堵。其圆光立笔挥扫,势若风旋,人皆谓之神助。”(6)
这也是唐人的记载,可见当时社会普遍的艺术气氛。吴道子是大画家,是朝廷内供奉,为皇帝作画,但他同样也深入到民间,他的艺术也为民众所欢迎。有的记载还形容他下笔时“风落电转……喧呼之声,惊动坊邑”,可知他作为创作者与广大艺术欣赏者热烈交流的情形。从艺术发展史看,六朝时画家还不能算专业的,如顾恺之以善画著名,但他是官员、幕僚,又善文章。到隋唐时期,才出现了像吴道子这样的专业画家。另一方面,六朝时期有一批民间的雕塑、绘画工匠,宋以后又出现了一批水平远在专业画家之下的画工。而吴道子作画时是自己勾勒轮廓,由众弟子布色完成,这近乎群众集体创作的方式,他自己兼有专业艺术家与普及的画工的身份。就是说,唐代既出现了专业的画家,而他们在身份地位、创作方式等方面又都与群众紧密联系。加之吴道子等人所画又主要是佛道人物、自然山水等接近民众生活的内容,使得他们的艺术能够向社会普及。
进入隋唐时期,民间的乐舞伎乐十分繁盛,以至朝廷屡有禁限之议,如唐玄宗时有敕曰:
自有隋颓靡,庶政凋弊,徵声遍于郑卫,炫色矜于燕赵,广场角牴,长袖从风,聚而观之,寖以成俗……(7)
这形成风俗的,有踏歌:
睿宗先天二年正月十五、十六夜,于京师安福门外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玉,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宫女千数,衣罗绮,曳锦绣,耀珠翠、施香粉。一花冠、一巾帔皆万钱。装束一妓女皆至三百贯。妙简长安、万年少女妇千余人,衣服、花钗、媚子亦称是,于灯轮下踏歌三日夜。欢乐之极,未始有之。(8)
“踏歌”是载歌载舞的群众娱乐形式,张说曾有诗歌咏说:
花萼楼前雨露新,长安城里太平人。龙衔火树千灯艳,鸡踏莲花万岁春。(9)
此外还有合生:
始自王公,稍及闾巷,妖伎胡人,街童市子,或言妃主情貌,或列王公名质,咏歌蹈舞,号曰“合生”。(10)
拍弹:
(李)可及善音律,尤能转喉为新声,音辞曲折,听者忘倦,京师屠沽效之,呼为“拍弹”。(11)
还有传自西域的泼寒胡戏:
(神龙元年十一月)己丑,(中宗)御洛城南门楼观泼寒胡戏。(12)浑脱舞:
比见坊邑相率为浑脱队,骏马胡服,名曰《苏莫遮》。(13)
这些游艺活动都吸引了上自皇室亲贵下至普通百姓参加。其中外来的舞乐更在社会上煽起了“胡风”。具体情形在《艺术》章还将讲到。
“安史之乱”后,宫廷伎乐流散民间,加之方镇权重,城市经济发达,下至州、县、军镇,皆置伎、乐以为欢娱,民间游艺活动仍然盛行。如《乐府杂录》记载贞元(785—805)年间长安“两市祈雨,及至天门街,市人广较胜负,以斗声乐”的情形,就是当时民众文艺生活的一个场景。传奇小说《李娃传》中写到长安两个凶肆斗丧歌的情节,也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中、晚唐时值得注意的是俗讲开始流行。从日僧圆仁《大唐求法巡礼行记》所记述的文宗、武宗初情况看,朝廷频繁地敕两街诸寺开俗讲,包括僧讲与道讲。而韩愈的《华山女》诗则描写了元和年间(806—820)僧讲与道讲相争斗的情景。俗讲从寺院走向民间,发展出高水准的说唱艺术。另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游艺场所集中地“戏场”的繁荣。这些戏场一般在寺庙,可能类似后来的庙会。隋薛道衡已有《和许给事善心戏场转韵诗》,“善心”是寺庙名。唐高宗有《禁幻戏诏》,称为“戏处”,其中有“婆罗门胡”在那里表演魔术。晚唐裴铏《传奇》中说“番禺人多陈设珍异于佛庙,集百戏于开元寺”(14),则南海戏场风俗与中原相同。宣宗时郑颢尚公主,颢弟荄得危疾,而公主在慈恩寺戏场观戏,“上怒……责之曰:‘岂有小郎病,不往省视,乃观戏乎?’”(15)可知贵族妇女也到戏场观戏。
总之,隋唐五代,社会上下游乐之风甚盛,民风显得繁华、侈奢、豪纵。这反映了时代精神风貌的特征,也表现了文化生活的活泼与普及。
这一时期教育的普及下有专章论述。
社会文化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文化在民众间的普及状况;文化在民众间的普及又是整个文化高度发展的最为深厚的基础。所以文化向更广大的社会层面的普及作为隋唐五代文化的特征,是它的重大优点,也是这一时期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化成果的一个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