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吼不叫:与孩子正面沟通的关键技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04 吼叫威胁,只会让孩子把你当成“恐吓”专家

父母:“你再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

父母:“你再哭闹的话,我就叫警察把你抓走。”

父母:“十点以前要回家,否则你就得被禁足一星期。”

这些充满威胁、恐吓的话,相信不论对父母还是孩子,都是再熟悉不过的。

许多父母在教导孩子时,都成了“威胁”和“恐吓”的专家。尤其是妈妈,她们往往不是展现适当的威信,而是利用“恐吓”和“专制”的手段,使孩子感到害怕或让孩子产生罪恶感,以迫使他们乖乖听话。

孩子随时都在观察与测试父母的底线

如果恐吓、威胁的话只是纯粹做警告之用,也许会收到某种效果。孩子的确会因为害怕而向妈妈求救,妈妈的心理也因此得到满足。

然而,对孩子来说,这样做只有伤害但却毫无益处,因为威胁、恐吓只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与自我价值,导致孩子以妥协和消极反抗的方式来回应父母。许多案例告诉我们,威胁已经成为父母动手打孩子的前奏,当父母见到孩子对自己的恐吓、威胁不以为意时,便会进一步采取殴打的手段以规范孩子。

千万别低估孩子的观察力,当他们发现父母总是大吼大叫地威胁、恐吓,却无法彻底执行自己所说的话时,便会把父母的警告当成耳边风。

例如,父亲在答应儿子和朋友出去玩的同时警告儿子:“晚上十点以前要回家,否则你就得被禁足一星期。”通常,孩子一定会伺机试探,心想:“爸爸也许只是口头上说说罢了。”但若孩子从先前的经验中曾得过教训,知道父亲是言出必行的人,便不敢以身试法。

父母动不动就威胁恐吓,孩子就会消极抵抗

父母若过度依赖吼叫威胁的手段,动不动就出言恐吓,孩子难免心生不满,甚至以充耳不闻作为消极抵抗,正处于叛逆阶段的青春期孩子表现最为明显。

十五岁的保罗是初三学生,他的父亲宣称:如果保罗的成绩无法保持在前三名,就要取消保罗暑期出国游学的经费。保罗对父亲的威胁手段感到气愤,心生反抗地想:“哼,我又不是三岁小孩,他以为这样就能吓到我,我偏偏要让成绩掉到第三名以外,让他知道我是不吃这一套的,看他以后还敢不敢威胁我。”

恐吓、威胁型的父母,凡事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在决定与孩子有关的事情时,也不会站在孩子的最大利益上考量。一般而言,这类型的父母本身通常就有自卑的问题需要克服。而威信型的父母在决定与孩子的利益有关的事情时,会以孩子的最大利益作为考量,并在这样的前提下与孩子采取最好的互动模式,让孩子觉得这种处理方式符合情理。如此一来,父母不但能够坚持自己的态度,孩子也不会因为怨怼而心生反抗。

以请求和感谢代替吼叫和质问

在处理亲子冲突的时候,你是不是个态度严厉的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你是否老是用吼叫和质问的语气评论孩子的敌对行为?如果是,则无法鼓励孩子合作,反而是在贬损孩子。若能以请求、感谢的方式和孩子沟通,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效果。例如,“如果你可以把掉在地上的脏衣服丢进洗衣篮,我会很感谢你,因为你帮了我一个大忙。”