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会计看会计(精装修订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后会计时代的挑战

——石器时代的结束并不是因为没有石头了

“算盘哥”: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的边界和内涵将会发生什么变化?会计行业的从业者该如何应对?

“会计叔”:在未来,会计的边界向经营延伸,会计工作的内涵将发生巨大变化,公司对单纯核算功能的会计需求大大减少,这是会计从业人员将面临的最大挑战。

工业革命以后,简单计量功能的会计工作,逐渐不能满足经营管理需求,而且烦琐复杂的会计程序,容易造成信息归集速度严重滞后。

手工核算时期的会计工作,从会计记账到生成报表,需要人工完成六步工作:第一步,填制凭证;第二步,登记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第三步,登记明细分类账;第四步,登记总分类账;第五步,核对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明细分类账与总分类账;第六步,编制报表。

作为标准的会计工作流程,程序上没问题,问题在于,如果全靠人力完成以上内容,对会计来说,极其繁杂。特别是,负责登记总分类账的会计,工作量最为繁重。

在纯手工核算的时代,会计最害怕报表数据出现差异。由于所有单据、账簿、报表都是手工完成,没有EXCEL表又缺乏现成的数据线索。遇到数据出现差异,得顺着会计程序挨个检查,全靠手动翻找、人脑计算来找出差异,有时甚至需要重新查过整年的账簿。

后来,为了降低核对工作量,在第四步和第五步之间增加了编制“科目汇总表”环节,报表编制前先试算平衡,锁定可能的差异,再通过科目汇总表登记到总分类账。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工作量,但也是治标不治本。

所以,在手工记账时期,会计的数据敏感性极强,基本能做到过目不忘,找差异的能力也是了得。

后来,计算机应用到会计核算,才算真正解决了核算工作量的问题。我们现在常说的“会计电算化”就是“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的简称。很多财经类院校,都开设有会计电算化专业,授课的内容非常丰富,但会计电算化本身,目前还属于边缘学科。

学科虽然边缘,应用却很主流,即使小微企业,现在也都配置了电算化的财务软件,在一些大型企业,已上升到信息化应用的层面。

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核算工作,只需人工完成数据录入。财务软件根据“借、贷必相等”的原则,自动进行数据处理,避免了人为差错,数据处理效率极高,核算工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全面提升。同时,会计人员利用计算机系统,可以轻松得到想要查询和计算的数据,劳动强度大大降低。

借助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会计人员的“生产工具”有了质的飞跃,因为生产工具的升级换代,会计信息质量大幅提升。“会计电算化”对核算技术的提升,功不可没。依托会计电算化,现在的会计人员找差错,变得非常容易。会计人员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质量大幅提升。

在信息化改造较为彻底的公司,会计连凭证录入的工作都可以省去。业务人员在信息平台,录入原始凭证的关键信息后,会计系统按照默认的分录规则,自动完成核算工作,会计只需审核原始凭据即可。

会计核算逐渐成为只要能操作计算机就能完成的工作。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的定论,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大环境下,受到极大冲击。将来的会计工作可能会是“技术越先进,会计越不重要”,这对单纯从事核算工作的会计来说更是如此。

笔者曾和某跨国财务咨询公司负责人,讨论会计人员最需要提升的专业能力。这位负责人讲到了管理、沟通和筹划能力,却极少提及核算。

让笔者困惑的是:一个以财务为背景的专业人士,却认为会计核算能力不重要?

这位负责人的解释是,信息化技术已能取代人工核算,将来,核算职能不再是公司关注的重点。而这家公司核心团队中80%的人员,也都不是财务专业出身,而集中在应用数学、数据和软件编程等领域。

以这家公司的财务外包业务为例,财会工作的运行体系、环境搭建和顶层设计,全部由外包的技术团队完成。会计核算的每一步操作,都是标准化流程,包括原始凭据审核标准、数据录入规则、系统操作规范等,通通固化在操作手册中。

操作层的会计人员(准确说应该是操作员),只需按部就班地照章操作即可。

这样的会计工作模式,别说是本科生,专科生就足以胜任,即使其他专业的毕业生,经过简单培训也能上任。所以,这家公司在人力成本大幅下降的同时,还能充分保证工作质量。

技术进步提升了会计核算的效率和质量,现在却可能取代会计核算。这在理论上成立,现实中也有实证。这样的预期,让从业多年的会计后背发凉。特别是,信息化工具和系统化模块构成的会计运行体系,譬如“财务外包”,对会计行业产生的极大冲击。

因为人类活动相互关联的特性,只做最擅长的事,将资源集中于核心能力,一定是明智的选择。基于这样的逻辑,业务外包的商业模式逐渐兴起,一些跨区域发展的公司,通常会采用这样的方式经营,旨在降低运营成本。

譬如苹果手机的生产,苹果手机界面友好、外观精巧、功能丰富,可如果没有富士康的工业设计和制造,没有三星的芯片,没有数以万计的APP应用,就不会有苹果手机。如果苹果公司撇开富士康,自己建生产线、自己设计、自己生产,除了初期投入的成本增加,还会面临高额的营运费用和管理成本。更可怕的是,公司的精力和专注力一旦分散,如同行军打仗,战线一长,作战能力必定呈几何倍数下降。

“会计叔”:外包的内在逻辑是“我做得比你好,所以,交给我来做会更划算”。但财务能否外包是有争议的,如果将财会工作视作普通的工作内容,外包是合理的,但考虑财务是公司的核心管理职能,外包就存在风险。

“算盘哥”:两种观点都有道理,但从技术和成本的角度看,财务外包一点问题都没有。我们可以以核算工作为例,推演一下外包后的财会工作景象。

核算由“原始凭据审核”与“账务处理”两大部分构成,财务外包后,会计核算工作移交第三方。于是,业务人员见不到会计,会计也看不到纸质的原始凭据。原始凭据承载的信息,只能通过信息化系统归集和传递,账务处理、数据录入工作都在信息环境下完成。

通过财务和业务的信息化系统,业务人员将原始凭据包含的,所有会计信息的关键字段(事项、金额、类型等)录入系统,系统将数据传递到会计操作界面。同时,业务人员以扫描(或拍照)的方式,将原始凭据的影像数据,同步传送到会计操作界面。最后,会计在操作界面,完成凭据审核与账务处理工作。这就是财务外包后,会计核算工作的景象。

有读者会说,这不是把简单事情复杂化吗?公司通过自己的财务部开展工作,不是更方便吗?

方便与否是速度问题,但考虑到成本、质量和效率等因素,财务外包的优势就全面超越了“公司内部核算模式”。

假设,A公司有5名会计,每个会计月均人工成本5000元,一年人工成本支出30万元,这其中还不包括办公支出和社保等支出。如果将A公司的财务外包出去,也许只需要10万元甚至更低的费用,即可完成公司全年财务工作。

财务外包公司的成本能低水平运行,“诀窍”就在于通过人员的复用,降低了员工的平均薪酬成本。

比如,A公司的会计只核算A公司的业务,但财务外包公司的会计可以核算A、B、C三家公司的业务,即使财务外包公司会计的月均人工成本是10000元,平摊到A公司也不过3000多元。

同时,依靠财务外包流水线“生产”模式,还能提高核算的效率,财务外包自然就能实现低成本的运作。更重要的是,当A公司遇到个性化的财务难题时,可能只是财务外包公司通常遇到的共性化的简单问题(财务外包公司有足够的样本量和经验)。

通过财务外包,A公司降低财会工作成本的同时,核算质量相对提高,加之专业机构成熟的服务,这些优势对老板们来说,具有极强的吸引力。

当然,财务外包确实存在商业信息流失、财务数据质量(公司对财务的直接控制力减弱)降低和内部财务能力下降的问题。而财务外包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统一和标准化的生产模式,是否能满足个性化的管理需求。

但另一个行业的外包模式,为我们突破这个难题找到了方向。

“厨房外包”是餐饮行业兴起的一种工作外包模式,是将餐馆烹饪环节的工作,交予外包厨师团队完成的业务形态,“厨房外包”后餐馆不再保留主要的烹饪内容。所以,当我们在外就餐时,中午吃的粤菜,晚上吃的湘菜,很可能是同一个厨师团队完成的菜品。厨房外包模式下的餐馆,竞争的着力点集中于服务、价格和用餐环境,至于菜品口味,则由餐馆提出需求,厨师团队负责。

通过厨房外包,餐馆可以迅速建立完善的菜品供应体系,获得全方位、多层次的菜单内容,厨师团队也可以突破固定于某个餐馆的时空限制,获得更多收入。厨房外包后的餐馆,不再保留烹饪环节的部门和员工,这貌似将鸡蛋放在别人篮子里的危险做法,却创造了更多获利的可能,实现了共赢。

“会计叔”:照此推演,财务外包不仅可以实现核算的标准化和流程化,还可以实现定制化服务,提供满足个性化需求的财务管理服务。

“算盘哥”:的确是这样,有了餐饮行业的“厨房外包”为例,似乎很难想出还有什么是财务外包的障碍。

所以,我们可以进一步丰富财务外包的工作内容:

在处理A公司费用报销业务时,财务外包公司完成制证工作,再将会计信息传递至A公司出纳,出纳按系统确认的信息支付资金。

在处理税务相关工作时,财务外包公司作为专业机构,具备丰富的税务知识和技能,可以应对不同地区的税收政策,帮助A公司合理筹划税收方案。

在财务管理服务方面,财务外包公司定期提供各类财务报告、管理和分析数据,并在A公司提出需求的任一时间点,向其提供财务相关的各类数据。

……

这时的财务外包公司,就成了财务信息的服务商和提供商。

形式上,财务外包取代了A公司会计的所有工作;实质上,只是取代了以往公司自行完成的“数据整理”工作。将这部分工作外包,高级财务人员从繁杂的日常工作中解放出来,有利于其从事更有价值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会计叔”:通过财务外包,公司可以减少从事事务性工作的会计,同时在人工成本不变或下降的情况下,招聘高水平的财务人员从事管理工作。

“算盘哥”:财务外包不光减少了会计基础工作的运营成本,还获得了更专业的财务服务,并腾出资源将财务引入经营过程,提升价值创造的能力。

就像机器人取代了流水线上的装配工人,高速公路的ETC(Elecbronic Toll Collection,不停车电子收费系统,简称ETC)通道不需要收费员,电子邮件广泛使用后邮递员大量减少……所有行业都因技术进步而进步,但技术进步对行业内的从业人员,并非都是促进作用,会计行业也不例外。

我们知道,不论内容多么复杂的生意,会计核算工作,都是核算收入、成本和费用,厘清往来收付款,审核原始凭证、记账并生成报表。作为事务性的“案头”工作,这些内容都可以标准化,进而流程化,而流程化的工作,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降低对人工的依赖。

随着信息技术与会计工作的交相融合,在极短时间内培养出满足核算需要的会计是轻而易举的事。会计的“计数”功能,首当其冲地受到技术进步的影响。

将来,核算技术不再是选择会计的首要标准。

未来的会计工作,不再依靠会计的“单兵作战能力”,而是依托信息化工具,实现规模化、科学化、系统性的团队协作。

“规模化”运营是基于核算工作重复性的特征,虽然具体内容有差异,但本质不变,对同一公司来说,只是简单的业务叠加而已。“科学化”依靠的是专业团队的相互协作,通过规划财务流程,依靠系统确保核算规则落地执行。“系统性”以体系化的财务流程和核算标准为基础,从经济业务发生到生成凭证再到完成收、付款的整个程序,都有标准明确的操作流程、审核要求和质量控制。

在这种方式下,依托精细化的操作手册,经过极短时间培训,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核算能手,其工作成效甚至能媲美经验丰富的“老会计”。

“会计叔”:假如这些都能实现,会计行业的壁垒就会被推翻了,会计的进入门槛如此之低,会计的薪酬待遇必大幅下降。我们都说财务是公司的核心,如果连工作都被取代了,何来核心一说?

“算盘哥”:其实问题不在于技术进步对传统工作模式的冲击,更在于我们自己如何定义会计工作。

现实很残酷,但也谈不上绝望,在“后会计”时代,除了核算工作,会计能做的事实在太多,我们应该重新定位会计工作。

从功能角度看,会计是“计数”的工具;从技术角度看,会计是归集“信息”的工种;从经营角度看,会计是提供“数据”的平台;从管理角度看,会计是辅助“决策”的手段;从控制角度看,会计是发现“风险”的防火墙;从部门角度看,会计是服务“业务”的后勤。

在未来,会计“计数”和归集“信息”的功能会被技术取代。但技术无法取代需要想象力的人类活动,因为人类行为“非理性”的行为和信息系统的“理性”运行方式往往是矛盾的。比如,美军通过数据模拟计算出行动预案,形成标准化的作战手册,用来应对突发情况,这好比现代版的“锦囊妙计”,但这样的锦囊蕴含的风险实在太大。

因为,标准是对过去事项的概念化总结,基于“标准”设定的预案,不过是根据经验推断出的一般假设,而经验不过是所有可能的“样本”展示。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管理咨询方案,用尽各种数学模型,统计数据计算得出的结论,看起来滴水不漏,一旦运用到经营中,总是各种不适应。关键就在于,纯理性的运算过程,一旦代入不理性的人类活动“参数”,正确的计算过程,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会计不再只是单纯的核算工作,会计工作的价值已经从核算数据的准确性,向嵌入经营开展财务管理的方向转变。

会计工作从来都是一门技术,现在需要成为一门艺术。

举例来说,我们家里吃饭用的碗是器具,制作精良一点的可作为装饰品,出自大家之手则会是艺术品,被名人用过就成了文物,要是再放上几千年就成了国宝。

从物理形态看,碗还是那个碗。所谓艺术,不过是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所以,会计也可以做很艺术的事。

我们以出纳工作为例,确保资金安全、收支准确可靠,是出纳工作的基本要求,做到这一步,就达到第一级——制作出一个“器具”。

如果我们将出纳工作当作反映资金运行过程的“信息端口”,就可以找到突破创新的方向。

既然出纳可在在第一时间知道公司资金变动的情况,出纳就具备了信息优势,可以从三个方面提升出纳工作的价值:

第一,每天向老板汇报账户余额、付款额和收款额,满足老板关于资金进出情况的信息需求;

第二,统计资金收支结构、客户分类和资金分布等情况。比如,不同业务的收、付款情况,用于定期存款、理财产品的资金分布情况,这些信息是用于支撑老板资金决策的重要内容;

第三,预警大额收支或异常资金事项,比如,公司回款计划与实际收款出现偏差较大时,出纳在第一时间向老板汇报,提请老板及时掌握资金相关的风险信息。

这三件事做到了,出纳和“管家”还有什么区别?谁说只有会计主管、财务经理这样的岗位才能出彩,只要肯用心,把事情做到极致,我们都是出彩的会计。

借用出纳工作,我们一起分享了在“后会计”时代,会计人员如何创新转型,如何将日常工作做到位。案例中的出纳,把简单事情做深、做细,抱着服务的态度不断完善工作内容,把简单工作也干得有声有色。

系统、流程、标准遵从的是因果关系的逻辑,而经济活动以关联关系的方式展开,所有的技术都无法跨越机器和人类思维的天然障碍。所以,不论技术如何发展,终不能取代会计人员创造性的工作。

在未来,生产更准确、完整、有效的会计信息,不再是会计工作关注的重点。我们需要从信息的生产者,向信息的挖掘者和使用者转变,会计发展的着力点,应该聚焦于挖掘和使用会计信息,并通过会计信息与经营活动的逻辑关系,开展财务管理和支撑经营活动,以不断提升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会计最重要的能力,是运用会计信息描述经营活动、判断未来趋势、控制风险,并保证经营效率。

我们需要做的工作,应该是聚焦信息化技术做不好、不能做和做不了的事;将精力集中于挖掘和使用会计信息、支撑决策、服务经营。

“算盘哥”:看来“后会计”时代的到来,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同样的工作、同样的环境,换个思路当会计,就是天壤之别。

“会计叔”:树立“核算只是基础功能”的观念,找出技术无法取代的内容,我们就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在未来,会计工作聚焦于管理和服务,最终是为了有力地支撑经营发展。而具体的路径,就在下一章的内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