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行为与综合测评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测评者的心理与调控

(一)测评者的心理现象

测评者在测评过程中居于主体地位。为保证测评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必须充分认识测评者的心理现象,以便采取措施加以调节和控制。下面对测评过程中测评者的心理现象进行研究和分析。其中,有的心理现象是贯穿于各环节之间的。

1.准备过程的心理现象

(1)角色心理。所谓角色心理,是身份的自我意识及潜能意识表现的一种心理现象,是特定的职业责任、道德规范、行为习惯、职业利益等的反映。参与准备工作的测评人员从不同的岗位而来,各具特有的角色心理,会在准备过程中反映出来。在设计测评方案时,容易从各自的角色心理出发,表现不同的价值取向。如专家往往偏重方案的理论依据和科学性,实际工作者则倾向于方案的可行性。

(2)心理定式。所谓心理定式,是指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影响或决定心理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现象。它的积极方面,反映了心理活动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消极方面,妨碍思维的灵活性。在准备工作中,每个人往往按各自的心理表达自己的见解,不太注意分析具体情况,会影响测评方案的客观性。

(3)新奇感。从各个岗位调来参加测评准备工作的人员,由于以往从未担任过测评者的角色,会对测评工作以及自己将要担任的角色产生一种新奇感。新奇感就是一种不定向情绪,延续时间长。人们往往带着好奇心进入测评准备工作,当完成一些任务时,新奇感转为喜出望外的愉悦心情;遇到难题无法进展时,又往往会转化为怀疑或动摇的心态。

(4)时尚效应。时尚效应是指对新颖、时髦事物的向往和崇拜的一种心理现象。在追求时尚的狂热中,往往停止自己的独立思考,服从社会潮流,接受多数人所热衷的东西,来获得心理满足。在制订方案时,由于时尚效应,可能去追求新颖、时髦的东西,影响测评方向。如果所追求的“时尚”符合客观规律,就能起积极作用;否则,就会起消极作用。

(5)期望效应。在测评实施前,对测评的期望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积极期望、消极期望和中性期望。积极期望是指测评者对测评的期待积极,肯定多于消极和否定。人总是渴求满足一定的需要和达到一定的目标。这个目标反过来对激发一个人的动机又具有一定的影响。消极期望是与积极期望相反的一种心理期望。它是指对测评的期待消极,否定多于积极和肯定。由于消极期望的影响,测评者对测评的期望值不高,认为评来评去都是否定结果,不值得花费精力,因而工作没有积极性。中性期望是介于积极期望和消极期望之间的心理期望。对测评对象既无过分肯定的期待,也无过分否定的愿望。由于期望值不高也不低,因而在测评工作中多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对有些问题态度不明朗,既不赞成也不反对。

心理期望是自然产生的,无绝对好坏之分。但是为了使工作不受影响,测评者有必要在工作前反省一下自己的心理期望是属于哪一类型的,从而能在工作中注意克服该心理期望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并及时控制自己的情绪,达到搞好工作的目的。

2.测评过程的心理现象

(1)自尊心理。指测评者在测评活动中,具有力求正确地掌握测评标准,正确运用测评方法,正确执行测评程序,力求取得正确的测评结果,以显示自己尊严的心理态势。这是绝大多数测评者的共同心态。测评者深知自己所承担的测评责任十分重大,能否高质量地完成测评任务,取得正确的测评结果,不仅关系到能否对测评对象做出正确评价,而且也能显示自己的业务理论素质、工作能力水平。自尊心理在测评活动中的表现是:

坚持原则。以测评方案规定的原则为依据来开展测评工作,不以个人的好恶和兴趣对待测评活动和测评对象。

实事求是。搜集测评信息,整理、测量测评信息,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测评标准为准绳。对测评对象做结论,不偏听偏信,更不掺杂个人情感。

敢于对测评活动中的不正确做法提出批评意见,坚持正确的做法。

(2)首因效应。首因效应就是指“先入为主”,它是指第一印象比较鲜明、深刻,持续时间较长,经久不忘、不易改变的心理效应。这种第一印象有印刻作用,带有烙印深刻、形象强烈和知觉印象不易改变等特点。不论是第一好印象或第一坏印象,都有可能由于该效应而成为固定的刻板印象。甚至客观对象已经改变,其效应造成的印象仍保持不变。研究者做了一个实验,分别给两组被测评者看一个人的照片,并对甲组被测评者说,这是一个屡教不改的罪犯;而对乙组被测评者说,这是一位著名的学者。然后让被测评者根据这个人的外貌来分析这个人的性格特征。结果甲组的被测评者说,深陷的眼睛里隐藏着险恶,高耸的额头表明死不改悔的决心;乙组的被测评者说,深沉的目光表明他思想深邃,高耸的前额表明了他对科学探索的坚强意志。这些实验说明了第一印象对知觉的重要影响。

(3)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是指由近因形成的新印象所产生的效果。近因效应与第一印象在时间上相反,是指认知对象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往往具有较强烈的影响。

(4)晕轮效应。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在观察某个人时,由于对象的某些品质或特征看起来比较突出,使观察者对此产生了特别清晰和明显的知觉,从而掩盖了对其他特征、品质的知觉和评价。也就是说,这些突出的特征起着一种类似晕轮的作用,使观察者看不到他的其他品质,从而由一点做出对这个人整个概况的判断。这个效应在判断一个人道德品质,或性格特征时表现得最明显。例如看到某人衣貌整洁,印象不错,就可能认为他做事细心、有条理、肯负责任。反之,如果对某人的印象不好,往往也会忽略他的优点。

晕轮效应一般产生在掌握信息不充分和刺激强弱程度不等的情况下,而且因测评者个人的心理因素差异而不同。这种心理效应的危害是以点带面,以偏概全。测评者要防止晕轮效应,全面、细致地了解每个被测评者的优缺点,才能克服成见,准确地进行测评活动。

(5)参照效应。参照效应是指某些测评对象的“形象”影响着对另一些测评对象的印象和测评的一种心理现象。其效应的意义是指在某个较高“形象”的参照下,其他测评对象便有黯然失色之感;相反,在某个较低“形象”的参照下,会反衬其他测评对象熠熠生辉。正如喝了蜂蜜再喝白开水,便觉得白开水有苦涩味道一样。

(6)理想效应。理想效应是指对测评对象设想完美的先期印象影响其实际测评的一种心理现象。这也叫作“求全效应”。其效应的意义表现为,测评者在测评前存在一个理想化的测评对象,面对测评对象时自觉不自觉地提高了期待要求和求全心理,以此来衡量实际,便很容易产生不满意的体验。由于理想效应,使测评者掌握的测评标准不是客观标准,而是以头脑中的理想模式为标准,由过高的期望导致过分的失望,结果使好的被评成较好,较好的被评成一般,合格的被评成不合格。

(7)顺序效应。在人力资源测评中,顺序效应是指因测评的先后顺序不同,而对测评对象的测评结果产生干扰的一种心理态势。测评工作初期,信心足、精力旺盛,工作往往细致,要求严格,其标准掌握要严一些。到了后期,因精力、时间不济,或产生厌烦情绪,往往会放宽要求,草草结束。顺序效应有两种形式:

第一,先严心理。先严心理的表现是,开始测评时掌握标准偏严,导致测评结果偏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测评刚开始时,测评者对测评标准还不熟悉,“严格掌握测评标准”的要求还牢牢印在脑中,认为要搞好测评,就要严格地掌握测评标准,甚至抱着“宁严勿宽”的思想进行测评工作,自然掌握标准就会偏严。

第二,先宽心理。先宽心理的表现与先严心理相反,开始测评时,掌握标准偏低,评出的结果偏高。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刚开始测评时测评者对测评标准还不熟悉,害怕标准掌握严了测评结果低了,测评对象接受不了,抱着“试试看”,别“自找麻烦”的思想进行测评,自然就会降低要求。

(8)“趋中”心理。“趋中”心理是指测评者对测评对象既不愿给优者以太高的评价,也不愿给劣者以太低的评价,尽量缩小差距,向中间状态集中的一种心理现象。出现这种心理现象,或由于自己没有把握,来个“模糊”处理;或由于“好人主义”,怕得罪人;或由于嫉妒心理,不愿别人冒出来;或由于平均主义思想,不承认判别对优者严,对劣者宽,填平补齐。这就使优劣程度难以区别出来。

(9)成见效应。成见效应是指对测评对象的既有看法和态度影响对测评对象做出正确判断的一种心理现象。成见效应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牵制测评者的注意力和认知,使其总是围绕着固有看法去搜集信息、整理资料。凡是符合自己固有看法的就认定为真的;不符合自己固有看法的则抱怀疑态度,甚至认定为假的。二是对材料进行分析时持有成见,进行因果分析和价值判断,对与自己成见相悖的因果关系或价值认定加以排斥,最后以自己的固有看法做出测评结论。

成见效应有两种:一是有利于测评对象的好感成见,一是不利于测评对象的恶感成见。两种成见都是主观主义的,都不能保证测评的客观性,因此必须克服。

(10)宽大效应。在测评活动中,有一种常见的倾向,表达积极、肯定的测评往往多于消极、否定的测评。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宽大作用积极性偏见。

一般来说,在对人的知觉中有一种积极、肯定的偏见,但在对物的知觉中是少有或没有的。这反映了在测评我们人类的伙伴中具有的一种特殊的宽大效应。宽大效应使得人们在人力资源测评中有过分宽宏大量的倾向,使过多的被测评者得到相当高的评定,从而缩小了被测评者之间的差异。

(11)附和权威心理。在测评过程中,有的测评者在对测评对象作测评结论时往往先了解自认为是“权威人士”的意见和态度,当了解到领导或“权威人士”的测评意见与自己的看法不一致时,哪怕明知领导或“权威人士”的意见并不十分正确,也要违心地使自己的结论与领导或“权威人士”的意见一致。

3.结果处理过程的心理现象

(1)类群效应。这是指测评者与被测评者的类群关系影响测评客观性的一种现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们通常喜欢那些在各个方面与自己有着某种程度相似的人。测评者与被测评者之间总是存在着一种同行、同类、同专业、同地区等群属关系,这些关系具体到测评者与被测评者之间,又有亲疏、熟陌、利害、远近的区别。这些关系使测评者在结果处理过程中会或多或少,或大或小地影响测评的客观性。

(2)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因团体或个人真实的或臆想的压力所引起的行为、观点变化的一种心理现象。我们经常所讲的“随大流”,这是一种从众行为。造成从众心理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规范压力的作用。社会团体舆论一般以大多数人的意见为规范。个人如果不愿被人认为“越轨”“不合群”“离经叛道”“出风头”,就必须与群体意见保持一致。二是信息压力的作用。个人行动时除依赖个人贮备的知识外,还需要借助外界信息,因而往往相信个人或群众的信息来源,特别是在模棱两可的情况下,个人缺乏做出决定所依据的参考意见时,更是如此。

从众心理的积极意义在于容易形成一致意见,减少无谓争端。消极作用在于不利于形成民主气氛以充分发表各种不同意见,从而可能使其他各种心理和原因引起的偏见、成见或失误难以得到纠正,少数人的真理也难以得到肯定。

(3)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指在某种特定条件下,某些人的言行与当事人的主观愿望相反,产生一种与常态相反的逆向反应。逆反心理产生的心理基础:一是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二是与人们的好胜心理有关系。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例如某篇文艺作品不大引人注意,但一经批评,反而会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和背离客观的反常心理。利用逆反心理的目的,是为了消除这种心理的影响。在测评过程中,由逆反心理引起的专唱对台戏的心理现象有利于形成民主气氛,充分讨论,集思广益,辩证思维,减少测评失误。但是无原则的逆反心理则属于“捣乱”的一类。

(4)本位心理。本位心理是指测评者在测评中坚持反映自己价值观的一种心理现象。其效应意义表现为在测评中坚持反映自身的利益要求及其价值观。如人事部门的代表一般要求偏重测评大中专学校毕业生的动手、实践、交际等方面的实际能力以及相应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测评过程中,要注意克服本位心理,否则,可能会影响测评集体内部的人际合作关系,致使影响测评工作的顺利开展。

(5)模式效应。模式效应是指以过去的有限经验和固定模式去解释测评结果的一种心理现象。若测评者头脑中储存着多种固有模式,则会造成先入为主,离开测评标准,错误地把测评对象纳入主观固有的某种类型或模式之中;或者不细致分析测评对象的实际情况和差异,把自己主观认定的某种特征归属于测评对象。

(二)测评者的心理调控

对测评者的心理调控可以采取某些技术性措施。事实上,测评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并不是孤立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等心理因素所致,而与测评者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世界观、方法论、能力素质、知识经验有密切联系。因此,心理调控不仅要有技术性措施调控,而且要进行思想教育、纪律教育和技术培训。

1.测评者素质能力的调控

(1)把好选拔关。这是对测评者的基本素质等把关并保证测评结果的客观性。选拔测评者时,要注意考核他们的思想品德、工作能力、知识结构和实践经验,看他们是否经过专门训练等;组织测评者时,要注意保证测评者有一定的数量,并使他们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组织内部整体结构要合理,要包括各方面的代表,也要有各种能胜任测评专业工作的如统计、速记等人员。如有可能,还应进行人格测量,对那些情绪特别不稳定、性格孤僻、敏感、多疑、嫉妒和暗示性强的人,应重点教育和采取措施控制,或者另选他人。

(2)测评技能培训。这是从人员能力的角度去保证测评的可靠性。技能培训主要从测评知识和测评技术两个方面进行。具体内容包括测评原理、测评方案设计、评分方法、数据处理、结果解释、测评的心理等,还有领导怎样作出测评决策,怎样组织测评队伍,如何选拔测评人员,如何组织测评工作,如何调控测评心理等方面的教育。

(3)思想品德教育。这是从思想、觉悟、道德的角度保证测评的准确性。这一工作是在培训活动中进行的。教育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习有关文件,包括对测评指导思想、测评标准等文件的学习,以掌握测评思想,也包括进行科学理论和各种政策性文件、测评经验总结等方面的学习。二是思想觉悟、政策水平、道德品质和纪律法制教育,包括进行组织原则、规章制度、保密条例以及公正、认真、负责、坚持原则、虚怀若谷、联系群众等内容的教育。

2.管理上的调控

通过对测评工作的组织管理,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预防,检查、监督某些心理现象的发生或控制某些心理效应的影响。作为测评的组织领导者,应掌握测评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时常观察、了解测评者的心理动态,或采取措施加以预防,或出现苗头及时纠正。在测评进行时,应时常提醒并检查测评者对标准的掌握,强调根据全部信息做出判断,而不要只看一时一刻。在信息采集的时间安排上应精心设计,采用顺序换位、交换评判、多次或多人评定等组织措施,以调控趋中、晕轮、首因、近因等效应。在人员安排上要全面考虑,进行角色交换,多层次多类别评判,强调比较对照,以防止出现本位、类群、理想、成见效应。对那些明显干扰测评可靠性的心理行为,应及时组织测评人员进行评议,以明辨是非。对严重者可立即停止工作,调换岗位,以确保测评工作顺利进行。

3.通过心理“换位”使测评者自觉进行调控

在测评过程中,应提倡测评者扮演两种角色,既扮演测评者,又扮演测评对象;既站在测评者立场上,客观公正地进行评价,又要站在测评对象的立场,设身处地地思考测评问题,认真考虑测评的哪些方面合理,哪些方面不够合理,哪些问题可以接受,哪些难以接受。实践表明,这种心理换位的方法,可以使测评者个人将测评对象的亲、疏、好、恶抛在一边,从而客观地实施测评。

4.通过完善规章制度加以调控

建立和健全测评规章制度,严格遵守规范化的测评制度,一切按制度办事,对于违反测评纪律则要严肃处理,这也是防止不良心理现象干扰测评活动正常进行的有效措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