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大部分学习国际贸易的学生很久以来一直都至少在私底下有过这样的怀疑,传统的比较优势模型并不能自圆其说地解释世界贸易的行为……我们很难将在制成品贸易中所看到的实际情况与标准的贸易理论所假设的情况一致起来。
——保罗·克鲁格曼(Paul R. Krugman)
产品和人的生命一样,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这样的周期。
——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
本章知识结构图:
本章内容提要:
规模经济贸易理论以外部规模经济、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理论模型为基础,探讨国际贸易的起因和影响。产品周期理论从技术变化的角度,探讨了在产品的发展过程中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变,指出在初始期、成长期、成熟期,决定比较优势的最重要因素;重叠需要理论是从需求方面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进入一个相对平缓的时期,要素禀赋理论已经日趋完善,在国际贸易理论中占据着绝对统治地位。里昂惕夫对生产要素禀赋论的实证性研究开辟了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道路。学者们从完善和怀疑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入手,对传统贸易理论的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假设进行更为接近现实的修改。同时,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并产生了新的特点:国际贸易的出口商品结构中初级产品所占的比重下降,制成品所占的比重上升,服务贸易和高新技术及其产品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内贸易和产业内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日益占主导地位;国际贸易的区域化,集团化有了很大发展。以比较优势原理为核心的传统贸易理论,已不能解释战后以来国际贸易发展中的一些新现象,国际贸易理论面临着新的挑战。国际贸易新形势引发了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反思。经济学家开始提出一些新的贸易理论尝试解释新的国际贸易形式和填补标准贸易理论的逻辑空白。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围绕战后国际贸易的新特点,经济学家们提出来一些新的学说,并逐渐形成与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不同的现代国际贸易理论。这些理论包括保罗·克鲁格曼的“规模经济”贸易理论、弗农的“产品周期”学说和林德的“重叠需求”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