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政策下的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实践、经验与挑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2 利率市场化的相关理论

3.2.1 金融深化理论

麦金农在1973年首次提出了金融抑制理论,他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缓慢的深层次原因在于金融市场发生了扭曲,造成了低效的资本运作。爱德华·肖随后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做了深入研究,在《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一文中提出了与麦金农的金融抑制理论相同的观点。所谓金融抑制,即管理者为了保障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通过管制利率和汇率等过多地干涉本地金融业的发展和建设,从而导致经济发展缓慢,最终抑制了金融领域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增长。管理当局这么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优先实现一些政策目标,如对重点行业产业进行扶持,减少政府的赤字和负担,甚至为此不惜采用较为强硬的手段压低利率水平等。长期施行的低利率政策严重损害了存款人的利益,造成较低的储蓄率。而另一方面则是政府享有资金的优先使用权,但资金的使用去向和方式由于不是由市场供求关系所决定的,所以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最终导致了资源错配甚至是资源的浪费。以金融抑制理论为基础,麦金农和爱德华·肖研究并提出了金融深化理论,其核心观点是发展中国家尤其迫切需要进行金融改革,以尽快改变政府对经济和资本市场过度干预的现状,放松对利率的严格控制,使得利率可以自由浮动,最终金融体系的借贷成本,即利率水平完全体现资金的供求关系。此时,市场的传导机制可以提高整个金融体系的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消除商品价格扭曲、市场结构单一的现状,形成健康完整的储蓄、投资、收入经济结构,最终实现金融与经济的良性发展。

在两位著名金融学家开创了发展中国家尤其需要进行金融改革的相关理论之后,诸多经济学家也纷纷赞成金融深化理论对此类型国家的贡献作用,并提出最有效地实现金融深化改革的途径就是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并通过研究完善了利率市场化相关理论,提高了理论的现实适用性。Fortin et al. (2010)FORTIN R, GERSON M, GREG R. Bank risk taking at the onset of the current banking crisis [J]. Financial Review,2010,45(8):891-913.引入了时滞这一衡量指标,以精确论证发展中国家实际利率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并基于金融深化改革理论建立了两类金融模型:稳态模型和动态模型。稳态模型描述了实际存款利率对国内储蓄率和投资效率起决定性作用,而储蓄率又影响投资规模;动态模型描述了实际价格水平与预期价格水平的比值及其实际存款利率决定着周期性的经济增长率。因此一国实际经济增长率与实际存款利率之间是具有较强相互影响的关联性的。Gonzalea F. (1994)GONZALEA F. Bank regulation and risk-taking incentives:A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bank risk [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05,29(5):1153-1184.毫不讳言地指出,发展中国家应加强对金融市场的传导机制和金融制度的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与了解,利率市场化与金融机构改革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3.2.2 利率市场化对宏观经济造成的冲击

理论上讲,一国利率由管制走向自由的过程中,可能对宏观经济造成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存贷款利率波动呈抛物线

当存贷款利率受到管制时,相关政策会对资本市场上资金供求情况产生影响,而不能反映出市场上真实的资金状况。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国民习惯利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进行超前消费,所以这些国家对利率进行调控主要是以刺激居民消费和机构投资为主,从而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增长。同样,发展中国家受到利率影响会很大的原因在于,实体经济的主体往往由生产型企业构成,它们普遍向银行进行了融资,所以利率的波动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成本。降低利率时,企业的融资成本会降低,即生产成本降低,企业家的投资积极性会提高。故通常情况下,央行或当局进行宏观调控时会选择降低利率来增强经济活力。借鉴国外利率市场化经验,由于之前我国利率一直长期处于管制之下,故利率是偏向于国有商业银行的,即处于较低水平,一旦实行利率市场化,利率水平便开始反弹并逐步上升。在历史上,凡进行过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国家,如美国、法国、意大利和日本,其实际利率在放开管制后都有所上升,而我国利率市场在2010年后市场化步伐加速,存款利率呈现明显上涨态势。有学者以同业拆借利率作为利率水平代表,我们可以看出最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的一年期存款利率水平同比低于拆借利率,即我国利率水平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后也逐步上升,直至达到均衡状态。当利率增长到一定水平后,又会逐步下降回到均衡水平上。所以存款利率总体呈现了抛物线式的波动,而贷款利率波动情形与之相反。

(2)存贷利差持续缩小

在未推出利率市场化时,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与存款利率相差较大,因此银行一直属于高利润行业之一,甚至被人称为暴利行业。在金融改革深化的同时加快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差空间开始缩小,资本收益降低,银行间的竞争也逐步增加。从商业银行的负债分析,为保持流动性,商业银行会选择增加资本,即提高存款利率来吸引更多存款,短期内我国存款利率必然上升,一定程度上会增加银行经营成本。而随着金融牌照的开放,企业能够从各种渠道进行融资,使商业银行在议价环节处于劣势地位,贷款利率下降。由于银行利差大幅缩减,且长期以来银行对利差收入十分依赖,所以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过程中,银行可能会主动承担更多高风险的项目和策略来弥补利差收益的下降。

(3)信用总量上升加剧资产价格泡沫化

相比利率管制时期,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差明显缩减,资产收益和利润都有所下降。商业银行为了保证利润量,需要将贷款业务扩大,这造成了市场上信用总量的膨胀,加剧了实体资产的泡沫化程度。前车之鉴便是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信贷扩张、流动性放大,使得股市泡沫迅速膨胀,最终泡沫破裂导致实体经济一蹶不振。而我国在开始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同时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连续多年实行了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社会体系中货币流动性被一再放大,导致楼市泡沫积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