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样本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安康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创新实践主要做法

安康把准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短板”,扭住了加快生态文明改革的“牛鼻子”,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创新找到了关键性的着力点和动力源。安康相继被命名为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市、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国家新型工业化富硒食品产业示范基地、全国第一批医养结合试点单位,“两山理论”绘就了一个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新样本,生态经济成为激活安康后发优势的新动力。

(一)党政领导亲自抓严落实生态文明决策部署

实践证明,领导重视和亲抓落实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往往事半功倍。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康做出了“走民生为本的循环发展之路,建设美丽富裕新安康”战略决策,全市第四次党代会又提出了“追赶超越、绿色崛起”的发展总纲,确立了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的奋斗目标。安康党政领导在抓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高度体现了“一以贯之抓落实、一张蓝图干到底”的工作作风。

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安康发展,不是单一理解为本市某个方面的工作内涵,而是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的战略决策,任何时候都动摇不得。将“生态优势是安康最大的财富、最大的品牌、最大的活力”的理念贯彻执行到改革工作的方方面面中。立足市情实际,对位十九大精神,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就是深化安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攻方向,构建绿色循环产业体系就是建设具有安康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生态经济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实现“让城乡因环境而美、让群众因生态而富”就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成立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人对部门深化改革工作负总责,亲自抓、靠上抓,切实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安排指定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分管负责人和工作人员持续抓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领域内的各项工作。制定全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列出全年重点任务,明确牵头负责部门,并定期督办和掌握各项改革进展情况。发改委承担全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办公室职责。安康市环保局部署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事项推进落实。建立“河长制”为抓手,主要负责人组织相关部门、科室深入研究制定工作方案和推进机制,切实保障改革成效落到实处。其他成员单位对照工作实际,严格贯彻落实各项部署要求,深入推进改革工作开展。

建立健全“各级党委政府负总责、部门分工负责、环保部门居中协调监管”的环保监管工作推进机制,出台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动态管理、风险评估、责任追究等制度。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市发改、人社、财政、扶贫、商务、工信、民政、工商、税务、国土、环保、规划、住建、金融办、银监局、人行等单位为成员的新社区工厂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区结合实际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注重加强与中省有关部门的汇报,适时向中财办、国家发改委、省发改委汇报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天津对口支援等工作。同时,注重加强与市直部门和各县区的对接,协调统筹推进专项改革,促进各项工作按时间节点推进。

(二)以生态文明理念激活欠发达地区后发优势

安康把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作为引领性、综合性、创新性的工作来抓,努力为人民创造巨大的生态和经济福祉,为安康发展树立了新形象、新品牌,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经济持续发展、人民逐渐富裕、生态更加美丽的新路子。

一是着力构建循环产业体系。优先发展具有资源优势的生态友好型产业。综合利用山、水、人基本要素,重点推进山林经济、涉水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再生产和生态再生产同步发展,形成了“人养山、山养人”“人养水、水养人”的良性循环。

二是强力推进生态安全体系建设。破除“加强环境监管是牺牲本地发展权为代价”的误区,从利国利民利己的角度出发,把生态安全体系建设作为发挥安康生态优势的基础工程来抓。

三是全力促进民生保障持续改善。根据安康现阶段民生工作特点,区分不同群体、不同特点、不同需求强化和细化民生工作,对于涉及全民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安居等基本民生,全力解决、确保供给。把陕南避灾移民搬迁工程作为现阶段安康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倡导就地城镇化模式,让更多的农民工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增收,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是以经济自生、家庭和谐引领的“真实的城镇化”,推动解决“三留守”等社会问题、提高农民的幸福指数。

四是大力优化发展布局。按照全域安康理念,安康市做出了发展“飞地经济”等决策,是以生态流向引领并兼顾经济流向的发展模式,突破了传统“飞地经济”以经济流向主导的发展模式。在全市打破县区行政区划限制,通过规划、建设、管理和利益分配、项目支持等合作机制,形成限制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局面。

(三)生态建设经济发展协同推进释放改革红利

安康坚持“生态红线理论”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先导,坚持以生态红线作为生态安全线,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坚持民生为本,始终为了一条“民生红线”,把生态建设与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大地披绿、农民得利、将公众参与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最可依靠的力量。

康在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中开辟出绿色通道,以一种更理性、更夯实的姿态释放改革红利。平利“社区工厂”的实践活动,紫阳“富硒茶”的异军突起,宁陕“香菇业”走进央视,石泉“桑蚕业”脱贫致富等一系列亮点,频频成为国际焦点,安康形成了以生态友好型产业为支撑的绿色循环产业体系,实现了发展速度和质量双提升。以生态产业为核心,构建绿色循环产业体系。坚持把绿色循环发展作为主攻方向,以富硒食品、生态旅游、涉水产业、山林经济为重点,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

出台了山林经济、涉水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大力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服装制造、缫丝行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享受免抵退税等优惠政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绿色工业领跑全省。生态建设已释放出巨大的改革红利,造福群众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四)引导绿色消费为改革可持续营造社会基础

作为一种可持续的、可发展的消费模式,绿色消费的形成对于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不同于以往工业消费模式的片面性,绿色消费方式在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同时,注重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并结合休闲劳动与自身体验。绿色消费方式的兴起是安康结合自身产业发展优势,应对能源和资源短缺,防止环境进一步恶化,维持生态系统相对平衡的重要措施。

安康按照低碳、绿色、循环发展的要求,在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上大做文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适应安康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目前,绿水青山已经转化为安康的生产力,“绿色引擎”嵌入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引导绿色消费,拉动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安康加大绿色消费宣传教育力度,深化绿色价值理念,不断强化“安康的生态首先是安康人的生态,把生态搞坏了,安康人首先在这遭殃”的思想观念,实现了“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2017年11月,安康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安康市消费品“三品”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发展绿色、智能、健康消费品及传统特色食品、民族特色消费品,推进安康绿色消费。促进绿色产品的研发,进行技术革新。安康以资源禀赋条件和现有主导产业为基础,促进富硒食品、纺织丝绸、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向深加工和精细化方向转型升级,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

坚持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化发展方向,实施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战略,积极探索生态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以大旅游推动大融合,以大融合推动大产业。以生态旅游、涉水产业、山林经济为重点,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2016年全市生态友好型产业占GDP比重达到65%。

(五)不断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夯实制度保障

在安康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坚持以理念革新为引领,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注重用制度建设巩固改革创新的成果,用制度建设发掘进一步改革的动力。高起点绘就发展蓝图,在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及涉水产业、山林经济、富硒产业、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等发展规划的同时,安康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安康生态建设的政策措施。先后同步出台安康市《建设生态安康的若干意见》《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加强汉江水质保护的意见》3个纲领性文件。为加快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创建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产业可持续增长、生态环境可持续建设、生态文明可持续推广的国家生态功能区建设提供了规划政策支撑。

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既是生态文明体制重点改革任务,也是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建立空间治理体系的重大举措。深入开展汉江水质保护“十大专项行动”,全面实施“河长制”和“网格化”管理,在全省率先落实“河长+警长+督察长”工作责任体系,全市确定各级河长2993名、警长965人,这一做法得到水利部、环保部高度认可;坚持集中、集约、集聚的循环发展理念,破解限制开发区发展难题,缓解生态承载压力。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与效益,安康市大胆调整国土开发布局,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区域由一体两翼5个县区调整为“三区两园一中心”;创新实施“飞地经济”政策与机制,成为主动推动发展、推动生态建设、建设主体功能区示范市的关键一招、务实举措。

(六)坚持边推进边整改力将改革任务落在实处

安康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环节中,始终坚持边整边改,立整立改,抓实推进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安康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紧紧围绕过去未推开但已积累一定好经验的,长期困扰亟须破解的、上级安排或已在推进的各方面工作,对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和突出矛盾进行全面系统排查梳理,深入剖析问题本质,制定了详细的问题清单,并由各级负责人逐级签字,抓好问题整改落实工作。

成立自然资源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和改革试点机构,明确实施责任主体和考核内容,并就实施对象、工作步骤,组织方式、成果转化等提出明确要求;为实现“财政资金运行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2016年安康市审计局针对国家惠农资金“最后一公里”不畅、村级财务不公开和农民信访量大等问题,大力推进村财审计试点,结合安康已有的村财管理经验和审计探索,安康创新性地在140个镇办设立了财政审计所,除了具有各村财务结算中心这一职能之外,重点是依法赋予其12项村财审计监管职能和监督村级财政资金的使命。

重点关注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开发保护等内容,突出关注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决策部署精神、执行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损害责任追究等情况,积极揭示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风险;通过纵、横向立体式试点“解剖”,多角度多层次汇总了解情况,确保准确、客观地做出评价、实现对领导干部的精准“画像”,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任务落在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