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我国农村金融现状
1.4.1 农村信贷资金投入不足
农民贷款占国家金融机构的比例不高,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相协调。随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其在农村地区的经营网点逐渐退出而进入城市,加上我国农村资金短缺,导致了商业化改革和农村资金短缺间的矛盾。
1.4.2 农村金融市场的抑制现象导致农村资金外流
随着邮政储蓄银行的发展,其网点在农村地区分布较多,并且利率较高,吸收了农村地区的大量资金。而邮政储蓄银行只存不贷,其吸收的资金并没有以合理的比例返还贷给农村,因此加剧了对农村资源的掠夺,成为抽取农村资金的主要渠道,造成了农村资金的大量外流。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大量的撤并农村经营网点,金融机构的减少也加剧了农村金融资金的外流。
农村信贷机制不健全,支农效应被弱化。农业具有生产周期,而农村金融的贷款周期和农业生产周期不匹配;加上在农业贷款中,非农贷款的比重增加,农村金融部门将农用资金投入非农产业中,影响了农村的农业生产,造成农业资金的不足。
1.4.3 没有充分地发挥农村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
农村金融信贷的支持没有充分反映农村地区的信贷需求,而小额贷款的资金有限,难以满足农村地区养殖大户的资金需求,其资金分配不合理。农村地区还存在大量的闲置资金,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这表明农村金融的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农村地区的储蓄能力还有提升空间。
农村存在着民间借贷,这一现象也折射出正规金融的效率还不够高,资源的分配不够合理。在正规金融效率够高的情况下,民间借贷就很难存在并发展。这说明农村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没有充分发挥。
农村存在的大量闲置资金,农村金融机构没有进行有效的动员来增加农民的储蓄动力,导致农村借贷资金紧张。农民的融资成本较高,农村金融体系效率低下,导致农村资金配置效率不理想。
1.4.4 农村金融机构经营能力差,服务领域狭窄
农村商业银行(原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支农的主力军,农村金融机构业务开展能力不强,导致其经营效益低下。农村商业银行规模较小,农村金融服务较为单一,资金不足,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其抵抗风险的能力不够,存在大量的不良贷款,导致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受到限制。
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多以贷款业务为主,同时其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还不够高,服务领域十分有限,严重影响了农村金融的经营能力。
1.4.5 农村金融市场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的经营网点减少,农信社在农村地区形成了垄断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农信社缺乏和其他机构的竞争,独自制定农村金融市场规则。
1.4.6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农村金融有自我调节的功能。如果外界的干扰超过了其自我调节能力,金融生态环境将失去平衡。农民贷款难,信贷结构不合理也是金融生态环境失衡导致的。农村金融相关法律不健全、滞后,信息披露不真实,农村金融财务制度不完善,信息开放性低并有不对称性,一系列的原因破坏了农村金融生态的自我调节能力。
1.4.7 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
农村地域广阔,而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分布较为分散,增加了金融机构对农村地区贷款的管理成本。农业的生产规模较小,金融机构在进行和农村的金融交易时其成本明显高于和大型企业以及城市居民交易时的成本。由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业又属于弱质产业,农民收入较低,可用于进行抵押贷款的资产少,导致农村金融机构对其进行贷款的风险大。所以,银行对农村贷款的成本高。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其贷款总额比较稳定,当金融机构选择将资金贷款给中小企业和农业时,就放弃了将资金贷款给工商业而获得的收益。显然,由于农业的特殊性,其和城市相比有着许多劣势,金融风险也更高。所以,金融机构对农业贷款具有更高的机会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