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 经济发展协调性增强但发展的短板和薄弱环节仍然较多
近年来,四川积极保障和改善民生,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明显提升。一是居民收入及就业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收入保持了较快增长,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8335元、11203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扶贫攻坚成效明显,全省贫困发生率下降到4.3%。二是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0%以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8%以上,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提升,人均期望寿命达76.35岁,孕产妇死亡率下降至20.28/10万人,婴儿死亡率下降至6.0‰。三是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一批重点生态工程全面实施,重点流域、重点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率、三种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均达到国家控制目标。长江、沱江、赤水河等重点流域水质保持优良,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森林覆盖率达到36.88%。
但影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短板和薄弱环节依然明显。一是公共服务的供给总量和结构矛盾突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明显,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水平较低问题十分突出,难以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二是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全省城乡二元结构突出,截至2016年年底还有272万农村贫困人口,这些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边远山区,受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环境恶劣、土地贫瘠、交通不畅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经济发展严重滞后,特别是藏区、彝区等民族地区,深度贫困与自然条件、民族宗教、社会治理等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实现2017年全部脱贫目标任务的压力和难度很大。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挑战。四川区域发展不协调、城乡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不优化、资源环境约束导致的不可持续等突出问题亟待解决,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发展滞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开放度不高等仍是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要在2020年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面临严峻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