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利率的本质:全球货币政策大变局(精装修订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合理的利率与合理的价格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本书已阐述过,最优的名义价格需要上升以弥补实物相对货币较高的储存成本使持有货币与持有货物之间不存在重大差异,但名义价格由市场决定,并非货币当局可以控制的,因此,货币当局能做的是将货币供给对名义价格的不当干扰降到最低。那么,货币当局是如何影响名义价格的呢?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分析价格的决定因素。

除了因稀缺性或垄断等因素导致供给不能及时根据需求做出调整的产品,成本是决定价格的最终因素,需求上行时,供给会相应增加,需求下行时,供给会相应减少,而名义价格会围绕成本为中心发生波动。名义利率的提升会导致名义资金成本等的提升,因而会提升产品的名义价格。

因此,不考虑影响价格的其他因素,仅仅考虑货币政策所能影响的那部分,货币政策能控制的是货币供给时使用的无风险名义利率,通过控制目标无风险名义利率影响价格。因此,不考虑影响价格的其他因素,在最优利率环境下价格将达到最优,或者说货币政策通过控制货币供给的无风险名义利率实现最优价格。不过,货币政策能控制的只有货币供给活动使用的无风险名义利率,市场名义利率并非货币政策所能控制的。

本书已经阐述过,最优的无风险名义利率是能弥补现金管理成本微低于零的利率,在该利率下,价格达到最优。如果货币政策使用的不是最优利率,如提高名义利率,必然使名义价格提高。因为生产者无力承担过高的成本,必然通过提高价格的方式向消费者转嫁过高的名义利率。因此,倘若没有足够的利润可供不承担风险的资金储存者抽取,高名义利率必然以高通货膨胀的形式将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降低实际利率使生产者过高的资金成本得到弥补。

正因为提高名义利率会提高通货膨胀,历史上加息抗通货膨胀往往在短期会带来更为严重的通货膨胀,远不是我们所认为的加息能减少货币供给降低通货膨胀。相反,执行通货膨胀目标制成功实现低通货膨胀的世界各国,无一例外的不是通过加息而是通过降息实现的,在低利率环境下维持了较低的通货膨胀水平。后文我们会详细分析加息抗通货膨胀失败的原因与案例。

本书已多次阐述,储存货物需要我们多付出一些劳动,且需要承担储存货物的减值损失以及储备过程中的保管费用,即为了储存需要支付一定的仓储设备、人工、发生一定的毁损等产生的费用(仅少部分储存会产生一定的孳息),因此,长期来看无风险活期储蓄的实际利率应为负值,负利率为货物储存成本率。同样,自己保管现金与将现金存放在保管机构应不存在重大差异,存放在保管机构需要付出一定的管理成本,长期来看,最优的活期无风险名义利率略低于零,负值为保管现金的成本。储存货币实际上储存的是货币对应的实物,储存货币与储存实物应不存在重大差异。因此,储存货币的名义本金扣除现金保管成本应可以购买到扣除存货储存成本后的储存货物,即名义利率弥补现金管理成本,实际利率弥补存货储存成本,差异因素为通货膨胀率。根据上述分析中负的实际利率、储存成本率、通货膨胀率三者的对应关系,笔者在此总结如下:假定不存在非正常冲击,在设定名义利率为零或弥补现金管理成本的略低于零的水平的情况下,通货膨胀率会自动调整,使得货币相对实物价值下降的损失大约等于存货储存成本。反过来说,在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维持低通货膨胀率弥补货物储存成本的环境下,无风险名义利率必然需要下降到零或弥补现金管理成本的略低于零的水平附近。尽管在本书提出基于储存成本的负利率目标制理论前,通过低利率实现低通货膨胀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持,但在长期的货币政策操作实践中上述论断已得到证实,如成功实现低通货膨胀的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经过长期的货币政策操作,无风险名义利率已经下降到零或略低于零的水平,后文我们会在阐述通货膨胀目标制时进一步说明。

【重要结论】

1.货币当局能决定的是无风险名义利率,提高利率将使生产商品所需的名义资金成本等提升,因而将提升名义价格。不考虑影响价格的货币政策以外的因素,货币当局通过实现最优的无风险名义利率达到最优价格。

2.假定不存在非正常冲击,在设定无风险名义利率为零或者可以弥补现金管理成本的略低于零的负利率时,通货膨胀率会自动调整,使得货币相对实物价值下降的损失大约等于扣除货物储存孳息后的储存成本。反之,在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维持低通货膨胀率弥补货物储存成本的环境下,无风险名义利率必然下降到零或能弥补现金管理成本的略低于零的负利率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