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心理调适:表达人设外的人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推荐序

缘于对绘画心理学的热爱,从十多年前起,我便开始了在这一领域的探索。当时,绘画心理学在国内还属于新生事物,很多方面的研究尚待开展。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绘画心理学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识和认可,并不断深入到心理咨询、大中小学教育、医疗卫生、公安司法等体系。作为在这一领域持续深耕数十载,并致力于向全社会普及绘画心理学的研究者,我倍感欣慰!也期待前行路上更多有志之士共同推动绘画心理学的发展。

在一次中国美术学院主办的艺术心理治疗学术研讨会上,我与童欣老师相识,她是中央美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教师,拥有十多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如今受邀为其新书《绘画心理调适:表达人设外的人生》作序,甚为高兴!

童老师身处中国艺术教育的最高学府——中央美术学院。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国立美术教育学府,也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开端,可谓中国艺术家的摇篮、众多“艺术大师”的诞生之地。而且,童老师面对的是一群具有无限艺术潜能的学生,这些学生本身具有较强的艺术功底,在绘画方面亦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其中不乏有“大师级”潜质者,在艺术领域前途远大。童老师在艺术气息如此浓厚的院校内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机会受到各种艺术门类的熏陶,对她的研究工作而言可谓锦上添花。而本书正是她在多年孜孜不倦的实践基础上,将心理学与绘画艺术巧妙结合的智慧结晶。

同时,童老师也是绘画心理学的积极创新者。在本书中,她提出了面具画、阴影画、冲突画、整合画等富有创意的概念,同时结合丰富多彩的案例,将艺术治疗的理念融入案例中,给人丰富而深刻的启发。对绘画心理学的发展来说,这将是一次颇为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十多年的潜心研究让我深谙绘画心理学之奥妙,并且始终相信绘画艺术治疗的价值所在。无论是在个体治疗还是在团体治疗中,绘画都能发挥独具一格的优势。绘画作为一种“非语言”工具,可以将个体内部的“心理图像”投射为外化的图形,将人们无法表达或者很难表达的东西形象化、客观化。在绘画艺术治疗中,我非常重视来访者内在的心理变化,也常常通过绘画的形式将来访者的心路历程“记录”下来。童老师在本书中亦强调了此理念,她通过绘画心理调适的各个阶段,为读者呈现了来访者的内心从冲突到整合的全过程,让读者能够清晰了解绘画艺术治疗的脉络和方向。

本书结构清晰,观点明朗,理论部分脉络分明、深入浅出,并融入生动的案例,比如甄选有代表性的艺术家的作品进行阐释,增加了全书的趣味性和可读性。书中为我们展示了绘画艺术治疗在咨询过程中的实用性及重要性:绘画能让我们更加顺利地走进来访者的内心世界,而对于美术专业的学生们来说,绘画的意义更加凸显。他们对艺术的感知能力更敏锐,更擅长通过艺术来表达自己的内心。透过这些案例和作品,我们不仅可以发现绘画艺术治疗在来访者身上所促成的破茧成蝶般的变化,而且可以感受到来访者被激发的艺术灵感及无限的创作潜能。

通过本书,我们看到了绘画心理发展的更多可能性,也看到了绘画艺术治疗的巨大价值与力量。我期待读者能如我一样,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严虎

2019年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