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职业策略决定收入来源
第一节 走向没落的“金饭碗”
曾经,人们对职业生涯的最高追求莫过于“金饭碗”。“饭碗”,形象地说明工作是人们通往美好生活的主要途径。之所以如此定义,是因为历史上人们对“碗”的理解:人要生存,首先得“吃好饭”。吃好饭的前提是有一个好职业,也就是“吃饭的碗”。从新石器时代的陶泥制品到现在,碗一直都是人们吃饭所必需的器皿。衣食是否足,仓廪是否实,这是判断人们生活是否富足的重要标志之一。黄金,在古代被视为五金之首,因其珍贵和稀少而成为财富和地位的象征,相传只有皇帝和皇家贵族才能使用真正的“金饭碗”。
毫无疑问,“金饭碗”象征衣食无忧、前途光明的好职业。从古代开始就有这种理解,从世卿世禄制到察举制、征辟制再到八股取士,民间始终对踏上仕途争先恐后,“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在古代,踏上仕途不仅意味着功名利禄唾手可得,还暗含着全职雇佣制的终身保障,是待遇最优厚的职业。
进入近代以来,黄金由于其优良特性,依然是现行国际经济制度中的重要货币储备。随着科技的进步、文化的发展,“金”的特别价值被稀释,致使人们对“饭碗”的选择也不再局限于公务员职位。但是,“铁饭碗”依然是中国人20世纪很长一段时间中的热门职业。这是因为:一方面,人们认为,在国家体制内工作才是最光荣的职业,而国家作为一个拥有巨大权力的组织,在国家机构工作的人比在其他机构工作的人拥有更强的话语权、资源调配权等;另一方面,人们会认为,国家机关能给置身于其中的人稳定的收入和就业保障,在一定程度上还有稳定承诺的工作量。
总体来说,“朝九晚五”的工作形式意味着有充分的自由支配生活的时间、条件舒适的办公场所、可见的职业上升通道和不低且有保障的收入,这些因素使得人们对“金饭碗”“铁饭碗”充满向往。
“金饭碗”是怎样一步一步走下神坛的呢?
终身雇佣制的“金饭碗”真正走向衰落,其转折点在20世纪90年代的第一次“下海潮”当中。商业嗅觉灵敏的人积极顺应时代的潮流,被动下岗的人也不得不另寻出路谋生计。摸着石头过河,崭新世界的大门就此打开了。
平等的观念经过商业贸易的诠释后,愈加深入人心,权力寻租、资源攫取型的原始财富积累方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说,人们满足了低层次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后,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与终身雇佣制相应的“朝九晚五、上五歇二”的工作模式,所获得的中等的收入、中等的空间与时间,和大机器上的螺丝钉性质的职场定位,不再符合一些人的期待。
安稳,意味着故步自封、随波逐流,这是在新的价值观念里成长起来的一群人避之唯恐不及的。能够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张扬个性、实现自我价值的工作,正在受到更多人的推崇。除了工作趋于多样性以外,“时间灵活”“无固定办公场所”“可兼职”的工作场景,在千禧年后正在成为一些人新的诉求点。
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经济的迅速发展、时代的变迁……这些都是零工经济诞生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