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江湖事:一部极简经济学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3 经济学为何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萨缪尔森的教材其实是个合成品。上册讲自由主义的新古典经济学,讨论市场机制下的资源配置问题,涉及消费者个体和生产者个体决策,取名“微观经济学”;下册讲政府干预的凯恩斯经济学,讨论国民收入的决定,涉及经济总量的决定,取名“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带着不同的基因,宣扬着互相矛盾的经济理论。

本章写作初衷也是回答朋友的提问:经济学为什么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经济学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我们说经济学说的到底是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

这个问题真是说起来话长,和第2章谈到的经济学的几次革命有关,不如就长话短说,看看下面这个经济思想史的简图吧(图3.1)。

图3.1 超浓缩版经济思想史

经济学的问题由来已久。毕竟要活着就要吃饭穿衣,这就避免不了财富从哪里来和财富如何分配等问题,古往今来很多有思想的人都思考过这些问题。尽管他们提出了很多有见解的想法,但是一直都还没有升华到“集大成者”的身份。

岁月就在原始采集、农耕劳作、手工业萌芽、贸易往来、资产阶级发展中慢慢流逝。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演变和知识的积累,终于有一天,有一位叫“亚当·斯密”的伦理学教授首先成为“集大成者”。据说他几乎集成了前人全部的思考,并经过各种参考、借鉴和创作,完成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在这本书中,斯密为后人奠定了经济学理论的基本框架,高歌自由市场价格机制(“看不见的手”)的神奇力量,呼吁政府要做“守夜人”“看门狗”,只要保证国家安全、私人产权和契约执行即可,其余的什么都不要管了。这叫做“自由放任”。

斯密之后100年的时间里,天才经济学家出现不少。他们在市场机制的阳光照耀下埋头精耕细作,但从没有跳出斯密给他们在地上画的圈圈。直到19世纪70年代,“边际三杰”驾着五彩祥云冲进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阵营,将独门炸弹扔进了经济学的阵地,炸死了古典经济学家们深信却一直糊涂的劳动价值论和分配理论,树起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大旗,并把古典经济学轨道从总量经济研究扳到了个体行为研究的道路上来。这叫“边际革命”。

边际革命期间,一位伟大的剑桥经济学家再次成为“集大成者”,他就是马歇尔。他综合了古典经济学家和边际革命的成果,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马歇尔再次创造了自己的攀岩工具,这包括需求函数、函数连续性、弹性、均衡分析等。通过数学化、形式化地表达过去那些仅仅用文字表达的深邃思想,马歇尔为经济学架上了飞翔的翅膀,穿过五湖四海,传播到所有能看懂英语的地方,包括中华大地。以边际革命为开端,以马歇尔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为马首,以其追随者为阵营,这叫作新古典经济学。

马歇尔有个学生兼同事叫内维尔·凯恩斯,内维尔有个儿子叫“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本书后面将有很多文字介绍凯恩斯的光辉事迹,这里暂不赘述)。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给世界来了当头一棒,全世界都在自由主义的火车上晕头转向,凯恩斯三下五除二、干净利索地撬了轨道,终结了自由主义火车的道路,将大家情愿不情愿地赶到了干预主义的火车上来。

自1936年《通论》出版到二战结束,凯恩斯干预主义堪称英语世界的“复兴号高铁”,迅速碾压了全世界的各种自由主义。结果是,自由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世界人民大团结,掀起了干预主义建设高潮,建设高潮!

至此,经济学经历了“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和“经济学”(economics)两种叫法。经济学自诞生以来,人们都叫它“政治经济学原理”之类的名字,意指他们的经济学是研究全社会财富生产和分配等问题的,研究很多社会、伦理和经济之间的问题,很多本质面的问题,比如说阶级啊、剩余价值啊、生产关系啊之类的。但是马歇尔却认为,经济学不要那么拉着大旗扯着四海八荒好不好,就仔细研究个体在市场经济中的决策好不好,把经济学与社会科学、伦理科学等分立开成为一个精准、精确、科学化的学科好不好。所以,马歇尔将以前宏观大气、包罗万象的“政治经济学”改成了只关注微观个体在市场中最优化决策行为的“经济学”。

不管怎么说,好歹在每个阶段,经济学都只有一个名字,那为什么分成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并列的名字呢?

这要感谢“经济学界最后一位通才”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1915—2009),他是麻省理工大学的经济学教授,本书后面也有对他的介绍。二战后,应学校邀请写一本足以不让学生上课睡觉的教材,于是,《经济学》(上下册)在1948年横空出世了。这本书此后修订再版18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如果不是因为2009年作者去世,估计再版30次没问题。硕士和博士阶段读书时,导师都要求我研读了萨缪尔森的教材,分别是第10版和第16版。

这个教材其实就是个合成品。上册是讲求自由主义的新古典经济学,主要讨论市场机制下的资源配置问题,涉及消费者个体和生产者个体决策,取名为“微观经济学”;下册是讲求政府干预的凯恩斯经济学,主要讨论国民收入的决定,涉及经济总量的决定,取名为“宏观经济学”。这两部分彼此毫不相干,各自带着各自的基因,宣扬着互相矛盾的经济理论。

萨缪尔森这种做法被称为“折中”,他是把自由主义和干预主义揉在一个派里,不再是纯粹的苹果派或者橘子派,而是折中了两种味道的产品。所以学术界称萨缪尔森及其追随者为“新古典综合派”(neoclassical synthesis)。

1948年至今,大学经济学教材沿用的都是新古典综合派的体系。

20世纪70年代后,很多经济学家困惑于这个体系:微观经济学中看不到整体,宏观经济学中看不到个体。可是,中国十几亿人所表现出来的总量,难道不是一个个个体创造出来的吗?每个个体的行为决策,难道不会成为大江水流中的一个个小漩涡、小暗流吗?如果大江中有无数小漩涡、小暗流在涌动,按照数学中无数矢量共同求和的原则,那么大江的所有流动方向和速度,一定是无数小漩涡和小暗流的共同作用结果,个体必然是导致总体变化的决定者。

凯恩斯经济学忽视了个体,后人们不能继续忽视。经济学家们重新将个体决策融入到宏观经济模型中,走上了宏微观融为一体的道路,这就是今天高举自由主义大旗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高举干预主义大旗的新凯恩斯经济学。

微观宏观一体化的研究生教材已经出现,但本科教材仍然沿用新古典综合学派的折中体系,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这大概是因为宏观微观一体化模型超越了本科生的接受能力,而有能力撰写本科新教材的大神尚未诞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