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哲学大智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章 孔子非凡的伦理智慧

第一节 孔子杰出的伦理治国智慧

中国是世界著名的礼义之邦,中华民族的伦理修养扎根于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伦理教育为主体的。

《周易》一句“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表明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的形成源远流长。

有什么样的思想便有什么样的伦理道德。《周易》、孔子儒家的仁义思想影响中国数千年,铸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伦理气质,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一、孔子以伦理为治国之本

孔子不仅重视为国以仁,为国以礼,而且强调为国而孝,认为孝是人伦之本,道德之源,是任何一个从政者必具的德行。

(一)孝的基本内涵

何谓孝?孔子指出,孝即敬。狭义的孝指对有血缘关系的父母兄弟之间的敬爱;广义的孝则为孝忠,泛指非血缘关系的人与人之间的敬爱。

1.狭义的孝道

狭义的孝主要指子女对父母的孝敬,包括对父母的敬爱、赡养,对祖辈遗志的继承,以及对自己先祖的祭祀等。有血缘关系的孝还包括孝悌,即兄弟之间的敬爱。总之,孔子认为孝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标志之一,是人伦的重要内容。

孔子重孝

子日:“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为政》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人不知孝敬,何异于犬马?说明孔子高度重视孝道,认为孝道是人类文明的第一标志。

孔子尤其强调孝敬父母,认为这是人间第一美德。如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

除了对父母的“孝”之外,孔子还强调弟对兄的敬爱,并称其为“悌”,所以孔子的孝是建立在“亲亲”血缘关系上的孝。如日:“弟子,人则孝,出则悌。”(《论语·学而》)

杨力启示

人首先要孝敬自己的父母兄弟。这是孝道的基本的准则,也是做最起码的行为规范。

2.广义的孝道

广义的孝道,指对非血缘关系的人的敬爱。这是孔子对孝道的重大发展,是对血缘关系的超越。

广义的孝道指“忠孝”,即指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敬爱,包括少对老、下对上的敬尊及臣对君、民对国的孝忠。孝忠是孝道的社会化和政治化,是孝道的更高境界。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

杨力启示

广义的孝道在中国历史上有积极的意义,也有消极的意义。尊尊忠孝对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起到了有力的作用,但也被统治阶级作为长期麻痹人民、奴役人民、制约人民反抗的精神枷锁。

(二)孝在儒学中的重要作用

I.孝是人性之本

孔子将孝作为人伦之本,认为孝是人与犬马的根本区别,没有孝道的人犬马不如,强调孝是人性的根本,没有孝便谈不上其他人性。

2.孝是诸德之根

孔子认为,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源,孝是仁的根本,他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强调孝悌是仁的根本。孝也是忠之本,如果没有“亲亲”之孝为基础,也不可能有“尊尊”之忠的社会化。孝同样为义之源,忘恩负义之人往往是不孝父母之徒。故孔子将忠信孝敬之间的关系总结为:“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即每个人的言行都不能离开忠信和孝敬,忠信孝敬诸德是密切不可分割的。

二、孝在封建社会治国中的历史意义

孝在封建社会中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起到了巩固封建社会的作用。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结构单元,家庭的稳定对社会的巩固起着重要作用。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

孝对家庭的稳定是有着积极作用的。

总之,孔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孝道对维系家族宗法社会以及封建社会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杨力启示

尽管孝道在封建宗族社会中有一定的副作用,但从总体上来看,孝道是人性的美德,也是一个国家文明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和儒家孝道几千年来对中华民族素质的铸造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孔子对中国文明的伟大贡献

中国之所以成为一个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和孔子的巨大贡献是分不开的,孔子对中国的文明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孔子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正如柳诒微先生所言:“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中国文化史》,南京中山书局,1932年版)

孔子倡举仁礼义忠孝,创建了中国古代伦理的核心,孔子的这些伦理风范何以能持久?原因有三。

第一,孔子伦理思想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公德。

孔子仁礼义忠孝是人际社会中的基本公德。人如果离开了仁义忠孝这些基本的伦理将无法共同生活。否则,与禽兽世界何异?

人性的善与恶是有先天差异的,孟子认为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其实人性既本善也本恶,所以人性必须有制约,有改造,古代五行生克规律便是人性的自然制约。孔子的伦理观则是人为的,强调对人性的改造和制约,这对社会群体良好的公共生活有着积极的作用。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弟子人则孝,出则悌”……

第二,孔子伦理思想具有永恒性价值。

孔子思想有浓郁的民族性,所以为广大民众接受,这也是孔子思想能深人民心的缘故。过去,有些人认为孔子思想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任何一种思想,如果不代表人民的利益是经不住历史考验的,中国历史上的诸子百家,没有哪一家的生命力能够像儒家思想这样长达两千五百年而不衰,如果没有群众基础只是封建统治者的倡举是不可能兴盛至今的,这说明孔子儒家思想的人民性、民族感是很强的,很有生命力。这就是孔子伦理思想价值观的永恒性。

第三,孔子政治伦理具有普遍性意义。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伦理风范为核心的,是融伦理、哲理、政治为一体的伦理观,从《周易》开始便是这三者的统一。孔子的伦理观尤其突出政治,其入世伦理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升华了人生的价值观念,因此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如孔子的“为国以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强调仁礼道德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国家,赢得了人们的普遍赞同。

总之,孔子的政治伦理是对隐士伦理的挑战,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对中国的兴盛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论语,泰伯

孔子强调为人要安分守己,不僭越,不违礼。

杨力启示

综上所述,孔子的伦理思想以其浓厚的政治伦理观对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人生价值和社会风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