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歲片風光不再
06.03 2013
農曆新年期間,到馬來西亞檳城休息數日。晚上觀看當地電視新聞,有一則是關於港產賀歲片的報道。該報道內容大致上是感懷港產賀歲片風光不再,逐漸在馬來西亞流失了一批支持者。而它最有趣的地方,是強調在該國有不少觀眾,都是由港產賀歲片陪伴長大的;觀看港產賀歲片是不少人的成長經驗和相關回憶的重要部分。眼見賀歲片褪色,無法維持港產片風格,當地華人亦覺得可惜云云。
那一則報道吸引我的注意,原因有二:一是它提醒我東南亞市場對香港電影的重要性;二是賀歲片作為香港電影的特色。其實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所謂重大節日檔期,仍未有一套固定的做法(例如一些成人口味的電影會安排在大節期間上畫)。將聖誕節、農曆新年包裝為一家大細、老少咸宜,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事情。「新藝城」可能是最早瞄準這個市場的電影製作公司,其「最佳拍檔」系列,是很多觀眾印象深刻的賀歲片代表作。當然,後來本地影壇於農曆新年檔期推出的,又有「福星」系列,以及成龍、周星馳的大片。賀歲片在那個時期開始成為本地電影的一種類別,背後的重要因素之一是香港家庭人口減少,轉型為以孩子作為中心,發展出更多的家庭集體休閑活動。
或者讀者會問:家庭不是一向都是以孩子為中心的嗎?父母愛護子女,不會因時代而轉變。理論上,的確如此。但在實際上,則我們的社會需要具備某些社會條件,才可以在普羅大眾之中出現以孩子為中心的家庭。首先,是改變兒童的角色。曾幾何時,很多家庭(由於只有男戶主外出打工,而同時子女數目眾多)都需要動員所有成員參與工作,以應付經濟壓力。在那樣的情況下,孩子很早便要負起賺錢養家的責任,根本沒有條件在假期裏太多花費。所謂以孩子為中心的家庭,其中一項特徵是孩子的角色不在於生產,而是在於消費。第二,當家長開始將精神更多地放在子女身上,他們的生活條件──例如工作的時間安排──亦需要有所調整。假期的規範化(包括有薪假期的制度化)是重要的條件之一。第三,是提高一般家庭的消費能力──一家人在假期到戲院觀看賀歲片,對不少家庭來說,是一次家庭活動,花費不止於購票、交通的支出,還有可能包括午膳、逛街的消費。今時今日,很多人或者不再覺得與家人去看電影是甚麼大不了的事情,但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那仍是不少人的難忘經驗。
今天,所謂賀歲片已變得有點形式化。對很多家庭來說,可能看暑假猛片才是更適合一家大細的活動。當社會進一步變得以孩子為中心的時候,家庭的活動時間乃圍繞着學校生活的編排與節奏(例如測驗與考試是決定性因素)來安排。現在更多是家長要配合孩子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