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难点突破与路径选择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政企不分是深化国企改革的机制性缺陷

政企不分是国资和国企改革先天不足的地方,而我们的相关部门常常陷入矛盾状态。对深化国企改革的态度是抱在怀里怕瘫痪(国企没有活力)、自我革命怕伤残(政府没有了权力)、放到市场怕紊乱(担心国企没有竞争力),这就出现了我们现实中看到的国企改革就像“戴着镣铐跳舞”,有一种凄美的感觉。我们国家自1992年提出“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国企改革以来,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提出的目标和方向也很“丰满”,但是从近30年的实践来看却是很“骨感”,这不是市场不给力,而是体制推动无合力、相关部门无压力、关键岗位不卖力。

总结原因主要表现为:思路常变、循环反复、不接天线。所谓思路常变就是没有始终坚持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导向,也就是说国企改革的一些制度性设计、体制机制设计缺少一线调研,许多思路“不接地气”;所谓循环反复主要体现为朝令夕改,比如在国企实施董事会试点这件事,一拍脑袋在某一国企设立了董事会,没过一年,又取消了董事会,导致国有企业改革无所适从;所谓不接天线就是典型的外行指挥内行,凡事一刀切、一棒槌,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今天要求国企这样,明天要求国企那样,没有建立一种让真正懂企业的人去改革、管理企业的运行机制。

可喜的变化是,自2013年起,上海逐步推进国资、国企从管企业到管资本的转变,强调从“管国企”转向“管国资”、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和国有资产资本化等。

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对外公布,“市场”两字在《意见》中出现多达35次。

2017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指导意见》;5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国资委以管资本为主推进职能转变方案》。5月21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三份文件,都是国字头的、重量级的,都围绕一个核心,就是市场化经营。

但政企分开谈何容易。2003年起,各级国资委成立,试图在国企管理体制层面改变政府直接干预企业经营管理的局面,但结果一般。本人的博士论文是《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领导人双重身份下决策行为冲突研究》。在研究成果中,有数据表明,我国国企具有“行政级别”和“行政选拔”干部的现象严重,53.92%的上市公司的领导人仍由上级政府部门任免和管理,具有行政级别。由于国有股的行使主体具有特殊的强势地位,直接拥有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董事、董事长和经营者的任免权、监督权及升迁权,既任命董事又任命经营者,即由政府或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任命在国有公司担任一定领导职位的领导人,同时又通过国有公司推荐上市公司的领导人。这类双重身份的领导人参与上市公司重大决策和经营管理时,既要仰视,又要俯视,既要全局,又要局部,从而左右为难,导致在决策时产生“双重身份”的角色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