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沼气
沼气,顾名思义就是指沼泽地里所产生的气体。它是指秸秆、污水以及人畜粪便等各种有机物在密闭的沼气池内,在厌氧条件下,有机物经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可燃烧的混合气体。其主要成分是由50%~80%的甲烷(CH4)、20%~40%的二氧化碳(CO2)、0%~5%的氮气(N2)、小于1%的氢气(H2)、小于0.4%的氧气(O2)与0.1%~3%的硫化氢(H2S)等气体构成。据测算,每立方米纯甲烷的发热量为34000千焦,而相应的沼气发热量为20800~23600千焦,即1立方米沼气经过完全燃烧后所提供的热量,相当于0.7千克无烟煤燃烧后产生的热量,是一种非常好的清洁燃料。
2.1.2 机制
“机制”一词,最早可追溯于希腊文,本意指的是机器的构造与工作原理,也就是机器在运转过程中的各个零部件之间的相互联系及运转方式。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关机制的解释是,泛指某一个系统中各个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及功能。机制原本是一个物理学术语,后来被运用至生物学、医学等自然科学领域,并逐步被引入社会科学领域,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机制,如用人机制、管理机制、决策机制、利益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创新机制、竞争机制、市场机制和清洁发展机制(CDM)等(蔡锐,2010)。机制可以分为构造、功能和运行三个方面,具体包括主体构造及其功能,各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作用方式以及运行规律等,其内涵也在不断地发展和丰富中。机制最终目的是要通过一定的运作方式把各个部分有机连接起来,使它们能协调运行并发挥应有作用。在经济学领域,机制一般是指各经济主体的构成及其在经济运行中的相互关系。在农村沼气的发展方面,机制主要是指在农村沼气发展过程中,影响农村沼气可持续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称,包括各相关利益主体行为及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由此,要剖析农村沼气发展的影响机理,首先必须搞清楚农村沼气发展机制是如何运行的,以及在运作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其次要搞清楚农村沼气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了机制的运作和效果的发挥,以及下一步应该如何去优化和构建促进农村沼气可持续发展的机制等。
2.1.3 农村沼气
农村沼气主要包括农村户用沼气、大中型沼气、联户沼气等几种类型。本书所说的农村沼气主要是指2003年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实施以来,依托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建设的农村户用沼气。农村沼气国债项目是农业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03年开始启动的惠农项目,是一项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于一体的农村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项目。它以中央预算内投资形式对项目区建池农户进行资金补贴,支持农户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并同步进行“一池三改”(改厨、改圈、改厕)计划,引导农户因地制宜开展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农村户用沼气池的建设容积一般为8~10立方米,重点建设“常规水压”“旋流布料”“曲流布料”“强回流”等池型,并严格执行国家或行业的相关标准,包括《农村家用水压式沼气池的标准图集》《农村家用水压式沼气池的质量检查验收标准》《农村家用水压式沼气池的施工操作规程》《农村家用沼气管路的设计规范》《农村家用沼气管路的施工安装操作规程》《农村家用沼气发酵工艺规程》《家用沼气灶》《沼气生产工国家职业标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