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经济新常态下长江经济带发展核心问题:产业转型升级
1.4.1 产业转型升级是经济新常态下推动区域发展的现实要求
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动力、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都要求发生转变,而不管是动力、模式还是路径,最终落脚点都是产业,都要求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当前,国内市场的资源竞争、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国际上还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整体经济亟待复苏,因此产业发展所依托的内外环境变得严峻。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的实践和历史经过证明,经济长足发展要求产业结构升级与科技创新齐头并进,这两者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能够带动经济快速和持续增长,能够增强在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力。因此,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致力于本国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对于当前的中国来说,部分领域产能过剩,各省市都面临着去库存去杠杆去产能的压力,因此,长江经济带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是新常态下应对困难,寻求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路径。这种使命要求长江经济带产业规划具有综合性,产业选择基准应以维护经济稳定、促进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内容,需要处理好产业功能定位问题。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协同相关部门编制新一轮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提出要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空间,把长江经济带打造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支撑带。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推进产业由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转移已成为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1.4.2 产业转型升级是打造长江经济带新增长极的必然条件
中国经济经过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年的发展,目前所遇到的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产业“空白”或者发展“瓶颈”问题,而是市场上供给大于需求,产能过剩,市场呈现出不均衡的经济状态。为应对这个问题,将视野和思路放在调整初级结构上已经不行了,只有加大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力度,朝着高级化、合理化方向发展,才能为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构建一个合理的、高级的产业结构布局,才能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只有以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才能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只有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才能真正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竞争优势转化,不断巩固和壮大跨越发展的支撑。落脚到长江经济带上,由于带域内上中下游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中上游地区经济低度化水平还很高,加上国家希望在长江经济带创造新的经济增长极,更需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支撑力,实现产业结构调整。
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有利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合理利用国土空间;有利于降低成本、激发需求、开拓市场;有利于新的增长极的打造。为了实现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就必须实现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通过在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内进行最大范围的科学技术创新,加强企业和产业的创新程度,促进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快速发展,促进生产力要素配置加快从东向西、从下游向中游和上游地区转移,充分地利用地理战略作用,带动邻近省市的发展,同时创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1.4.3 产业转型升级是长江经济带应对经济环境变化的必要措施
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环境一直处于后金融危机时期,经济环境动荡;而国内城镇化进程加快,消费结构和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加上4万亿投资效应下的去产能、去库存压力,长江经济带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和挑战,迫使产业必须进行转型升级,产业结构必须进行优化。
1.4.3.1 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的环境背景
当然,长江经济带的转型升级是一项长期、复杂、综合的系统工程,必须放在新的时代背景和环境背景下通盘考虑、统筹谋划和系统推进。第一,当前我国正在实施最为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以稳定粮食生产,维护粮食安全;第二,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促使我国各省市必须实施最为严苛的环境保护制度和水资源保护制度,推进国家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第三,经济发展传统的资源优势正在消退,经济发展的动力整体向创新驱动转化,各省市通过“四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互动,推进经济发展的战略纵深发展;第四,我国正在全域范围内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杠杆、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的历史任务凸显,国家化解产能过剩,推行节能减排的各项产业政策已经逐步落地,纵深推进;第五,在经济全球化下,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内外开放格局必须重塑。
基于这一时代背景,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必须在新的视野和思路下,在全球经济—全国经济—大区域经济格局中统筹考虑,分析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利条件和约束因素,培育产业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找准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点和着力点,走上正确的产业转型升级路径,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资源合理配置、产业供需结构适应、产业间协调)和高级化(产业高技术化、高集约化、高加工化),不断提升长江经济带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
1.4.3.2 内外环境背景下长江经济带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推动
长江经济带内的上中下游地区都存在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的压力。
(1)受后金融危机影响,长三角地区外向型经济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期,产业在世界全域范围内发生了两次大的转移。长三角地区以其沿海沿边和浓厚的经商文化及超前的产业意识,以发展中国家核心经济区域的身份成功承接了这两次产业转移。第一次是承接了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在国际间的转移,第二次是承接了世界先进制造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通过承接第一、二次产业转移后,江苏、浙江和上海地区基本建成了世界先进制造业中心。
但目前,全球经济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整体经济遇冷。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的报告,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量波动明显,2014年下降16%, 2015年上升38%,但2016年又下降10%~15%。我国2015年利用外资的全球排名从第一降到第三,进入总量趋稳的结构调整期。在这一背景下,江苏利用外资在总量上要有所提升难度不小。这种变化,对上海和江浙地区这种外向型经济的影响尤为重大。这些地区历来以外向型经济为重,产业承接对象也主要是国外产业。2016年长江经济带国内生产总值总体增速为9%,虽然高于全国6.7%的平均增速,但内部增速差异大,长江下游平均增速为7.7%,长江中游平均增速为8.3%,长江上游平均增速为9.4%。
从表1.11可以看出,长江下游的江苏、浙江、上海三地的增速普遍偏低,主要就是因为外贸进出口和外资投资发生了变化。2015年,江苏实际利用外资被广东超过,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113.16亿美元,同比下降7.74%,大批外向型企业破产,必须通过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发展现代服务业来应对压力。上海市2016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及其增长速度见表1.12。
表1.11 长江经济带2016各省市GDP增速 单位:%
表1.12 2016年上海市货物进出口总额及其增长速度
当前,世界经济正在进行着第三次全球范围内的产业转移。江浙和上海地区应该犹如前两次一样,抓住此次产业转移的契机,着力承接世界经济的第三次转移,着力承接高端产业,比如高端制造、现代服务外包产业、技术研发环节产业等,加快发展高价值产业,快速向纽约、伦敦、东京等世界经济中心看齐和媲美。通过对高端产业的承接,长三角地区将进一步实现产业高级化,产业结构合理化和升级。
(2)长江中游城市群要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在经济带域内发挥更大作用
长江中游城市群,主要指目前已经形成的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这三大城市群有望连接成世界级超级城市群。国家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期望在于,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将其打造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点。这对于全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增长和开发中西部市场,释放内需潜力,推进长江流域的开发和带域内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保障长江生态安全和国家粮食安全,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3)长江上游城市群要通过产业转型升级,拓展经济增长新空间
长江上游地区,面临着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重压力,更是亟须通过产业转型升级,破解难题。目前,长江上游的成渝城市群建设和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2016年4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强调要以强化重庆、成都辐射带动作用为基础,以创新驱动、保护生态环境和夯实产业基础为支撑,建设引领西部开发开放的城市群,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同发展格局。成渝城市群是长江经济带三大核心城市群之一,成渝城市群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可以释放出中西部巨大的内需潜力,拓展经济增长新空间。
(4)长江经济带要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生态优先的发展战略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之基。长江经济带沿线的产业类型选择和布局,影响着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这为长江经济带的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长江经济带唯有通过产业转型升级,优先发展绿色产业、高技术产业、智能型产业等,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才能有效落实党中央对长江经济带发展“生态优先”和“保护为上”的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