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時爽約的年代
20.11 2013
與學生約好於下午二時在班房門外見面,結果等了十五分鐘,全無蹤影。回到辦公室,打開電腦,發現電子郵箱有他的信件──一時五十三分收到,原來他另有事情,臨時有變,要取消約會,稍後再約。以時下一般學生的行為習慣而言,這已算是相當負責任的了──至少嚴格上他並沒有遲到,也不算是沒有交帶。起碼他在約定的時間之前已發出信息,通知約會取消,只是他大概不知道我並沒有智能手機,以致無法在最後的幾分鐘內收到他傳上的電郵。在這個「E接觸」的世界裏,他沒有做錯。
我們必須明白,自從流動電話於多年前普及起來之後,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規則便逐漸起了變化。九十年代開始,跟一些舊生約好聚舊,相約某月某日幾點在地鐵站某某銀行集合,常會出現有人臨時來電表示未能出席,或要求提供位置,稍後再電聯確實(例如未能參加飯敘,但有興趣飯後邊飲邊聊天)的情況。當初很多人對此均有頗大的反應(覺得這跟爽約沒有甚麼分別),但日子久了,習以為常,只要在集合時間前發出信息,便不是問題:已通知的爽約便不是「甩底」,而已通知的遲到便變為「稍後到達」的意思。資訊科技的發展的確改變了我們的生活──還包括嵌於日常生活中的種種規範。我們的期望有所調整,很多生活細節已由難以接受改變為不是不可以接受。
從這個角度來看,那在最後幾分鐘才發出電郵的做法,只是上述趨勢的延續,基本上不是甚麼新鮮事物。今時今日,大家都在這種「Just-in-time生活」裏活動,對於時間早已另有一番了解。以前還是使用固定電話的年代,甚麼事情都要一早約好,沒有臨時改變這回事。當時「甩底」是十分嚴重的事情,對個人聲譽有損;而守約、守時,乃應份的事情,大家對此均態度嚴肅。至於在書信的年代,對於約會的態度必定更為認真。事實上,在書信或使用固定電話的年代,一切都要事前溝通,按一早定下的安排辦事。但這一切均在資訊科技發展所帶來的衝擊的影響下,發生了重大的改變。以前,時間是有重量的;現在,大家以輕鬆態度對待。我們對「臨時」這兩個字的理解,是以最後的一分鐘(甚至三十秒)為準。
今天,我們不單只可以在最後一分鐘改變主意,而且還振振有詞、大條道理,一切都可以解釋得過去(例如突然發現原來時間上並不許可)。而負責組織聚會的人,亦一早將這項變數算進計劃之中──一個十人的聚會,心底裏打個八折(所有人準時露面,反而會令人措手不及),到時八人出席,已算有所交代。而缺席者來個電話:我還是來不了,大家盡興!我們下次再約!這樣做算是一種很有體面的處理方法。總之,時間上剛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