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戏院搜记·岁月钩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看電影驚呼

好戲登場,今天往往先映廣告,至於二十年代,不肯定哪些影像最先入觀眾眼,但放映廣告應已存在。1927年,一篇談論當時廣告興起的文章說,廣告術近來越見普遍,凡有可以觸人眼目的地方,均成為發放信息的地方,譬如「報端篇幅,牆壁餘地,銀幕之上,電車之票」。[7]

二十年代的香港,中區的市民見多識廣,處變不驚,其他地區者,摩登程度有限,若從未接觸過電影,霎時處身漆黑環境,面向躍動的影像,心生害怕亦不足為奇。1927年8月,西園戲院公映西片《古城奇俠》,銀幕上女主角走進山穴,一頭金錢花豹直撲向前,此時戲院「樓下頭等位有一穿白衫白土布褲之鄉愚,睹狀以為真情,駭極而呼,衝口而出,大呼救命。一時座中觀者,咸喫一驚,且有代鳴警笛者。迨後查悉真相,院中人且將鄉愚逐出。」報章大字標題「觀影畫鄉愚喊救命」,把上述內容詳加報導。[8]

今天有驚慄片起名《Scream》,足教人驚呼。上述報導顯見居於城市、掌握知識者的優越感,「鄉愚」之稱固然把鄉民與愚民混合,具貶意,而院內觀眾竟群起把鄉民驅逐。整篇報導並無同情之意,反嘲諷其無知窘相,文末直言「鄉愚之愚,誠不可及矣」。10日後,報章的「唱龍舟」專欄再以此事為題,繪形繪聲的細唱事件始末,對「鄉愚」的挖苦更不留情:「此際眾人,知到佢戇;唔知好嬲定好笑,呢個蠢呆郎。有的笑到腸孿,唔噲講;有的罵他糊沌,冇天裝;亦有憐他,愚蠢漢。有人諦佢,霎戇慌唐;本欲將他,來綑綁;罪在狂言,擾亂治安;及後原情,將佢放。」[9]今天讀來,趣不在鄉民愚行,反而是如打油詩的通俗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