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馮平山敦煌寫卷展小引
寫經的事業隨着佛典翻譯工作而展開。現存佛經寫本可追溯至西晉惠帝時聶承遠寫的《諸佛要集經》。(1)考《諸佛要集經》乃竺法護所譯,見僧祐《出三藏記集》卷二著錄(《大正藏》冊五五,二一四五號,7頁下)。他譯經時,清信士聶承遠及其子道真等承旨,執筆詳校。(2)
此卷題「元康六年(296)三月十八日寫已」,豈即當日筆錄之本耶?降至西涼李氏,北涼沮渠氏,寫經漸多;至北魏西魏而極盛。《釋伽方志》篇七(3)稱道武(拓跋珪)之世,「寫《一切經》」。孝文帝時,帝舅昌黎王馮熙在洛陽寫十部《一切經》,「一經一千四百六十四卷」,十部經可得一萬四千六百四十卷。倫敦大英博物館S.0996號《雜阿毗曇心》卷尾題記「大代太和三年(479)十月廿八日,洛州刺史昌黎(4)(王)馮晉國書于洛州」。即當時寫經殘葉,只是萬分之一而已。
吐魯番的寫經,像城郊發現陶器,內有佛經十三種,其中有《金光明經》卷二,題記年月為「庚午歲八月十三日」,即太武帝世祖神三年(430)。法京國立圖書館所藏有記年最早的敦煌寫卷絹本P.4506號為北魏獻文帝皇興五年(471)《金光明經》卷二,相去四十年。又大英博物館S.0616號即《金光明經》卷四《除病品》,題「為亡比丘龍泉窟主永保敬寫」。署書寫年代為太和三年(479)戊子。南北朝時,是經極受人重視;帝王亦多開講。《陳書·高祖紀下》:「二年冬十月……輿駕幸莊嚴寺,發《金光明經》題。」隋煬帝亦命慧乘從張掖為高昌王麹伯雅講《金光明經》。(5)知此經流通之廣,故壁畫亦多所取材焉。
此批在香港大學馮平山博物館展出古寫經斷片為美國紐約市安思遠先生所藏,共六十一件。(6)據稱部分出於吐魯番及敦煌。其經卷尾有記明經的名稱和卷帙數目,略舉一二事,說明如次:
圖錄三,《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存「爾時佛告諸菩薩」至說偈言「不貪五欲樂」一段。又一斷簡唐人書。此經第一譯者為吳支謙,稱《佛以三車喚經》一卷,應是《譬喻品》。(7)
其稱《妙法蓮華經》八卷,二十八品,乃姚秦時鳩摩羅什所譯。此寫卷即是羅什本。
圖錄一,《摩訶般若波羅蜜》勸起眾生品卷之二,《放光》十九。
六朝寫本。
按《放光般若經》卷十七即為《摩訶般若波羅蜜》教化眾生品第七十四。(8)
圖錄七,《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廿六。
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初分教誡教授品》第七之十六。
存「復次善理汝觀」訖「若我、若無我,增語非菩薩」。今本「非」作「是」。(9)
圖錄八,《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五十六。
《初分辯大乘品》第十五之六,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10)
圖錄一一,《維摩詰經》香積品第十。
唐寫本。
起「於是舍利弗」訖「菩薩說法故遣化來」,此鳩摩羅什譯。(11)一本作「香積佛品」。
1987年
(1) 見董作賓《敦煌紀年表》引佛學書局許國霖之《敦煌石室寫經題記彙編》二五(《東方學報》第一卷第二期,新加坡,1985)。姜亮夫《莫高窟年表》(27頁)亦稱:「寫經有明確年代者此為最早。」又謂此為日本橘瑞超所得之庫車者。惟謂《諸佛要集經》,中土所得,無此經名,疑即《諸經要集》,則非;不知此乃出自竺法護所譯者。
(2) 見《開元釋教錄》卷二,《大正藏》冊五五,二一五四號,494頁下,又496頁下。
(3) 見《大正藏》冊五一,二〇八八號,974頁。
(4) 詳拙作《選堂集林·史林》,香港:中華書局,1982,421~429頁。
(5) 參見《續高僧傳》卷二四。
(6) 中國寫本四十三件,朝鮮寫本十八件。
(7) 參南條文雄、泉芳璟:〈《梵漢對照·新譯法華經》序〉,京都:平樂寺書店,1913。
(8) 見《大正藏》冊八,二二一號,117頁。
(9) 見《大正藏》冊五,二〇號,143頁。
(10) 見《大正藏》冊五,二二〇號,315頁。
(11) 見《大正藏》冊一四,四七五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