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2008—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简要回顾
2008年8月,盛装开幕的北京奥运会及其创造的一项项历史最好成绩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成为那个夏季整个世界的话题。但是,不久之后的9月15日,在太平洋的彼岸,随着世界五大投资银行之一的美国雷曼兄弟公司(Lehman Brothers,美国第四大投行)突然宣告申请破产保护,整个世界被震惊了,升平的歌舞戛然而止,又一次大萧条即将降临的阴影笼罩在全球的各个角落!除了少数经济学者外,大部分世人都没有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做好心理和其他方面的准备。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的次日,美国共同基金市场(MMFs)出现恐慌性挤提;9月17日,为避免美国最大(也是世界最大)的保险集团AIG破产,美联储不得不向其提供850亿美元的借贷资金;几天后,美联储又不得不宣布对共同基金市场提供临时性担保。但是这一连串的政策举措并没有阻止危机的加深和蔓延,十几天后,即2008年的10月,这场起源于美国次级房贷市场的金融危机就扩散到了与美国经济紧密相连的欧洲大陆。至此,一场堪比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的国际金融危机(Great Recession)全面爆发。国际金融危机需要国际社会联合应对,2008年10月8日,美国、英国、中国、加拿大、瑞典、瑞士和欧洲的央行联合宣布降低利率以拯救经济。但是美国经济仍旧在下滑,到2009年10月,全美失业率达到10%的顶峰。2009年11月,希腊财政危机爆发,从而引燃了另一场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1),即由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欧元区国家(特别是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Pigs)出现的财政状况急剧恶化,主权债务违约风险加大所产生的经济与金融危机。两场危机叠加,不仅重创了美欧等发达经济体,也对包括中国在内的金砖国家,以及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重大的伤害。危机爆发9年后的今天,美国经历了对危机的深刻反省和对经济制度的变革,逐渐走出了低谷,开始了复苏;而欧洲尚未彻底走出欧债危机的阴影,虽然其经济基本稳定了下来。中国政府于危机之初,果断而大胆地推出了“4万亿”财政刺激计划,成功地避免了经济增长率在2008年和2009年的大幅下滑,但是激进的刺激政策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很多副作用,需要我们现在慢慢消化,这使得今天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政策执行面,都对此刺激措施的效果出现了诸多争论。
对美国次贷危机发生过程的详细描述和因果分析不是本书的主要研究任务,而且国际经济学界已经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有大量的文献成果可资参考。利用现有的研究成果,本章我们主要集中于总结有关结论,为中国避免类似金融危机的发生提供一些借鉴。
著名金融危机史学家查里斯·金伯格在其研究金融危机的名著《狂热、恐慌和崩溃——金融危机史》(Charles Kindelberger and Robert,Z.Aliber,2011:26)一书中写道:“历史学家把每一次(金融)事件都看成是独一无二的。经济学家恰好相反,在事件及其前兆中搜寻系统性关系,在数据中辨别模式。所以从历史学角度观察是特殊的,而在经济学上则有一般规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学家克莱森斯(Claessens et al., 2011)等认为,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与历史上发生的金融危机一样具有以下4个共性:①不可持续的资产价格飞升;②信贷繁荣导致的过度债务负担;③系统风险的形成与累计;④监管的缺位与失败。其他一些经济学者也从其他角度对危机进行了剖析,如Kumhof和Rancière(2010),以及Piketty(2014)从收入不平等导致的经济整体结构失衡的角度去解释本次经济危机的起源。而海曼·明斯基(Hyman Minsky,1992、2008)的金融内生不稳定理论更成为解释本次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以下我们就从这6个方面对本次国际危机发生的原因进行一个简单的总结和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