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实证分析与价值重塑:基于法理结构视角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的建立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大成果。公开招聘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公平性和科学性,这需要以法制化、规范化作为其前提和保障。本书从实践案例出发,以价值重塑为引领、以法理剖析为基础,对公开招聘各主要环节所涉及的法律关系进行了全面分析,为完善公开招聘制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思考和规范建议。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专章规定了公开招聘的程序和要求,以行政法规的形式明确了事业单位招聘行为所应秉承的法定性原则;《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等规章和政策文件则为事业单位规范招聘奠定了基础。公开招聘制度实施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实施范围不断扩大,公开招聘方式、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一些重大违规违纪案件得到纠正和处理,切实回应了公众对事业单位招聘的公平公正性的期待。但事业单位及其招聘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招聘规范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必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首先,公开招聘规范具有多重价值目标。招聘规范作为公开招聘过程中不同参与主体和利益相关者应当遵守的社会行为准则,存在公平性、科学性和成本效益等多重价值目标,既包括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等基本的价值准则,也包括特定行为、环节的具体规范。不同的目标之间可能存在价值冲突,而公开招聘规范的确立也是一个价值权衡的过程。

其次,公开招聘规范涉及多重法律主体和法律关系。以招聘参与者而论,其规范包括招聘单位及人员、审查监督机构和人员、命题人员、考试考察人员、考生,以及其他参与人员如试题印刷、监考等人员的行为规范等。不同主体的法律地位和角色、其相互间的权利关系也存在差异。如事业单位作为独立民事法人,在明确其具有用人自主权的情况下,其招聘过程中行政主管部门对招聘方案和结果的审核权就曾引发诉讼争议,需要依据法理进行辨析。

最后,公开招聘规范不仅包括社会行为规范,还包括必要的技术规范。以招聘过程而论,包括组织程序、招聘方案与计划、岗位评估、资格条件设置、测评(笔试、面试、命题、成绩登录)考核考察、评议、投票、体检、公示、聘用、监督处理等操作性、技术性要求。事业单位在招聘的过程中,需根据招聘的重点环节,完善技术规范,提高命题、面试、测评、考察等环节的科学化程度,建立不同招聘环节或流程的风险防范机制。

随着公开招聘制度的全面实施,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事业单位需要在法理认知的基础上,逐步完善招聘规范,进一步提高招聘的透明度、科学性和公信力,如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提出针对性对策。特别是对舆论关注的特权招聘、资格条件设置、萝卜招聘、利益交换、利益输送、命题失误等现象和问题,应重点研究和解决。应根据单位自主招聘、主管部门招聘和地方统一招聘等不同招聘方式的要求,制定相应的政策和监管措施。同时,要尽快完善不同类别招聘参与人员的纪律规范,明确招聘单位工作人员、主管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监管机构的职责和义务,健全回避制度,扩大回避范围,强化对有关权力主体的监督。

从法理角度,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包括公开招聘制度的设计,需要进一步厘清事业单位的法律性质、事业单位岗位的法律性质、事业单位招聘的权力主体、事业单位招聘行为和人事关系的性质等基本法律问题。完善事业单位招聘制度,应认识到以下方面:事业单位不仅是民事法人,而且是公共服务机构;事业单位人事关系属于公共服务关系,与一般劳动关系存在差异;事业单位用人权具有委托代理属性,其权力主体和授权关系更加复杂;事业单位岗位本质上属于公共职位的范畴,其岗位管理和人才配置应符合公共职位管理的法定性、公共性和开放性等要求。

本书通过法理分析,对完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规范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思考。作者提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作为一项维护社会公平就业的公共政策,兼具了选拔人才与保障公平的双重属性,完善招聘制度不仅对于事业单位本身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对于社会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需要遵循秩序、公正、数目字管理、可操作性四个基本价值要素。

本书以此为基础,根据公开招聘的各法定环节及其疑难问题进行了法学分析和案例评析。其中包括了一系列涉及招聘过程和招聘行为法律性质的法理判断,可为制度设计和问题化解提供理论依据。如关于招聘方案,作者认为,方案可定义为内部权责分工的行政管理工具办法,其贯穿公招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对各环节实行事前、事中到事后的全程控制。但是方案有别于规范性文件,是招聘单位与人事部门、上级主管机关之间的内部管理工具,对外并没有任何约束力。又如,关于招聘公告,作者提出,公告兼具民事契约与行政公告两者的性质。而由于公告双方的主体不是完全的平等主体,将其定义为民事契约仍然存在理论难题,其性质仍有待于今后立法的明确规定。

当然,作者关于公开招聘所涉及的基本法理问题的判断并非绝对的或完全准确的,其主要的价值还在于对这些基本问题的聚焦和提炼。本书在有关章节特别提出一些延伸思考的问题,为开展进一步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提供了空间。

本书作者李桢同志是人社系统的青年才俊,长期参与公开招聘工作和有关政策调研,接触和处理了大量争议案例。这使本书不仅具有理论逻辑,更有全面清晰的实证基础,值得本领域专业人士研读参考。作为同行,我也对他的钻研精神、敬业态度和专业能力表示钦佩!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李建忠

2018年9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